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型中小企業股權融資是中小企業走向市場化過程中所遇到的一個現實問題。股權融資模型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成長存在重大影響。無論從融資制度的功能比較優勢來看,還是從創新型中小企業資本結構和資產專有性來看,創新型中小企業更偏好于股權融資,或者說股權融資更有利于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成長。同時,股權融資的基本理論、現實選擇以及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特殊環境也是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因素。
關鍵詞:創新型 中小企業 股權融資 理論 原因 建議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創新型中小企業在社會經濟體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國內銀行信貸進一步收緊的大環境下,股權融資已經成為中小企業追尋商業夢想的時尚選擇。
在世界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下,我國與世界其他各國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在股權融資模型的選擇上以及融資的環境上都有著很大的不同,這也是一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政策支持力度的逐漸加強及2004年中小企業板的正式啟動,中小企業股權融資狀況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以中小企業板塊為例,截至2005年8月,中小企業板成功發行、上市了50家公司、共募集資金凈額112.93億元。盡管中小企業股權融資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我國中小企業股權融資的現狀仍不樂觀。據研究表明,由中小企業成長性特點所要求的外部股權融資得不到滿足,只能用內源融資代替長期負債支持企業成長,彌補外部股權融資的不足。這便是我國創新型中小企業股權融資的現狀。就世界各國的普遍性而言,個體中小企業的弱勢地位表現在資金短缺、規模小,經營管理能力差,缺乏足夠的信息,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少,籌資能力弱,中小企業很難在社會籌得所需資金,在進行經營規模擴展之時,其管理的蛻變要求亦隨之而來,企業不能把握住擴張應具有的階段性,就預示著其敗亡。還有就是根基不穩,容易出現信貸危機。
一、創新型中小企業股權融資的基本概念
(一)融資
一般而言,所謂融資,是資金融通的簡稱,它包括資金的融入和融出兩個方面,本文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研究,主要是從資金融入的角度來進行分析。
(二)股權融資
按大類來分,企業的融資方式有兩類,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股權融資是指企業的股東愿意讓出部分企業所有權,通過企業增資的方式引進新的股東的融資方式。股權融資所獲得的資金,企業無須還本付息,但新股東將與老股東同樣分享企業的贏利與增長。
(三)中小企業的判定標準
中小型企業是指在經營規模上較小的企業,雇用人數與營業額皆不大,此類企業通常是由單一個人或少數人提供資金組成,因此在經營上多半是業主直接管理而較少受外界干涉。根據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于2002年6月29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原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原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財政部、國家統計局于2003年2月19日發布了《關于印發中小企業標準暫行規定的通知》(國經貿中小企〔2003〕143號),對主要行業的中小企業的標準作出了明確的界定。該標準是根據企業職工人數、銷售額、資產總額等指標,結合行業特點制定的。其中工業、建筑業、批發零售業的職工人數、銷售額、資產總額等指標規定不盡相同,本文就不作詳細闡釋。
(四)創新型中小企業
一般是指具有較健全的創新機制,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形成以技術、品牌、制度、管理、文化等全面而持續的創新能力,并借此獲取超額利潤的中小規模企業。
(五)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本質內涵
在我國,創新型中小企業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者極為重要的角色。首先,創新型中小企業是創業精神的重要體現,因而是經濟保持活力的基礎。其次,推動創新的重要主體,因而是經濟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力量。由中小企業的創新性所決定,中小企業還具有高成長性。最后,創新型中小企業所具有的創業性、創新性和高成長性,決定了中小企業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很高,而其承擔風險的能力較低,從而在客觀上限制了中小企業利用外部信用條件或金融條件的可能性。
二、創新型中小企業股權融資存在的問題以及原因分析
(一)我國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
