摘要:禮儀是人們在交往活動中為保持社會正常秩序所必須遵循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作為一門學科,禮儀具有十分豐富的內容和復雜的結構。文章探討了中職旅游專業禮儀課程實踐教學法。
關鍵詞:中職 旅游專業 禮儀 實踐教學法
一、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旅游專業禮儀課程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就是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禮儀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有關的禮儀理論,更要注意理論的實踐應用,必須強調理論與訓練的有機結合。禮儀課的訓練內容主要包括符合職業要求的標準的坐、立、行等舉止體態、儀態儀表、職業用語、旅游業各崗位的規范服務禮儀等等。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很快并熟練地掌握禮儀理論,但并不能自如地應用到實際當中,一走出課堂,便又恢復了原樣。
二、禮儀課堂實踐教學過程
(一)修訂好課程教學計劃
首先要增加實踐訓練比重。目前,各中職校對旅游專業的訓練課比例不盡統一,任課教師自主性較大。查看各種版本的教材中訓練課的課時比重一般不超過30%,現實教學中我們認為這個比例遠遠不夠,建議提高到50%左右。訓練的方式和場地可根據具體訓練內容來安排,如對坐、立、行等正確姿態的訓練,除在課堂內進行外,還須到賓館、飯店等地旅游服務場所進行一定課時的實地訓練;充分利用校園環境,分組安排學生在校門口或教學樓門口等人流大的地方進行迎賓訓練;課前或每天早讀時取5分鐘時間用于語言訓練;到賓館飯店進行崗位規范服務訓練等等。建立定點的實習基地是旅游專業各門課程加強和鞏固學習效果的保證。
其次是在禮儀課程教學進程中,按照教學大綱的具體制定和教材的綱目特點,把教學計劃分為幾個教學專題,并確定每個專題的教學目的,在每個專題下面安排實踐操作的模擬情景。重在培養學生相應的各種操作技巧和實踐能力。作為教學單位和學科老師要為實踐教學模擬情景的進入準備好相應的軟硬件條件,并做好對相關場景的解說,分小組進行模擬實踐操作。
(二)教學過程
1.體驗感受
體驗到的東西使得我們感到真實,并在大腦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體驗是抓住情感在認知轉化為行為過程中這一不可缺少的要素,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在充分感知、體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主動應對。
舞會禮儀是實踐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在舞會禮儀課程教學中要讓學生關注T·P·O原則(時間、地點、場合),精心準備穿著,同時要重視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即邀請舞伴和共舞禮儀。在場地選擇上,可以選擇學院的咖啡廳,在咖啡廳里設計出舞會場合的莊重典雅氣氛,在這種情境之下,學生有著強烈的展示欲望,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飾演不同的角色進行表演。
所以,在實踐教學中,教學單位和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求以及學生的特點,創設虛擬而又真實的情境,激發學生參與其中,調動學生的主觀創造力,體驗課程內容的重點和難點。
2.質詢問疑
在實踐教學中,同樣可以選擇飯店或者咖啡廳,引導學生分小組模擬角色,選擇座次,通過不同座次的選擇,提出問題,分析討論,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不斷反思,不斷總結,獲得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例如對東西方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的探究,可以明確在座次禮儀中,我國的政務禮儀與涉外禮儀對座次的講究。在課堂演示中,給出鴻門宴的圖片,對其位次進行分析,明確中國傳統禮儀是“以左為尊”。
3.強化操作
寓知識于實際操作中,突出訓練環節,在訓練中求提高,在訓練中求能力。禮儀課程的實踐操作環節,強化訓練十分重要的。訓練是根據學生的不同的發展需要,設計不同梯度的訓練內容與形式,讓學生選擇,從而激發學生以較強的主體意識投入行為技能的練習中。
在站姿訓練中,標準站姿所要求的頭正、微笑、肩平、挺胸、收腹、立腰、提臀、夾腿,練習時間一般為一個課時。對于條件差的學生,一個課時往往只能解決一個問題,而對于條件好的學生,一個課時單項強化練習后就能進行綜合練習和持久性練習。練習進程因人而異,使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與協作意識都得到了增強,練習不再是一件被動、強迫的事,因為誰都希望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訓練合格,考核過關。同時,學生的練習可以設計多種有趣的形式:微笑練習有“咬著一根筷子找感覺”;挺胸練習有“雙人背靠背”、“單人靠墻”;腿形訓練“膝蓋夾紙”等。學生回到宿舍后,可以自主訓練,教師則可以督促其學習進程。
三、教學情況反饋
教學情況反饋是整個實踐教學中十分關鍵的一個環節,教學情況反饋最終對各種能力和行為加以考查,以利教學單位和教師經驗的總結提高。教學反饋可以通過比較教學效果來進行總結。例如,可以由卸去角色的扮演者開始,要求他對這個角色的感受和下個扮演者將要獲得的感受做出區別,并把他們的體驗與這堂課的教學目的聯系起來,同時要求其他未參與表演的學生闡述自身的感受并寫出相應的課堂作業對此進行分析總結。
總之,禮儀教育課程的學習對于旅游專業學生重塑整體形象、提高整體素質、強化職業道德,為提高我國未來旅游業服務水平,縮短我國旅游業與國外先進旅游業之間的差距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應充分重視禮儀課程的實踐教學,并積極探討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其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興國.社交禮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金正昆.涉外禮儀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