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倫敦奧運會,中國新聞輿論引導展現了全新的風貌。從奧運的中國體制、奧運的中國精神、奧運的中國力量、奧運的中國希望等方面充分體現一個新的經濟體正在快速發展,體育競技水平不斷提高的大國風范。
關鍵詞:新聞 輿論引導 中國風范
奧運會是世界人民的盛會,在倫敦奧運會中,各種媒體的新聞輿論傳播并沒有因為忙于觀看比賽而停止。自由的媒體,多元的輿論,使新聞傳播成為現代社會最有力的工具之一。新聞輿論,為公眾搭起了關注奧運、參與奧運的平臺,在這里人們感受到中國體育文化與世界體育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體現了中國體育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價值觀上的變化。超越國界、超越人種,神話與現實,勝利與失敗,媒體充分顯示了中國新聞輿論的氣度與風范。
一、奧運的中國體制
現代奧運發展已有100多年歷史,中國歷經60多年的努力,28年前再次走入奧運大家庭,從基礎差、底子薄、人才弱,躍升至世界獎牌前列,成為競技體育強國,中國體育的舉國體制發揮了重要作用。舉國體制的優越性就在于凝心聚力,團結協作,共謀發展,對有限資源的有效使用,目標清晰堅定,努力持之以恒。舉國體制使中國體育健兒在奧運賽場上連創佳績,它所創造的正能量,正激勵我舉國人民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體育精神。體育振興,是中國政治開明、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綜合體現。舉國體制在實現金牌突破上功不可沒,世界上最好的訓練條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教練,鍛造著全國最優秀的運動員。在倫敦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在舉國體制強大后盾的支持下,刻苦訓練,奮勇拼搏,不斷創造佳績。如果完全靠社會贊助和個人努力,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在奧運會項目中,中國體育代表團的金牌幾乎全部來自個人或者雙人項目,沒有一塊金牌來自集體對抗的項目,這和中國的經濟發展一樣,都是發展中的問題,要靠繼續發展和科學發展才能得到解決。由此我們也可以從中發現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特點,擇優乘勢而上,才能快速地走上中國體育發展的快車道。
看電視直播比賽的人,都對中國的體育競技給予了極高的期盼,快樂和自信的主流感受在比賽中展示,舉國體制的優越性充分凸顯。舉國體制使中國從默默無聞的東亞病夫,變成了舉世矚目的競技體育強國;從曾經居后的慘淡排名,躍居世界大國前列。這給整個民族帶來了強大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新聞輿論讓受眾看到奧運冠軍獲獎的場景,國旗高高升起,國歌在體育場館唱響,冠軍熱淚盈眶,誰都會在此刻無比驕傲,這些受眾得到的認知,就是擺在眼前的事實,是無可辯駁,沒有爭議的證據,中國人確實很強,還需用其他數據去說服人們相信中國的強大嗎?于是新聞輿論的二次傳播,用它的廣度、深度和強度敘述了事實。社會需要強大的正能量,中國需要通過努力走向新的高度,民生問題逐步解決,舉國體制逐步完善,全民體育逐步開展,這就是奧運新聞輿論引導的力量。也許會有很多負面的聲音,但是奧運會進行的每一天,更多的人關注的仍然是獎牌總數。雖然舉國體制的中國體育格局正處于動態變遷中,但是,在中國面臨民族振興的關鍵時期,它仍然是人們重要的精神支柱。
二、奧運的中國精神
1908年,《天津青年》雜志,發表了著名的“奧運三問”: 中國何時能夠派一名運動員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能夠派一支代表隊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能夠自己舉辦一屆奧運會?那一年,奧運會也是在英國倫敦舉行。1932年,美國洛杉磯第十屆奧運會,劉長春作為四億中國人的唯一代表參加了奧運會,由于旅途勞頓,在100米、200米預賽中位于小組第五、第六名,未能進入決賽,但他卻邁出了一個民族走向奧運賽場的第一步。1984年,美國洛杉磯第二十三屆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353人出席了這次盛會,許海峰在男子手槍慢射比賽中獲得金牌,實現了炎黃子孫在奧運會上金牌及獎牌“零的突破”。 此次,奧運會中國位列金牌榜第四,和52年前相比,中國人民以堅忍不拔的精神證明了自己的實力。2008年,中國舉辦了第二十九屆奧運會,體育代表團人數1099人,金牌總數位列世界第一。百年圓夢,中國人經過頑強、執著的努力,團結合作,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奧運夢想的實現。倫敦奧運會,中國軍團,共獲38金,創境外參賽最好成績。有8個項目是歷史上首次獲得奧運會金牌,有17個項目是歷史上首次獲得奧運會獎牌。乒乓球運動員王皓連續三次進入奧運決賽,雖未奪冠卻不言放棄;劉翔面折磨人的傷痛,勇敢走向賽場,迎接挑戰;體操運動員陳一冰,用完美的表現,展示了中華民族超越的勇氣;自行車運動員郭爽、宮金杰不僅展現了中國運動員的高超技術和水平,更展現了中國運動員的文明和風范。他們勇于拼搏,吃苦耐勞,團結互助贏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認同,這就是中國精神。
