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和美國作為全球經濟不平衡的兩端,兩國之間的貿易流動與資本流動對兩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都具有深刻影響。我們既要追求企業投資的合理回報,也要鼓勵企業在當地承擔社會責任,多行善舉。“走出去”戰略應當成為一項雙贏之舉。
關鍵詞:資本流動 機遇 風險
一、我國企業全球化機遇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2011年世界投資報告》,201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占全球當年流量的5.2%,位居全球第五,首次超過日本(562.6億美元)、英國(110.2 億美元)等傳統對外投資大國。根據聯合國貿易發展委員會的世界投資報告,如果加上香港地區的760億美元的投資,中國的對外投資就會達到1440億美元,超過法國的840億美元和德國的1050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二。但仍然大大低于美國的3290億美元。
中國和美國作為全球經濟不平衡的兩端,兩國之間的貿易流動與資本流動對兩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都具有深刻影響。中國的外匯儲備是中國人勤儉的結果,是中國國民通過減少當前的消費積累起來的一筆財富。由于外匯儲備大量投資于固定收益產品,使得外匯資產的收益率過低。同時,為了提高中國經濟未來的競爭力,中國必須投資于一些戰略資本品(如能源、資源、技術、品牌等)。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東道國作出了重要貢獻。至2010年底,中國已在世界上178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企業,中國對外投資企業境外納稅總額已經達到117億美元,解決當地就業78萬人。
據2003-2010年的統計,中國投資者在美國投資存量超過280億美元。最樂觀的是辦事處設在北京的美國商會,它有三個1萬億的目標,即:在華美資企業年收入達1 萬億美元(6.6 萬億元人民幣);每年美國向中國出口額達1 萬億美元(6.6 萬億元人民幣);到2039 年為止的30 年內,中國對美直接投資累計金額達到1 萬億美元(6.6 萬億元人民幣)。這就跟我們持有它的國債1.1萬億差不多了。
2010年以來,世界經濟緩慢復蘇,國際直接投資呈現恢復性增長。按照“十二五”規劃我們分析,“十二五”期間至“十二五”末期,中國對外投資進入加速增長期,對外投資將保持增長態勢。
二、我國企業全球化風險防范
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各種風險主要包括:(1)中美之間尚無雙邊投資保護協定。相對于美國在全球直接投資中的地位,中國對美國的投資顯得微不足道。美國如何以更為開放、平等的態度對待中國的直接投資,是兩國投資關系的重中之重。(2)中國企業海外投資中面臨的反壟斷審查和國家安全審查(如美國的CFIUS和澳大利亞的FIRB),以及人權保護方面的法律風險也具有普遍性。最近,對中國投資的阻力有明顯加大趨勢,在中海油、鞍鋼投資美國遇到阻力時,往往會認為是因為國有企業的身份。2010年開始,美國政府顯然加大了對華為的審查,作為一家民營企業受到如此待遇,讓人格外擔心。對美國外資政策的不確定性及美國國家安全審查機制,我國政府及中國企業應深入研究,不能無所作為,如研究東道國的政治商業規則;(3)企業的盡職調查不夠;(4)中國企業往往忽視與地方政府和社區的有效溝通,故應注重做好與當地的融合,增進民間交往,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5)中國企業對美國公司法和公司治理學習不夠。企業要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密切關注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發布的《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現狀及意向調查報告(2008-2010)》,盡量做到知己知彼,與本土及東道國專業人士共同制定明確的國際化戰略,避免盲目投資和擴張。中國海外工程總公司(中海外)承包的波蘭高速公路項目因中海外賠光家底而失敗,正面臨波蘭方面的巨額索賠。該項目失敗原因是雙方面的,有中海外低估了項目成本價的責任,也有波蘭供應商聯合漲價封殺中海外的因素。最重要的原因是,中海外對合同的法律風險缺乏必要的把握和控制。最滑稽的是,中海外手里不僅沒有中文版合同,而且英文版合同也沒有。(6)商業道德修養薄弱,赴美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問題普遍,海外上市的誠信問題,需要我們認真地思考;(7)我國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夠。我國政府在審批方面應當更加開放與寬松。(8)如何高效地解決,提高商事仲裁問題,我們不僅要研究實體法,還要研究程序法;(9)促進東道國的法律制度改革。(10)各國都有投資保險機構、投資保險制度。從長遠來看,也是應該有的,否則保護不了我們中國的企業;(11)國有企業市場化的機制,國有企業如何真正要成為市場化主體,涉及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問題。(12)在對外投資的不利因素中,融資困難和缺乏國際經營管理人才是制約企業對外投資的主要因素。有超過60%的企業認為這兩項因素是制約企業對外投資的決定性因素或重要因素。因此,為企業提供更多的融資渠道和人才引進服務,將有效地解決我國對外投資的瓶頸問題,促進企業的對外投資活動。
當年激增的財富及日元升值造成的虛假繁榮沖昏了日本人的頭腦,日本人出于非經濟目的買了一堆“面子貨”。今天的中國還比不上當年的日本,日本人的教訓,值得我們借鑒深思。企業全球化應把握機遇與防范冒進結合起來思考。同時要防范商業性風險與政治風險(暴力風險、征收風險、政府違約風險、第三國干預風險等)。
作者簡介:
王莉敏,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法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