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分析當前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尤其是基層文藝院團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通過產業整合建構基層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動力機制的思路,并闡述了在基層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中實施產業干預與整合的路徑。
關鍵詞:文藝院團 轉企改制 產業整合 實施路徑
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對于優化企業治理結構、促進文化資源集聚、提升文化團體核心競爭力、促進文化市場發展壯大、加速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工作難度大、壓力重、牽涉面廣、情況復雜。尤其是一大批基層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的困難與阻力更大、對基層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影響更大。在改革進程中,建立產業跨門類整合的機制將為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帶來新的啟示。
一、當前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尤其是基層文藝院團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
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在經歷了一段相對漫長的過程后,近幾年明顯加速,并在2012年迎來了決戰決勝的過程。當前在中央和省級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加速推進、成效明顯的情況下,做好基層國有文藝院團的改制工作直接關系到全國工作的大局。
我國基層國有文藝院團由于受到歷史發展基礎、管理體制等政策環境、發展要素供給情況等的制約,發展水平長期萎靡不前。中西部地區很多基層文藝院團資金等要素供給不足,發展相對封閉;而沿海發達地區的部分基層文藝院團與快速發展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不相適應,社會資源、市場機制引進渠道栓塞,在飛速發展的其他文化產業門類尤其是新興文化產業門類的擠壓下,話語平臺與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與區域文化整體發展水平存在代際落差。與此同時,基層國有文藝院團由于承襲了區域文化特色,與人民群眾的審美愛好、文化觀念密切相關,與基層受眾精神文化生活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基層國有文藝院團管理體制的變革路徑也與基層民主的推進、新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進程密切相關,涉及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改革的各個方面,地區差異大、與區域經濟文化社會發展附著性強、層次與結構復雜,影響面廣泛。近幾年我國一些地區尤其是基層地區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推進的不平衡也在客觀上反映了改革的難度。
當前,除了不同區域國有基層文藝院團發展的個性化因素外,基層國有文藝院團制約轉企改制中的突出問題是文藝院團整體實力較差、發展水平低、治理結構相對落后、市場化程度低,軟硬件條件的薄弱加大了轉企改制、走向市場競爭的難度;二是利益關系錯綜復雜,基層國有文藝院團牽連著更多的地方利益關系主體,相當一部分文藝院團管理者乃至黨委政府職能部門存在“利益切割”情結,擔憂文藝院團走向市場后對其控制與使用能力減弱,在主觀上對其積極性不高;三是政策治理與應對水平相對不足。區別于中央與省部文藝院團改革“頂層設計”智囊集聚的狀況。一方面基層政府對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微觀政策設計的人才相對不足,尤其是針對“一場一策”的配套政策的設計能力存在有待提升,與此同時,相關專業人才由于對村情、鎮情尤其是區域文化特色欠深入了解,也制約了其對基層政策設計的介入程度。政策治理與應對水平的不足,制約了基層國有文藝院團改革方案的設計及改革的推進。
二、產業干預與整合:基層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的動力機制建構
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是其主體性質、發展定位、運行機制等的重新建構過程。在新的制度重新設計與實施進程中,新的產業力量的介入,將有效盤活與整合基層國有文藝院團的產業存量,彌補其產業短板,并通過新市場架構的建立,市場驅動要素的生成,實現其治理結構、管理理念、運行機制的同步“轉型升級”,成倍放大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的制度效能,促進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的順利推進。
產業干預與整合,指的是具有較強綜合實力的企業輸出資本、人才及相關要素,在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進程中,對院團實施產業整合、兼并或重組等,更好地創新其產業門類、產業形態、管理理念及運行機制,使其轉企改制具備更好的物質基礎、更能適應走向市場后的競合生存。產業干預與整合的本質是新的產業力量在國有文藝院團改制中的介入,并實現其產業發展模式的“裂變”與“質變”。它分為三個類別,一是文化產業外的資本,即從事非文產業經營的企業以多種方式參與基層國有文藝院團改革與經營等;二是本地區或沿海經濟發達的大型文化企業參股、控股基層國有文藝院團等;三是基層國有文藝院團在轉企改制中以多種方式實現同類文藝院團的“合縱連橫”,實現資源優化重組,創新產業內容與產業門類,改革經營機制與模式,構建產業聯盟或產業集群等。