1.對中小企業所處經濟環境分析
就民營中小企業而言,雖然其數量占到我國全部中小企業的90%左右,居于主導地位,但大都發端于上世紀90年代,雖然生機勃勃,但由于大多采取家族式經營管理,企業管理者素質普遍不高,決策者個人色彩較濃,缺乏約束,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冒險性。表現為總體上資金使用的計劃性不強,資產的總體質量也較差,許多民營企業設立之初就不規范,資本金虛置,挪用資金、短貸長占、轉移利潤,設法避稅等現象十分嚴重,加之股權結構混亂,產權交割不清,債權債務關系復雜,財務制度不健全,賬務報表不真實等一系列問題,造成了信用的嚴重缺失,使商業銀行在對民營企業的融資中,除了“規模歧視”外,又加一層“所有制歧視”,并至今難以徹底消除,使得與其打交道時顧慮重重。根據企業組織行為的“相對效果理論”,企業在成長初期為生存而采取的許多急功近利的行為,必然成為在某一階段、某一時點、某種環境下企業發展的障礙和危機誘發的因素。因此,相對來說,中國的中小企業在生存和發展中要多一分風險,多一分代價,也多了一分障礙。
2.商業銀行所處經濟環境分析
①商業銀行作為中小企業融資主渠道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削弱;
②銀行融資手段單一,發放貸款過分倚重不動產的抵押。
(二)我國創新型中小企業股權融資面臨的問題及其原因
我國創新型中小企業股權融資目前存在及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融資困難。
創新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銀行信貸或資本市場歧視,而在于我國中小企業的整體素質不高,近年來經營效益持續下降,金融機構信貸風險過高。1997年后社會就業形勢日漸嚴峻,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作為解決社會就業問題的戰略舉措被提出。在這一特殊背景下,社會各界對中小企業的發展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渴望在緩解資金約束的基礎上,推動中小企業的發展。對中小企業存在的嚴峻問題,客觀上注意不夠,在討論融資問題時大多都忽視了最為重要的企業素質問題。
我國的中小企業是一個包括多種組織形式的復雜的企業群體,在短缺經濟條件下,中小企業利用市場供求缺口,獲得了引人矚目的發展。買方市場形成后,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我國中小企業存在的問題日益暴露,困難逐漸加劇。這些問題歸結起來,一是管理水平低下,設備落后,技術創新能力低。相當多的中小企業技術裝備超期超負荷運轉,嚴重影響產品質量。1998年一季度企業產品抽查合格率大企業為93.3%,鄉及鄉以下獨立核算小企業僅為70.2%。清華大學經濟管理研究所的調查表明,樣本企業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率平均為0.5%,大、中、小企業平均水平分別為0.78%、0.34%和0.37%。中小企業由于創新投入少,缺乏相應的技術人才,技術創新能力明顯不足。二是產業組織不合理,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程度低。大中小企業都爭當“主角”,生產最終產品,“大而全”、“小而全”的問題十分突出,零部件專業化協作、工藝專業化和技術專業化協作水平都比較低。如機電工業外購零部件占機電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僅為45%,美國這一比重則高達80%。三是產業、產品結構不合理,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煤炭、石化、機械、冶金、建材行業中小企業比例過大,盲目無序競爭,導致行業產品銷售不暢,效益下降。不少低技術裝備的中小企業大肆生產低劣產品,污染環境,造成大量無效、低效供給。
從企業負債與盈利情況看,中小企業負債水平整體偏高,盈利能力低下。1997年,我國獨立核算大型企業資產負債率平均為60.46%,中小企業為69.00%,高出大型企業約9個百分點。從盈利水平看,中小企業資金利稅率1993-1995年3年間下降了60%-70%。1996年,中小企業的工業增加值率為26.8%,大企業為31.7%,比中小企業高出約5個百分點。從虧損狀況看,目前國有虧損企業中中小企業占80%以上,虧損面遠遠大于大型企業。
近年來,中小企業改制發展很快,大量中小企業改制流于形式,短期行為傾向嚴重,借改制之機逃廢銀行債務則成為一個普遍性的問題。據人民銀行課題組對100余家國有企業自1993年以來改制情況的調查,絕大多數中小企業改制中都存在通過“母體裂變”、債務重組等方式懸空銀行債務的情形。貴州銅仁地區中小企業在1999改制過程中72.7%的銀行貸款本金、92.1%的利息就被懸空、逃廢。銀行投放中小企業的信貸資產流失嚴重,不僅影響金融安全,也惡化了社會信用環境,加大了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困難。中小企業自身條件有限,進入證券市場融資異常困難,只能以內源融資為主,逐漸出現了引人注目的中小企業融資問題。
三、創新型中小企業股權融資的對策建議
(一)我國創新型中小企業股權融資的相關制度分析
1.信息評估和篩選的制度需求。由于中小企業融資面臨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比大企業更高,這表明建立旨在降低中小企業信息不對稱程度的信息評估和篩選機制的制度要求更為迫切,通過這一制度將真正成為具有成長性的中小企業。
2.風險揭示和信息披露制度需求。由信息不對稱所決定,中小企業面臨比大企業更高的風險。所以,為了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以減少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客觀上就需要建立完善的風險揭示和信息披露制度,通過這一制度將企業創新和成長中的真正風險揭示出來。
