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了影響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因素,提出了“取消城鄉二元戶口制度,消除導致城鄉分配的制度障礙”等十項規范城鄉居民收入分配的對策。
關鍵詞:收入分配 政策因素 對策
一、影響城鄉居民收入分配的政策因素
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說,影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很多,政策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傳統體制下,實行的是平均主義的分配政策。這種“平均主義”從表面上看是“公平”的,但多勞并不能多得。結果是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限制,經濟效率低下,實際上既沒有實現公平也沒有得到效率。改革開放后,平均主義的“大鍋飯”被打破,我國實行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在此前提下,逐漸建立了對勞動者有效的激勵機制,大大提高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一些勞動者由于工作努力和善于尋找機會而使自己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他們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拉開了與其他勞動者的收入差距。
2.“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在發展經濟學中,關于落后國家經濟發展的道路選擇有平衡增長模式和不平衡增長模式。平衡增長模式論主張落后國家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各工業部門應平衡發展,強調了大規模投資的重要性和全面發展經濟的必要性。不平衡增長理論則認為:發展中國家不能將有限的資源同時投放到所有經濟部門和所有地區,而應當集中有限的資本和資源優先發展聯系效應大的產業,通過這些部門和地區強大的輻射作用,帶動其他地區和部門的發展。然而在優先發展產生“擴散效應”的同時卻會產生“回波效應”。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大體上遵循了不平衡增長模式。工業相對于農業繼續得到優先發展。經濟基礎較好,文化、教育、科技較為發達的東部地區相對于西部地區得到了更多政策傾斜而優先發展起來。造成城市相對于農村越來越發達,東部相對于西部經濟發展越來越快。基于此,上世紀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提出要加強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強調智力開發和科教戰略,以此擴大各民族城鄉居民獲取、吸收和交流知識的能力,實現西部地區的良性發展。
3.“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隨差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央提出了“允許屬于個人的資本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實行“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新型分配制度。隨著要素市場的出現和成長,特別是資本市場和證券市場的出現和成長,開辟了資本投資的渠道,使得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增長較快。現階段,我國居民財產性收入在總收入中所占比重還不大,但是將來居民的財產性收入會對收入分配差距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因為財產性收入是一種積累性收入,其特點是富有者僅靠財產就可以獲得大量的收入,這種“不勞而獲”可能是勞動收入的幾倍或幾十倍,由此更容易導致收入差距的擴大以及社會成員心態的不平衡。在居民的所有財產中,金融資產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根據國家統計局上年度的抽樣調查結果,金融資產在居民家庭間呈不均勻分布。按家庭收入分五等(即高收入、中上等收入、中等收入、中下等收入、低收入)分組來看,最高收入的20%的家庭擁有48.5%的金融資產,而收入最低的20%家庭僅擁有7.1%的金融資產。最高收入組的戶均金融資產是最低收入組的6.8倍。如果按資產擁有量分五等分組來看,最高組已經是最低組的34倍多。從金融資產的分布狀態可以看出,資產性收入的不均衡分布對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是不能低估的。
二、規范城鄉居民收入分配的對策
對于我國現階段規范收入分配的政策,從大的方面看,主要包括縮小城鄉差別、抑制地區差別、規范行業差別、加大扶貧力度、打擊尋租性的非法收入等,具體包括:
1.取消城鄉二元戶口制度,消除導致城鄉分割的制度障礙。大力發展小城鎮來加快中國的城市化進程,縮小城鄉差別;允許勞動力在城鄉間自由流動,給予平等的就業機會等等。
2.大力推進農村城鎮化,轉移剩余勞動力。即在農村內部相對集中地發展一些村鎮,撤銷一些不成規模又不宜管理的、過于分散的小村子。不過,這應當作為一個長期戰略性的措施實施才行.而不能作為一個權宜之計。換言之,發展小城鎮應當以一個持久的城鎮化過程來推動才可以有成效。
3.大力發展農村非農業經濟。發展農村非農業經濟對于提高農民收入是非常重要的。具體包括:繼續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實現鄉鎮企業的第二次創業,可以在信貸、稅收、人才流動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等;完善農村市場體系,各地農村可以根據本地區的優勢,積極建立各種集貿市場、專業批發市場、技術市場等;打破地區之間的封鎖,促進物資和人才的流動等等。
4.加快落后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第三產業。比較分析可以發現,東部發達地區的產業結構多數都是三、二、一或二、三、一的次序,在農業內部,種植業與各種經濟作物的比例也有較大調整。而落后地區往往相反,對農業、傳統工業以及在農業內部對種植業都過分依賴。因此如果能夠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加剩余,把經濟發展及就業的焦點從一產轉向二產再轉向三產,那么不但可以加快地區產業結構升級,而且可以增加地區收入,從而縮小地區差別。
5.積極發展落后地區的非國有經濟。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東部沿海地區收入水平迅速上升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構建了一個以非國有經濟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對收入水平相對較低的西部地區來說,發展非國有經濟,適當減小國有經濟比重,活躍其他非公有經濟,是縮小與東部地區經濟差別的一條重要途徑。
6.其他措施包括政府增加投入,加快對落后地區的交通、教育等基礎工程建設。唯此才有利于扶持貧困地區的資源開發,培育當地的主導產業,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經濟,最終進入發達地區的行列。
7.規范行業間收入分配,消除行政性壟斷。我國目前不同行業之間的收入差別也存在著一些不合理的現象,一些行業由于處于壟斷地位,其從業人員的收入過高,如電力、石油、通訊、郵電、金融等行業。我國由于處于經濟轉軌時期,一些行業處于政府的保護之下。這種由行政保護造成的壟斷是不合理的,必須得到糾正。具體措施是政府主管的一些企業應退出某些競爭性領域,取消對一些行業的行政性保護。對那些目前仍需進行壟斷價格保護的某些非競爭性的行業,則應征收相應的壟斷收入稅,或切實實行“收支兩條線”,將壟斷性收費收歸國庫。就是說,對某些行業、產業采取扶植和保護政策是必要的,但要清除市場準入壁壘,更不允許憑借行業壟斷獲得個人額外收入。而對一般的競爭性行業,則要通過完善要素市場,推動行業、職業、專業間的收入均等化。
8.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和政策是解決因失業、疾病和年老及各種天災等因素所帶來的貧富不均的重要制度和政策措施。我國近十幾年來在社會保障制度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初步建立了失業、養老、醫療、生育、工傷等等多項保險制度,雖然還在探討中,比如資金來源,涵蓋范圍、發放制度等都有待完善,但已經取得了一定經驗。
9.深化并系統推進社會經濟體制改革。當前我國各種非法非正常的尋租性收入滋生蔓延的根本性原因在于體制轉軌過程中產生的制度缺陷,因此,系統地推進社會經濟體制改革,彌補制度缺陷是消除這類收入的根本措施。
10.加快經濟發展是最根本的對策。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為公平分配和減少貧困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就解決城市貧困而言,主要措施在于通過發展經濟增加就業。在現階段,造成我國城市貧困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國有企業的職工由于企業效益差而造成的下崗失業,與其給貧困人口一些補貼不如給他一份工作。對于農村的貧困人口,使其真正脫貧的主要措施在于增加農村非農產業的就業。造成我國農村收入水平低和收入差別擴大的主要原因在于農村資源貧乏、技術落后以及非農產業的就業率不高。因此只有重視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加速二元經濟向現代一元經濟的轉換,才能徹底消除農村的貧困。
參考文獻:
[1]權鈺.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及對策[J].復旦學報,2010.6
[2]陸康勝.經濟發展中的收入分配[J].四川大學社科論文集,2011.12
[3]程永翔.體制改革對城鄉居民收入的影響[J].武漢大學論文集,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