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內容。通過目標激勵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和競爭力,從而堅定其理想信念是現實路徑。合理應用目標激勵來有效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從而激發學生巨大潛力。選取三個不同側面進行對比,分析三種激勵辦法綜合應用的效果。
關鍵詞:目標激勵 主要內容 有效性
大學生的思想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有些學生的思想某個時刻因為受到某種觸動,突然改頭換面,很有上進心和責任心,從原來的一個所謂的差生,變成一個很要求上進的好學生。分析這些個案的過程中,發現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合適的目標激勵,促使學生內心受到觸動,受到鼓勵,主動追求目標,從而進行轉變。樹立理想信念。
激勵是教育,鼓勵是陽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勵能激發大學生的內在動力和內在潛力,鼓舞學生的斗志,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創造出更好的成績。
一、目標激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們引導青年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政治信念。大學生有了崇高的理想才會有強大的前進動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遠大的理想需要現實能力和競爭力的提高才能實現。所以重視學生目標教育和激勵,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核心競爭力非常關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的著力點。
(二)目標激勵是指影響人們的內在需求或動機,從而激發、加強和維持那些實現目標的自覺行為活動或過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運用某種方式,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潛力,使他們主動朝著期望目標的方向前進。目標激勵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的設置一定的目標導向,使得大學生獲得一定內在心理動力的方法。人的行為是有意識的,意識的特點是使行為具有強烈的目的性。
(三)根據戴維·麥克利蘭的成就需要理論。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滿足的前提下,成就需要成為最主要的需要之一。所謂成就需要,即根據適當的目標追求卓越、爭取成功的一種內在力量。在管理中,只要對他提供合適的外部環境,他就會充分發揮和展示自己的能力。這些理論為我們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引導學生確定目標,并激勵他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目標。在目標的實現過程中,特別是實現以后會激發出學生很強的成就感,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上進心。進而再次制定目標,取得更大的成績。如此形成很好的良性循環對改善自我形象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喚醒學生內心潛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大學生目標激勵的主要內容
大學生目標激勵要取得適當效果,必須采用合適的途徑和方法。
(一)欣賞教育是目標激勵的前提。大學生有受到尊重的情感需求。在和大學生交流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同景。每一個學生都有獨特的內心世界,要充分傾聽,溝通情感,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對學生貼心的呵護和關愛,以愛的溫暖滋潤學生的心靈。通過充分的交流挖掘學生的優點和長處,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使學生能夠感到受尊重,被學校和老師重視,甚至感受到被欣賞。如果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被看好,會激發出其強大的潛能,使得在學習上、生活中鼓舞斗志,努力向前。在情感的推動下,促使學生明確方向,從而真正地實現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育目標。
情感溝通特別需要講究平等、坦誠和關愛。對于其缺點和不足,進行朋友式平等的交流,充分傾聽他們的想法,如此才能深入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和思想現狀。思想交流過程中設身處地從學生現狀出發,坦誠的溝通想法,在欣賞其優點和潛力的同時進行適當的正面引導。從學生的現實需要和可持續發展出發,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議,幫助他認識問題,并進行恰當的鼓勵。
(二)科學合理是目標激勵的基礎。大學生有實現成功獲得成就的需要。美國心理學家弗洛姆提出一個著名的公式:激勵力量=期望概率X目標價值。由此可見,對目標的期望越大,激勵的力量就越大;對目標的價值估計越大,目標實現的概率就越大。[1]
根據弗洛姆公式,如果所設定目標太高以至很難實現,那么激勵的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所以目標的激勵作用發揮的前提是其自身的切實可行性。這也就要求在目標激勵中首先目標要切合實際,使得所設定的目標在符合實際情況的基礎之上,不至于高不可攀也不至于觸手可及。用形象一點的話說,所設定的目標既不是天上的月亮夠不著,也不是地上的西瓜可以低頭就撿,而是樹上的蘋果,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夠實現。幫助學生參謀規劃,從真實需求出發,引導學生制定目標。目標制定之后要與學生對其價值進行充分溝通,使得學生對于目標價值充分認識,明確在心,樂于腳踏實地,從現實做起。因此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目標導向,使得學生能夠振奮精神,勇往直前,只有如此才能充分發揮其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三)改善自我印象是目標激勵的關鍵。自我印象是心理學里一個重要的概念。集中地表現為人們對自己能否做成功某事的自我評價和對他人如何評價自己而做出的主觀判斷。自我印象與個人成就之間存在著較大的相關。具有積極自我印象的人往往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上能夠獲得較大成功。
