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中小企業絕大多數是民營企業,是國家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就業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起重要作用。但我國中小民營企業面臨的問題依然嚴峻,即有外部發展因素的制約,又有內部因素的困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民營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民營企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起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中小企業 內部控制 制度建設
一、我國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現狀
經過20多年的發展,除少數企業轉型成功,大部分中小企業仍然實行的是家族式管理。家族式經營隨著企業的擴大發展,越來越多問題暴露出來,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給企業的經營帶來了風險,嚴重影響企業發展。
1.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給自身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困難。2004年中華全國工商聯合總會編寫的《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報告》藍皮書發表的數據,全國每年新生15萬家民營企業,同時每年又有10多萬家民營企業消亡,有60%的民營企業在5年內破產,有85%的民營企業在10年內消亡,中國民營企業的壽命為2.9年。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對大多數的企業都是最需思考的問題。
2.公司治理結構不合理。公司治理結構指的是內部治理結構,又稱法人治理結構,是根據權力機構、決策機構、執行機構和監督機構相互獨立、權責明確、相互制衡的原則實現對公司的治理。內部控制機制的運作還必須在這一組織框架下設立滿足企業生產經營所需要的職能機構。所有的組織機構應當有利于提升管理效能,并保證信息通暢流動。民營企業的投資者同時又是經營者,沒有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大部分的民營企業缺乏對經營行為的有效監督,使得內部控制沒有被擺在企業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一些企業領導“家長式”作風,搞形式主義,雖然也設有董事會等各層機構,但是只是走個過場,并沒有嚴格明確各個管理層的責任和權力。
3.受到企業規模的限制,部門設置不合理,財務管理核心地位不突出。民營企業也設立了各種職能部門,但治理結構形同虛設,缺乏科學決策、良性運行機制和執行力。內部機構設計不科學,權責分配不合理,可能導致機構重疊、職能交叉或缺失、推諉扯皮,運行效率低下;在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下,不是按照經營的需要設置部門,而是根據人員設置部門和崗位,而有些不相容崗位也沒有實行分離,交叉管理、重疊管理嚴重,完全忽視了內部控制制度的落實。財務管理的核心地位和獨立性未得到充分體現,財務人員素質低下,基礎工作不規范,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財務控制薄弱、籌資渠道狹窄等問題,使得其缺乏內部控制的觀念,企業經營行為沒有控制,增加了企業的經營風險,阻礙了企業的發展。
4.不能正確認識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重要性。對內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清晰,重要的崗位往往一人身兼兩職甚至身兼數職,造成崗位設置缺乏牽制性。沒有不相容職務分離控制制度,有的民營企業出納會計一人兼,即管錢又管賬,有的甚至還管物,嚴重違反了內部控制中的“賬、錢、物分管”的原則,出納人員不得兼管稽核、會計檔案保管及收入、費用、債權債務賬目的登記工作。還有的是老板娘親任出納,以為這樣才是保全資產的辦法,才可以防止舞弊。如果一個企業有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遵循適應性、效益性、內部控制的原則,合理安排崗位也是一樣可以做到財產保護控制和避免企業利益的流失。以著名的巨人集團為例,短短幾年時間發展迅猛,成為一個擁有百家分公司的集團公司,公司為了做大做強,涉足各個不同性質、不同行業的領域。攤子鋪的太大,猶如在沙灘上蓋房,基礎不牢固,到期債務無力償還資金鏈斷裂,全盤崩潰。民營企業呈現著普遍衰退的趨勢,由此暴露的太多的問題值得深思。
二、加強中小民營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思考
內部控制的目標是合理保證企業經營管理合法合規、資產安全、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將內部控制要素歸納為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督五大方面。因內部控制涉及的方方面面和環節非常多,在此我們只就內部環境要素相對民營企業的內部控制做一點分析。內部環境規定企業的紀律與架構,影響經營管理目標的制定,塑造企業文化氛圍并影響員工的控制意識,是企業建立與實施內部控制的基礎。內部環境主要包括治理結構、機構設置及權責分配、內部審計、人力資源政策、企業文化等。
2008年6月28日,五部委(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和保監會)聯合發布了我國首部《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要求從2009年7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并鼓勵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業參照執行。中小民營企業也非常值得參考學習、借鑒和推廣或從某一方面開始逐步的施行內部控制。
內部審計機制是內部控制的一種特殊形式。內部審計是指組織內部的一種獨立客觀的監督和評價活動,它通過審查和評價經營活動及內部控制的適當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來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在民營企業中設立內部審計是必要的,但是在權責不清,任人唯親的環境下,將內審機構隸屬關系決定了審計機構設立能不能發揮有效的作用。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人才問題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確指出“人才是社會文明進步、人民富裕、國家繁榮昌盛的重要推動力量”所有這些都表明,人力資源已經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要素。民營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的引進、開發、使用、培養、考核、激勵、退出等管理要求,同樣會對內部控制產生影響,合理配置可以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有效的利益分配機制可促使會計人員提供準確及時的會計信息,并反過來強化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形成管理的良性循環,促進科學管理的完善。
企業文化體現為人本管理理論的最高層次。企業文化重視人的因素,強調精神文化的力量,希望用一種無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種行為準則、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凝聚企業員工的歸屬感、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倡導誠實守信,樹立現代管理理念,強化團隊意識。企業領導應在塑造良好的內部環境上起關鍵和表率的作用。
內部控制作為現代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包括保證企業正常經營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貫穿于企業的方方面面。企業中的每一個員工既是控制的主體又是控制的客體,既對其實施的作業實施控制,又受到他人的控制與監督。內部控制作為企業管理的中樞環節,是防范經營風險的一種有效手段。它通過對企業風險的有效評估,不斷加強對企業經營薄弱環節的控制,把企業的各種風險消滅在萌芽之中。健全有效的內部控制,能使企業的生產、營銷、財務等各部門密切配合,充分發揮整體的作用,促進整個企業經營效率的提高。
內部控制是一種作業標準,也是一種授權體系和責任體系,是在內部牽制基礎上,由企業管理人員在經營管理實踐中創造、經審計人員理論總結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監督和自行調整體系。內部控制是中小企業各項管理工作的基礎,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是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完善的基本起點,是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有效的內部控制不僅能使企業的資源合理配置,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能防范和發現企業內部和外部的欺詐行為。
民營中小企業中家族式企業居多,這些企業內部控制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領導或企業家的重視和執行程度,只有改進領導者對待風險的態度和控制風險的方法,轉變其對內部控制的態度,強化內部控制意識,提高內部控制理念,將控制制度融入企業管理之中,才能促進企業管理的科學化進程和持續發展,從而有效建立和實施內部控制。
參考文獻:
[1] 石同海.關于加強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思考.財經界,2008.10
[2] 李莉.淺談民營企業的內部控制.科學咨詢(決策管理),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