2004年雅典奧運會時,中國選手王克楠和彭勃在男子雙人三米板跳水比賽中因最后一跳失誤,導致金牌旁落。當時一些國內媒體以相當嚴苛的措辭予以點評,更有報道稱之為“不可饒恕的失誤”。八年后的倫敦,同樣是男子三米板,同樣是最后一跳丟掉了快到手的金牌,秦凱受到的責難就小得多,媒體和網絡上盡是鼓勵的聲音。在話語的變化中,可以見出中國民眾價值共識的變化,對無論勝敗者的敬仰,和對奧林匹克精神的詮釋。[2]這就是奧林匹克的中國精神。
中國精神讓體育健兒超越自我,創造佳績,提升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受到各界新聞輿論的高度關注。無論是質疑、偏見還是誤判、爭議,我國運動員都表現出極大的坦然和寬容,“倫敦碗”四處飄揚的中國紅,漢語“加油”成為助威主調的競技場,成熟的大國形象,讓世界為之傾倒。
三、奧運的中國力量
倫敦奧運會上,中國力量隨著金牌榜的飆升不斷振奮著人心。乒乓球,中國隊包攬了全部金牌,張繼科刷新乒乓球史上最快成就大滿貫的男單紀錄;羽毛球首攬5金;體操名將鄒凱累金5枚,成為獲得奧運金牌最多的中國選手;跳水隊獲得6金,舉重隊包攬5金、射擊這些優勢項目穩步提升。同時,中國健兒還不斷向歐美國家傳統強項挑戰,一次次中國力量的爆發不斷在倫敦上演:游泳賽場上,孫楊和葉詩文成為“雙冠王”,并兩次打破世界紀錄,中國游泳隊獲得5金2銀3銅共10枚獎牌,實現歷史性飛躍,成為構建中國體育新格局的中堅力量。擊劍場上,雷聲奪得男子花劍冠軍,將中國人的名字第一次寫在這個項目的奧運金牌榜上;女子重劍隊以大比分戰勝對手,為中國贏得首枚重劍金牌;田徑場上,陳定打破男子20公里競走奧運會紀錄奪冠,成為第一位奪得競走金牌的中國男子選手,為中國田壇史翻開新的篇章;水上項目,徐莉佳獲得中國在奧運會帆船分項上第一枚金牌,實現歷史性突破。中國代表團雖然未能蟬聯金牌榜第一,但是這些進步與變化,充分展示了中國力量。
倫敦奧運會,中國的新聞輿論氛圍相當活躍,各種言論在新聞輿論場中充分展現,這是中國開放、自信的最好表現。然而各種言論和聲音,最終都匯聚在維護國家的發展和繁榮,維護社會的穩定上來,因為,人們通過奧運會更加明確,只有國家強大,實力穩進,個體才能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提升幸福的空間。年輕一代受奧運精神的激勵,為自己也為國家的主流價值觀得到更多的認可。新聞輿論最終回歸到理性和大度。
四、奧運的中國希望
在倫敦奧運賽場上,年輕的運動員尤其引人注目,他們帶著“90后”的標簽,實現著共和國的體育夢想,“在倫敦中國軍團全部38枚金牌中,23枚是由首次參加奧運會的年輕選手獲得,4年前的北京奧運會,中國代表團639名參賽運動員中,“90后”僅有31位,占不到5%的比例,且大多集中在跳水、體操等低齡化項目中。4年后的倫敦奧運會,99位“90后”已占中國代表團運動員總數的1/4,而金牌得主比例達到約1/3。”[3]他們不斷刷新奧運會傳奇,續寫嶄新的奧運篇章,他們身上散發出的青春與活力,必將成為未來奧運賽場上最耀眼的明星。“中國太陽”21歲小將孫楊,一人連摘2金,都是具有歷史意義的突破:400米自由泳金牌,是中國男子游泳數十年來的第一枚奧運金牌;1500米自由泳,是中國男子第一次在奧運會上打破游泳世界紀錄并且奪冠。失敗也哭勝利也哭的孫楊表現了一個勇者的霸氣與自信。“90后”新星葉詩文獲得倫敦奧運會女子400米、200米個人混合泳雙料冠軍,刷新世界紀錄。她只有16歲,表現堪稱驚艷,當回答記者關于違禁藥品的詢問時,從容淡定。陳若琳僅僅用了4年拿到了4枚奧運金牌,伏明霞用了8年,郭晶晶用了12年,做到這一切的時候,分別是22歲和27歲,而陳若琳只有20歲,陳若琳幫助中國隊拿到歷史上第200枚夏季奧運金牌后說:“巴西奧運會,我還想去。”還有一大批“90后”:羽毛球單打冠軍李雪芮,20公里競走冠軍陳定,男子雙人十米臺冠軍曹緣和張雁全等等。中國的希望,一切皆有可能,小將們在強手環伺的項目中脫穎而出,在實現自我突破的同時,為國家和個人都贏得了榮譽,也為中國創造了新的歷史。
倫敦奧運會,一路領先獎牌榜的中國體育代表隊成為各媒體輿論關注的焦點,特別是16歲的中國小將葉詩文以破世界紀錄的成績獲得冠軍,更引起西方輿論嘩然一片,《泰晤士報》、《每日電訊》,甚至英國享有世界盛譽的科學研究學術期刊《自然》都發出了質疑聲。有的西方記者直接問她是否是“只會訓練比賽拿牌的機器人”。當葉詩文通過了世界反興奮劑組織(WADA)的檢查,被驗證未使用任何興奮劑。《自然》雜志做出了公開道歉。中國人對待新聞輿論,積極、豁達,有理有據,這就是中國的希望。未來的中國還將朝著更高、更快、更強的方向發展,只要我們堅持發展下去,任何輿論都將回歸自然和客觀。
倫敦奧運會結束了,但是在本屆奧運會中,中國面對新聞輿論針對中國的舉國體制、個人成績的突破、中國走向世界的質疑,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大度和風范。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世界多極化的不斷加深,新聞輿論系統只有不斷進步才能追趕上中國走向世界的腳步。
參考文獻:
[1]發揮優勢塑造中國榮耀 科學發展增強國民體質.人民網
[2]倫敦奧運視點:理解體育精神 涵養大國心態.中國新聞網
[3]薛原,王繼晟.青春風采綻放在奧運賽場——倫敦奧運會啟示之三[N].人民日報,201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