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研究科技進步對區域經濟形成和發展的重要作用。本文通過理論分析與案例分析兩部分展開。在理論分析中主要采用索洛經濟增長模型進行說明,在案例分析中主要是對大學科技園與粵港澳區域合作發展報告進行分析,最后得出結論是:科技進步對區域經濟形成和發展存在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科技進步 區域經濟 作用
一、問題的提出
科技進步是指國家堅持科學發展觀,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實行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持續發展、引領未來的科學技術工作指導方針,構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國家。長期的實踐證明,科技進步對整個經濟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對區域經濟的發展也有著十分顯著的影響。本文嘗試從理論模型和案例分析兩個角度說明科技進步對區域經濟的重要推動作用。
二、理論概述
有關科技進步的相關研究也很多,很多經濟學家在研究科學技術的過程中也建立了很多的模型,這里主要以索洛增長模型為例進行說明。索洛增長模型的一般形式為:
其中,Y(t)為產出,K(t)為資本,A(t)為技術,L(t)為勞動,由此可以看出,科學技術對經濟增長有著一定的影響。
科技進步對區域經濟的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影響和推動作用,概括起來有如下若干方面 :
1.科技的進步進一步強化了區域經濟發展中社會分工與協作的程度。首先,科技進步使得現代化的交通運輸工具和信息手段日益完善,使得區域內部與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系和合作關系更加緊密;其次,科技進步促進了區域內部與區域之間的競爭,從而帶來更高的生產效率;此外,科技進步為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相應的條件,促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科技進步還能夠促進區域的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提高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
2.科技進步以及科技成果的應用可以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中現有的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實踐已經證明,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與科技水平的高低成正相關,所以科技進步可以推動對自然資源的開發,提高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率,減少對自然資源的無效損耗,在資源匱乏的今天,這無疑是人類的福音,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助推劑。
3.科技進步以及科技成果的應用可以推動潛在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隨著科技進步,可以對區域經濟形成和發展中的潛在的資源開發、資金的使用和商品物資等實現最大化和最優化的利用。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而且日益被人們認為是潛在的可供持續開發和利用的生產力,可以通過對當代最新科技成果的應用,甚至是多次開發與和應用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因此這對于挖掘區域經濟形成與發展的巨大潛力,從而使整個區域經濟得到持續、穩定的增長都有重要的意義。
4.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對區域經濟形成與發展的影響。一般而言,一個國家或地區區域經濟的形成和發展,是與這個國家或地區所制定和實施的宏觀經濟政策分不開的,或者換句話說,區域經濟的形成與發展在一定意義上是國家或者地區制定和實施宏觀經濟政策的后果。
三、案例分析
本文將主要就大學科技園與粵港澳區域合作與發展報告兩個案例就科技對區域經濟的發展進行說明。
(一)大學科技園
20世紀50年代,美國斯坦福工業園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大學科技園——硅谷,自此以后,世界各地陸陸續續出現一大批的大學科技園,如日本的筑波、英國的劍橋、臺灣的新竹等等。1999年,我國教育部也開始推行打造大學科技園計劃,大學科技園的形成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具體來說,關于大學科技園的功能可以歸納為表一。
至于大學科技園與區域經濟是怎樣互動的,我們參考了大量的文獻后,發現以下圖解形象地說明了整個互動過程:
由以上可以看出,大學機構、政府、企業等通過輸入人才技術資源、管理資源、信息、資金等促進大學科技園的發展,而大學科技園又通過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使得大學機構、政府、企業等得到人才、技術、資金的供給和優化,其中科技創新作為大學科技園的重要手段使得其生產的產品,即人才、技術等得到最優,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又反作用于大學科技園的進一步發展,由此使得這樣互利過程不斷循環。而從中可以看到,由科技創新帶來的科技進步對于這整個循環過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是整個過程的核心因素所在。
(二)粵港澳區域合作與發展報告
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后,珠三角成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區,香港和澳門的資本和工業北移,開啟了粵港澳區域合作的進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粵港澳地區已在制造業、金融業、專業服務業、旅游業、教育業等眾多產業中展開合作,成績斐然。在2009年10月28日最新頒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表明,粵港澳地區是中國前唯一有條件成長為最具有競爭力的“全球城市區域(GlobalCity-Regions)”。盡管目前粵港澳區域合作進展相對順利,但在合作的過程中還面臨著很多困難。
《粵港澳區域合作與發展報告(2010-2011)》分為九大專題,首先從粵港澳區域合作的總體層面簡述其合作歷史與現狀,并對《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11)》與CEPA對粵港澳經貿合作的影響進行詳細的分析;其次,分別論述粵港澳區域合作中金融業、專業服務業、制造業、會展與文化創意業、旅游業、教育業、基礎設施建設這七個產業領域的合作狀況、所遇問題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最后,結合《大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中所提出的粵港澳未來共建“優質生活圈”的目標,從空間發展格局的角度,探討三地如何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共同建立優質、宜居的生活環境。
對粵港澳整體來說,科技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落實《綱要》精神,推進粵港融合》一文中指出,香港大珠三角的規劃綱要中包括:硬軟基建對接,打通四流(信息流、人流、物流和資金流)、制度創新、統一標準、謀求可持續發展,共建優質生活圈、擴展教育科技合作,提升整體人才質素等,由此可見,研究表明科技進步對于粵港澳地區區域經濟的發展的作用已經不容忽視。下面我們將以粵港澳制造業為例來詳細進行分析。
粵港澳制造業向來是制造業行業的領頭羊,隨著三地區域合作的進一步發展,粵港澳珠三角已經逐漸成為“世界性制造業基地”。但是在國內外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下,粵港澳制造業也面臨著些許問題和威脅,如人民幣升值、新勞動法規問題、原材料價格上漲、環境問題、出口競爭加劇等。
在《粵港制造業的合作與發展》研究一文中,針對制造業目前現狀提出的政策建議主要有以下幾點:1、大力加強企業自主研發,推進企業轉型升級;2、積極引導在廣東的港資加工貿易企業發展高端環節生產;3、積極推進深港創新圈建設;4、發揮現有科技平臺的作用,打造有特色的國際創新中心;5、建立高技術產業發展專項基金,保障高技術產業的長遠發展;6、調整產業結構,引導企業向高技術制造發展;7、優先發展生物醫藥和疫苗的研發和生產;8、落實相關政策措施,推動環保產業中得再生能源、環境污染控制、食物、藥品安全等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9、加強區域性的科技聯系與合作,加快科學園區的建設和發展。由此可見,科技對粵港制造業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應該積極推動科技進步,以促進粵港制造業的發展。
四、結語
科技進步對于區域經濟具有重要的影響,鄧小平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為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我們應該好好利用這個第一生產力,重點發展這個第一生產力。讓這個第一生產力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周運源.《區域經濟概論》.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3頁
[2]袁新敏,馬仁峰.大學科技園區與區域經濟融合發展的作用機制分析.科技與經濟,2011(2):39-44
[3]王大偉,葛繼平.大學科技園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研究.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11(3):78-80
[4]張家敏,馬家華.落實《綱要》精神,推進粵港融合.粵港澳區域合作與發展報告,(2010-2011):19-30
[5]周運源.粵港制造業的合作與發展研究.粵港澳區域合作與發展報告,(2010-2011):15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