目標管理之后的跟蹤和正面評價能夠提高目標激勵的效果。對目標的完成情況進行梳理和總結,肯定其所做的努力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自我印象。通過適當的鼓勵和贊賞,使學生感受到學校在關注著他,老師們看到了他所取得的進步。擁有積極自我印象的人樂觀、豁達,思維活躍。通過自我印象的提升,促使學生更加意志堅定,具有創新精神,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三、目標激勵的實踐及其分析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針對學生存在的不同情況,分別在各個班級選取樣本形成樣本組,為了進行有效的對比和分析,同時選取相同班級相同情況的學生組成參照組。成績中等,但是沒有獲得過獎學金,從鼓勵其獲得獎學金的層面進行嘗試和分析;因為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興趣不強,班級個別學生學習困難,從學習困難層面進行嘗試和分析;因為英語底子薄、多次不能通過等級考試的各個班級學生,從英語等級考試層面進行嘗試和分析。分別就以上三種不同情況組成三對六組進行嘗試對比和分析。
時間跨度一個學期,學期一開始就選好樣本對象。進行充分的情感交流和鼓勵,及時引導學生樹立本學期學習目標。三組學生都制定了明確的學期目標。分別是獲得三等獎學金、期末不掛科和通過英語四級考試,并且是當個學期的短期學習目標。與學生進行多次深入交流。明確目標,情感交流,及時提醒,并相約一個學期之后對他們自己所制定的目標進行總結。
(一)取得獎學金對比組。不同班級選取沒有獲得過獎學金但學習中等的學生12人,在相同班級選取情況相近學生組成參照組。按照相同辦法,在學期一開始就引導他們制定出獲取獎學金的學期目標。等結果出來以后發現獲得獎學金學生5人,占41.67%,而參照組沒有一個獲得獎學金。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樣本組獲取獎學金的比例遠遠大于參照組,激勵的效果很明顯。
(二)學習困難對比組。在各班級選取了16位經??荚嚥患案竦膶W生。他們每次學期末課程不及格門數較多,學習比較吃力。專門找他們單獨談話,并且傾聽他們內心的想法,分析碰到的困難和問題,結合他們自身的特點,引導他們提出本學期考試的目標,有些目標提得太高的按照前面目標激勵的原則幫助他們糾正,做好記錄和保存。期末考試成績出來后進行了分析和比較。樹立目標共12人,6名目標實現,效果較好占50%;4名接近目標,有明顯效果,占33.3%;2名沒有明顯效果,占16.7%。而當時各個班級選取相同情況學生組成的參照組,期末課程全部都通過為2人,占16.67%。從以上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以上激勵措施的合理應用,對學生的學習動力有較明顯的推動作用??梢哉f,他們學習困難實際上不是因為他們智商低,而是因為沒有學習的動力,找到了啟發他們學習的動力以后,經過他們的自主學習,是可以獲得明顯進步的。
(三)、英語學習對比組。不同班級選取沒有通過英語四級樣本學生16人,同時在相同班級選取情況相近學生組成參照組。學期初就通過深入溝通引導學生制定通過英語四級的當前學期英語學習目標。在學生制定了目標以后,專門和學生就目標進行了多次交流,及時對他們進行鼓勵,對學習進度進行了跟蹤并一起討論了下一步的英語學習舉措,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和當前進度。一個學期之后,根據四級成績,進行對比。16人中通過英語四級9人,及時完成任務人數占56.3%,而參照組通過英語四級3人,占18.8%。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通過制定了過四級的明確目標,并且經過多次的交流和溝通,進一步激勵了他們的學習動力,取得較為明顯的效果。
四、目標激勵可持續性探討
目標的測評是實現激勵作用的重要步驟。[2]順利實現目標的學生給予表揚、獎勵,通過表彰大會、獎勵紀念品、獎學金、榮譽證書等形式給予充分的認可和激勵。起到了繼續鼓勵和激勵的效果。在精神上予以肯定,褒揚,表揚和獎勵要做到適時適度適量。從而激勵學生繼續努力,同時也激勵周圍的同學勇于爭取,這種方式是一種很好的精神鼓勵。目標激勵過程中,必然伴隨著一些學生目標沒有完成,需要幫助學生具體分析原因,最好通過合適的方式繼續給學生以鼓勵。堅持正面引導主的原則。堅持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相結合,重點突出精神激勵,精神上的認同和贊賞更能激發學生的潛力,這也是思想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通過目標激勵的學生可以樹立自信心,激發出強大的潛能,獲得繼續前進的動力。這個時候保持恰當的目標激勵很可能將原來所謂的差生成功地轉化為十分上進的學生。經過實踐,并且經過反復多次的目標激勵,樣本組里面好幾個學生因此轉化為學習很積極的優秀學生。
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過程中要注意有效運用目標激勵,根據學生個體具體情況,抓住有利時機,有針對性地采取適當的目標激勵。既要有情感的鼓勵、物質的激勵,更要有思想的共鳴、道德的感化,真正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樣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增強實效性、針對性,才能更加有力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參考文獻:
[1] 周國輝.大學生激勵教育方法芻議[J].西安社會科學,2011年6月
[2] 鄭毅.論目標管理在大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應用[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8年8月
作者簡介:
于友成,男,浙江溫州人,碩士,浙江傳媒學院設計藝術學院黨總支副書記,主要從事學生管理與高校思想政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