產業干預與整合的優點是借助轉企改制的制度重生契機,以市場的力量實現對基層國有文藝院團的重新盤整,淘汰落后的產業門類與剩余產能,打破地方保護主義等形成的改革阻力,并通過外智的引入,為文藝院團轉企改制提供更好的宏觀與微觀政策指導。它是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尤其是基層國有文藝院團改革所亟須的重要產業催動力量。當前,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中的產業整合案例已不鮮見。一些地方演出公司借轉企改制之機組建了省際演藝聯盟,如北方劇院聯盟、西部演出聯盟、東部劇院聯盟等。江蘇省演藝集團公司組建了以市、縣基層為目標市場的“蘇演院線”,連鎖體系延伸到了10多個縣市。陜西演藝集團公司引入外部資源,打造集演藝、商貿、休閑于一體的演藝一條街,進一步延伸了產業鏈,發展了新興文化業態。雖然這些產業整合大都發生在國有大型文藝院團的轉企改制進程中,基層國有文藝院團涉足的案例尚不多見,但它展示了良好的發展前景及推進這項工作的現實基礎。
三、產業干預與整合:基層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的實施路徑
一是建立政府主導、多方協作的推進機制。基層文藝院團大多影響力弱,綜合經營實力不強,很難憑借自身力量引入外來投資者。政府在基層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過程中,首先要摸清家底,根據基層文藝院團的發展基礎與現狀、內在的文化特色及市場空間等,對文藝院團進行梳理,明確優質資產與不良資源存量狀況,并厘定重點發展門類等。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產業門類特色,對相關產業門類進行優化整合,系統包裝。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創造條件、主動出擊,把基層國有文藝院團產業整合項目納入區域招商計劃或者文化產業專題項目扶持計劃中,進行重點推介。條件成熟的地區還可以單獨召開基層國有文藝院團產業整合項目推介會,在各級媒體廣泛開展宣傳,進行上門對口推介等,引進綜合實力較強的大型文化企業參與基層國有文藝院團的產業改造與兼并重組。要重視區域內相關企業資源的優化整合。對于區域內實力較強、發展前景良好,具有發展潛力的文化企業或相關企業,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牽頭打破行政藩籬,消除人為壁壘,為其跨行業、跨部門優化重組創造條件,盤活存量資產。在這項工作的實施進程中,要高度重視激發基層文藝院團主體的積極性與創造性,重視發揮行業協會、相關高等院校的作用,為產業門類的厘定、產業格局的確立提供重要的參考意見。
二是完善配套政策體系。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涉及到相對復雜的政策體系。其中既有產權梳理、人員分流等歷史遺留問題,也有后續保護政策的跟進與實施等。尤其是基層國有文藝院團的產業整合,是一個實踐經驗相對較少的全新命題,很多理論與現實的問題亟需待厘清。比如非文企業對文藝院團的兼并重組,如何確保其文化主業經營的方向;外資及民營資本介入基層國有文藝院團經營后,如何化解其文化安全的潛在風險,區域文化特色與文化傳統如何保護等。當前完善基層國有文藝院團產業整合工作的配套政策體系需從三方面入手,一是明確基層國有文藝院團產業整合的激勵機制,比如人才、土地等要素的供給及優惠條件,包括人才的落戶政策、子女上學安排等,扶持性稅收政策及政府政策性資金和其他產業基金的傾斜性供給措施等。二是清晰界定好相關政策底線,規避政策浮動帶來的經營風險。尤其對于外資介入文化產業經營帶來的文化安全風險、文化產業非文化的戰略焦點迷失、文化壟斷所形成的惡性競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度開發的防范等政策命題形成清晰的底線界定。三是通過規劃設計等手段完善相關的中介服務體系。將基層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后的發展預期納入區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通過頂層設計創造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完善基層國有文藝院團發展的中介、法律服務體系,尤其是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等,為其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的條件。
三是建立績效考評體系,利用績效杠桿促進基層國有文藝院團產業整合出實效。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僅要解決進口的問題,同時必須要兼顧過程管理。面對這項新工作、新命題,要著力探索建立適應基層國有文藝院團實際的考核機制。比如探索建立多維評價標準,注重市場反響、經營收益,同時兼顧其文化產品內在價值,群眾滿意度和獲獎等,真正實現文化產業經營的“德藝雙馨”。對于在經營過程中出現的越界、踩線行為,實行不同級別的預警機制,防范和化解風險。要把績效考評體系建設前置化,提前設計、明確要件,并將其作為產業整合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向相關企業主體將清楚、將透徹,不僅發揮好制度的懲戒與管理職能,同時也彰顯導向與預警職能。
產業干預與整合賦予了基層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全新的動力、全新的視野。它體現了一條鮮明的邏輯主線,即在文化改革與發展中,在堅守意識形態的基礎上,要更多地運用市場的方法、市場的手段、市場的力量加速文化產業改革與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