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間融資作為一種資金資源的市場配置行為和一種金融服務的補充形式,對經濟金融運行的影響日益深刻。但隨著民間融資規模的不斷增長 ,其蘊含的風險不斷積聚,負面影響日益凸顯,亟須加以引導與規范。
關鍵詞:民間融資 規范化 現狀 對策
一、民間融資呈現的新特點
調查顯示,當前形勢下民間融資呈現如下特點:
(一)民間融資規模擴大,影響力增強
抽樣問卷調查顯示,目前,民營中小企業參與民間融資活動的占比為 46.1%,個體工商戶通過民間融資渠道借款的占 43.3%,農戶通過民間融資渠道借款的占 31.8%,近兩年全市民間融資規模發展較快,對經濟金融的影響力日益擴大。
(二)民間融資資金價格相對較高
民間借貸利率大多以金融機構貸款基準利率為參照,根據借貸主體實力和借貸用途適當上浮,隨著銀行機構貸款基準利率連續上調,目前民間借貸加權平均利率上升明顯。
(三)民間融資期限較短,流動性較高
民間融資大多是短期借款,借款期限很少超過一年,具有周期短、額度小、頻率高等特點,據統計,目前,民間借貸期限在 6 個月以內和 6 個月到一年的占 58%,一年期以上的占 42%,且以一年期限的為主,民間借貸多用于生產和生活性短期資金需要。
(四)民間融資流程簡便,手續簡單
居民家庭民間借貸一般采取口頭約定或簡單書寫借據,只要雙方認可,符合法律相關規定,就可直接辦理。
二、民間融資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一)可能弱化國家宏觀調控效果
一方面,在存款負利率情況下,民間借貸可能使更多社會資金“脫媒”,銀行信貸資金來源受到影響,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機構資金頭寸緊張。
(二)較高資金價格影響中小企業經營
問卷調查顯示,我國民營企業38.4%的資金需求通過向股東、員工及其他個人融資解決,而民間融資利率大大高于銀行貸款利率。
(三)潛伏著較大金融風險和社會不安定因素
調查了解,少數民間融資中介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現象,資金的使用和管理隨意性較強,不但潛存較大安全隱患,而且潛存較大社會不安定因素。
(四)部分資金可能流向非法領域
民間借貸存在分布范圍廣、形式靈活、私下運作的特點,對其監測管理難度較大。加之,缺乏明確的甄別標準和具體管理部門,非法集資、高息攬存、違規借貸等違法行為只要不發生較大案件,很難識別和準確統計出來,但事實上一些“寄售”、“寄賣”融資,可能存在變相用于賭博、投機炒作等非法行為,規模雖然不大,但其可能對社會穩定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視。
(五)可能引發其他社會問題
民間借貸行為總體上不夠規范,隨著資金量越來越大,資金鏈越來越長,影響面越來越廣,部分微觀經濟主體自我保護意識欠缺,容易引起糾紛。部分民間融資中介組織違規吸收大額資金,聚合起來后集中放貸,極易引發社會問題,影響經濟金融和社會穩定。
(六)民間融資相關法規缺失,制約其規范發展
當前關于民間融資法律規范的主要問題有:一是相關法規缺乏協調性,對民間融資沒有明確統一的界定。
三、規范民間融資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民間融資的法律法規
任何經濟活動的有效運行都需要法律法規的保證、規范和約束,民間融資的發展也不例外。 完善民間融資相關的法律法規是規制民間金融的關鍵舉措。
1.明確民間融資的法律地位
目前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對民間融資有關內容存在一些沖突,導致對民間融資的認定標準把握不一。
2.完善民間融資立法
在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適時出臺《民間借貸法》、《放債人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依法確定民間借貸的定義、適用范圍、期限、管理部門及其職責、合理的稅負、糾紛處理適用法律規定等,明確界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非法集資和正常民間融資的界限,以規范、保護正常的民間借貸行為,打擊高利貸,通過法律手段使民間融資逐步走向契約化、規范化。
(二)加強對民間融資的金融監管
對民間融資進行有效的監管是其實現規范化發展的關鍵。 通過建立有效的監管體系,進一步規范民間金融運行。
1.明確監管主體
正規金融市場的監管十分有針對性,從產權上看,民間金融的監管也可參照正規金融監管方式, 明確民間金融監管主體,則可相應化解一些難題和矛盾。
2.構建監管網絡
結合我國民間融資的特點,應該培育和建立一個包括政府監管、行業自律、自我約束和社會監督四者協同配合的監管網絡。
3.完善監管方式
民間融資監管方式應靈活多樣,如政府監管主要應以法律法規為準繩, 依靠法律法規對民間融資活動起到規范保障作用;行業監管則通過制定行業行為規范準則和懲罰監督機制來進行行業自律,有效防范民間融資風險。
(三)拓寬民間融資渠道
面對巨額的民間資本,需要疏導,提供豐富多樣的投資渠道,給其以合理出路,才能化解相應的風險。
(四)構建民間融資監測機制
監管機構應建立完善的民間融資統計、監測制度。 對民間融資行為進行登記備案,定期開展調查、統計,采集有關數據,特別是要準確監測民間融資的規模、融資方式、利率水平、資金來源及運用等,及時了解、掌握民間融資情況,及時向有關部門通報情況,建立有效的預警機制,適時向社會進行信息披露和風險提示。
參考文獻:
[1]張立先.我國民間借貸法律風險及防范路徑研究[J].金融發展研究,2009,(1):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