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失地農民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如何妥善地安置失地農民,為其提供適合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僅事關失地農民自身的利益,也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本文從建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的必要性、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的內容、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模式的選擇、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四個方面對現有研究成果進行歸納總結,指出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需進一步研究探討的幾個方面。
關鍵詞:失地農民 社會保障 研究綜述
本文將專家學者在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歸納總結,旨在為進一步研究探討提供依據,最終為我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獻計獻策。
一、建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的必要性
鮑海君、吳次芳認為,農民被征地后得到的補償費用極為有限,一旦補償的錢被花光,基本生活沒有經濟來源時,生活就失去保障。而集體經濟組織、政府及各部門由于征地所得的資金,由于缺少監督機制,不但不能做到保值增值,往往又成為腐敗和官僚主義產生的源頭。合理利用這部分資金,保障失地農民的生活,要求建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王斌認為,從顯示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土地資源優化配置以及整個社會的安定和穩定的角度來看,國家理應給這一弱勢群體提供社會保障。師寧慧、曹潔認為,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王順喜認為,建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是落實城鄉統籌戰略的具體體現,是對失地農民基本權利的有效保障,可以彌補城鄉二元結構下社會保障制度的不足,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宋斌文、荊偉認為,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進行,中西部地區失地農民越來越多,失地農民長遠生計問題已經由發達地區的局部社會問題演變成全國性的社會問題,為減少失地農民在市場經濟中所面臨的各種風險,將失地農民納入社會保障體系是完全必要的。許慶明等認為,建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可以有效解決失地農民的長期基本生活保障,避免貨幣安置、留地安置和招工安置可能帶來的后遺癥,是解決失地農民困難的最有效的方法;建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也有益于減少征地糾紛,提高征地效率,加快農民向城鎮居民的轉變,推進城市化進程。
二、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的內容
鮑海君、吳次芳認為,由于失地農民的特殊性,其社會保障不同于一般城市居民的社會保障,其社會保障應包括失地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失地農民醫療保障、為失地農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訓的機會和法律援助等。朱明芬認為,應建立健全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為社區失地農民購買大病醫療保險,同時,對喪失勞動能力的失地農民實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吳剛等人認為,應將失地農民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將無地農民納入城鎮居民管理,對于生活特別困難、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納入低保管理范圍。
三、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模式的選擇
孟繁麗認為,城市化進程決定把農民土地劃為城市建設使用,失去土地的勞動者,就應轉化為非農人員,并納入城市社保體系。從中國城鎮化長遠目標考慮,應建立統一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但目前將失地農民全部納入市民行列顯然不現實,但可建立統一多層次的保障對失地農民進行分類分層次保障。崔改梅認為,當前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任務是為失地農民構建一個能與城鎮社會保障逐步銜接的可持續發展的失地農民特有的社會保障模式,以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生有所靠”的目標。涂文明認為,基于我國農民的特質和城市化進程的特征,應建立以就業為支撐的政府主導型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
四、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
1.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
馬馳、張榮認為,土地補償安置費以及土地轉用后的增值收益是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的主要來源。楊盛海等人認為,繳納社會保險的費用可以由政府、土地開發中增值收益、農民各出一部分。于維軍等人認為,國家、集體、個人及市場征地主體各出一部分。
2.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籌集模式
陳信勇等人建議實行“統賬結合”模式,將政府和村集體負擔的一部分資金用作養老保險基金,建立統籌賬戶;村集體負擔的另一部分資金和個人從安置補助費中列支的資金用于建立個人賬戶。宋斌文等人則支持個人賬戶制,認為由于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對養老保險制度的沖擊以及目前的轉制成本難題等原因,采取“政府出一點,集體補一點,個人繳一點”,為保證制度的可持續性,失地農民社會保險支出標準要低于城鎮職工。
3.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的管理運營
對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實行多元化投資在學術界已達成共識,討論的焦點集中在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應由誰來管理運營。陳信勇等人認為,在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或財政部門設立一個專門從事失地農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存儲和管理的機構,實行收支兩條線和財政專戶管理,單獨建賬、專款專用。馮健認為,應在明確的法律體系前提下,依法賦予監督主體監督權,要分開設置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的管理機構和經營機構,前者負責對后者的監管和保險金的發放等,并保證監督管理機構的權威性、公正性、獨立性和科學性。鮑海君等認為,應交由私營機構管理,不一定要按照西方國家的做法,可以結合我國國情,交由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經營管理,并引入競爭機制,來促進基金的保值增值。
五、有待于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綜上所述,目前對我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研究主要圍繞發達地區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展開,對欠發達地區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關注較少,而且從整體上看,關于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研究大多以定性分析為主,定量分析非常少。同時,更缺乏對國外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深入研究。因此,在今后一段時間內,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研究我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1)將研究對象從發達地區轉向欠發達地區,為欠發達地區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2)研究方法從以定性為主轉向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實地調研,了解有關失地農民的基本情況以及對社會保障的需求。(3)加強對國外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研究,為我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的順利解決提供經驗教訓。
參考文獻:
[1]鮑海君,吳次芳.論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管理世界,2002.3
[2]王斌.對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的認識及思考.國土資源,2004.8
[3]師寧慧,曹潔.對我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的思考.科技信息,2007.11
[4]王順喜.我國失地農民現狀分析及政策建議.中國軟科學,2009.4
[5]宋斌文,荊偉.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理論探討,2004.5
[6]許慶明,舒越紅.建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險制度的初步設想.浙江金融,2003.10
[7]朱明芬.浙江失地農民利益保障現狀調查及對策.中國農村經濟,2003.3
[8]吳剛,孫繁松,張良.農民變市民:將被征地農民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思考,國土資源,2002.1
[9]孟繁麗.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模式研究.經濟研究導刊,2011.2
[10]崔改梅.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模式的構建.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6
[11]涂文明.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模式的選擇和構建.理論導刊,2004.12
[12]馬馳,張榮.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權益保護.農業經濟,2004.3
[13]楊盛海,曹金波.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問題探析.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2
[14]于維軍,曹桂華.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利益保障問題探析.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4.7
[15]陳信勇,藍鄧駿.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制度建構.中國軟科學,2004.3
作者簡介:
魏瑞清(1979.8- ),內蒙古涼城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保障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