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的全球化使公司的金融政策已經上升到了戰略的層面,金融工具創新層出不窮,企業高管們面臨著更多復雜的問題,本文從衍生金融工具的相關敘述入手介紹了衍生金融工具的定義、衍生金融工具的分類并結合我國衍生金融工具的現狀提出了企業如何規避衍生金融工具的風險及策略。
關鍵詞:衍生金融工具 規避風險 聯系 探究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概述
衍生金融工具是以貨幣、債券、股票等基本金融工具為基礎而創新出來的金融工具,它以另一些金融工具的存在為前提,以這些金融工具為買賣對象,價格也由這些金融工具決定。目前,國際上多數經濟學家和金融學家認為,衍生金融工具的最基本的形式有期權、期貨、遠期和互換四種。
二、衍生金融工具與企業規避風險的建議與策略
1.衍生工具風險的會計規避方法
(1)對衍生金融工具進行合理的確認
當企業成為衍生金融工具合約的一方時 ,就應該在資產負債表上確認一項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當其實現了合約中載明的各種收益的權力、權力已經過期或者放棄合約的控制權,就應當在資產負債表上取消這項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確認包括初始確認和終止確認。衍生金融工具在簽約時即做會計確認列入表內反映,以充分揭示衍生金融工具的真實價值和潛在風險。而在符合終止確認條件時,將衍生金融工具從企業的賬戶和資產負債表內予以轉銷。
(2)企業要加強對金融衍生工具的財務信息的披露
首先要改進傳統會計報表的結構和編報方式。另外,編制一些特殊的滿足衍生金融工具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報表,如“金融工具表”、“綜合收益表”等。其次逐步擴大謹慎性原則的應用范圍。以防范風險。這是一種不需對會計理論作重大修訂就可規避風險的方法。具體操作如下:首先是對不同的風險類型采用一定的方法進行量度。如市場風險可建立“風險矩陣”進行量度:信用風險可用重置成本進行量度:流動性風險可采用按每日成交額與未平倉合約來量度:運作風險與法律風險的量度可結合管理機制、操作水平、社會法制程度,員工素質等因素綜合進行。其次是根據量度的風險程度的高低,結合交易保證金數量和風險系數計提風險準備金。這樣計提的風險準備金較為真實、準確,具有較強操作性。再次是計提衍生金融工具風險準備金。提取時,借記“管理費用,貸記“衍生金融工具風險準備金”;實際發生損失時,借記“衍生金融工具風險準備金,貸記“相關金融資產。
2.完善我國衍生金融工具與企業規避風險的建議
(1)進一步完善金融與資本市場
公允價值的本質是—個面向市場、強調公平的會計計量屬性。也正因為如此,建立在公平交易基礎上的公允價值才能為市場上大多數交易者所接受,將其運用于會計核算中,才能具有相關性。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然而,在我國現有的市場條件下,公允價值很難保證其“公允性”。為了解決不存在活躍市場的衍生金融工具公允價值確定的問題,應當努力規范金融市場,建立活躍的市場經濟體制,使其公允價值更加容易取得。這些都需要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植,并在實踐中保證這些政策得以順利實施。
(2)提高風險監測能力,防范外部性風險
對衍生產品交易風險缺乏足夠的監測能力是積聚風險隱患的重要原因。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者應該建立相對敏捷和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統,制定新的合理指標,當指標出現異常時,及時預警。尤其對一些影響市場秩序的投機行為、嚴重扭曲市場價格的違規操作行為加強監測,提高市場價格信息的有用性。最大限度減少負面外部效應的發生。銀行則可以采取“逐日盯市”原則對衍生產品敞口頭寸進行市值重估,并建立衍生產品市值重估準備金。對在流動性不強的市場(如柜臺交易市場)上創造和交易的生金融工具,更要對市值重估的頻率和質量進行檢查。
(3)培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人才,降低營運風險
我國能夠從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人才非常缺們要參與國際金融是市場的競爭,就要培養一大批熟悉國內國際交易標準和慣例,懂得國內國際資本市場規則和制度專業人才。一方面可以引進國外先進成熟的培訓教材和主要課程,建立多層次的培訓學習體系,加強理論學習。另一方面也可以設立相關的可操作的實踐性課程,積累實戰交易經驗。同時也不能忽略法律意識和心理素質方面的培訓,提高其應付突發事件的能力。
(4)衍生金融工具的內部控制與外部監管密切結合
一方面,健全的內部控制體制及其有效運行是外部監管的基礎。如果內部控制存在缺陷,再完善的外部監管體制也無法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外部監管環境過于寬松或監管體制不合理,又會降低管理層規避內部控制的成本,增加內部控制失效的概率。
參考文獻:
[1] 李婧雯.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的規避途徑初探[J].科學探究.2011(11).
[2] 葉勇剛.衍生金融工具概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3] 譚遙.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監管問題研究[J].學術論壇.2011(8).
[4] 馬施.衍生金融工具的風險管理策略[J].生產力研究.2011(5).
作者簡介:
李明(1978.4- )女,籍貫長春。吉林工商學院講師,畢業于吉林大學數量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學、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