3.風險分擔的制度需求。由于中小企業創新和成長中面臨的各種風險比大企業大得多,而規模小、實力弱等因素決定了其抵御風險的能力很低。同時,中小企業面臨的風險收益特征表明,中小企業創新和成長所需的資金投入規模較大,但其收益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以及很長的收益實現時間。所以,對投資者來說,除要求建立中小企業的風險揭示和信息披露制度外,還應要求建立風險如何在企業和投資者之間分擔以及如何在不同期間進行匹配的制度。
4.激勵和約束的制度需求。從投資者來看,投資者為了保全其投資利益要求在其投資過程中將金融服務和非金融服務結合起來,以準確篩選企業并對其進行有效監控、激勵和約束。這里,如何激勵企業家說真話并從投資者利益最大化出發將資金有效地投向效益最高的項目中去是投資者必須關心的問題,其核心就是要建立起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這在客觀上提出了建立中小企業創新和成長的激勵和約束制度的需求。
(二)創新型中小企業的自身發展需求
中小企業的創業性、創新性、高成長性及低風險承擔能力,決定了其融資不僅具有企業融資的一般性,更具有其特殊性。這就要求創新型中小企業融資制度應能履行信息評估和篩選、風險揭示和分擔、治理結構、管理創新和培育、吸引人才等功能。無論從融資制度的功能比較優勢還是從創新型中小企業資本結構和資產專有性來看,創新型中小企業更偏好于股權融資,或股權融資更有利于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成長。
1.增強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素質
(1)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健全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信用體系
2.積極拓展股權融資渠道
(1)適當降低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上市條件
(2)逐步掃除障礙,放開私募市場
(3)加大風險投資基金規模
(4)規范產業投資基金運作
3.選擇合理的股權融資模式
在美國,企業從創立、發展、壯大直到最后上市,大多會經過初始融資→私募融資→公開市場融資三個階段。我國中小企業要根據具體的市場環境和發展階段的不同選擇合適的融資手段。
目前,我國的資本市場不健全,發展較好的中小企業可以選擇在海外市場以及我國的香港市場上市融資,充分利用私募基金,大力吸引戰略投資者等都有利于中小企業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與發展。
(三)我國創新型中小企業股權融資中的政府支持措施
1.建立健全法律法規修改完善已有的法律制度
(1)以健全法治為目的,分析新的形勢,完善存在的法規制度
(2)加大法制建設力度,適時推出相關的政策法規,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隨著我國政府在經濟方面的宏觀調控,經濟發展前景呈現出大好形勢。創新型中小企業進行股權融資,會為企業自身的發展提供運轉資金,增強企業競爭力,促進企業的更進一步發展;從而建立起促進創新型中小企業不斷產生和不斷成長的融資體系,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并由此為未來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提供不竭的源泉。
參考文獻:
[1]邵忍麗.金融危機下我國中小企業如何走出困境[J],經營與管理,2009,(03)
[2]劉斌.金融危機下的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探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 2009,(04)
[3]徐良平.股權融資與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證券市場導報,2004
[4]王鐵軍.中國中小企業融資28種模式成功案例,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5]張曉春.探析民間融資的發展[J],經濟師, 2010,(06)
[6]陳麗金,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中小企業的影響和對策分析[J],改革與戰略, 2009,(06)
[7]寧丹.略論國內中小企業融資與發展[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 2010,(04)
[8]尹珊珊,譚正航.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小企業復蘇與民間金融陽光化[J],時代金融, 2009,(11)
[9]崔燕.國內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文獻綜述[J],知識經濟,2010-0
[10]焦聰.經濟危機下的中小企業應何去何從[J],中國集體經濟, 2009,(13)
[11]馬靜婷.金融危機下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模式選擇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 2010,(08)
作者簡介:
蘇敏,就職于內蒙古自治區土地儲備登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