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斷出現各種新的社會矛盾問題,原有社會救助制度也暴露出一些不足,需要進行調整和改革。建立新型社會救助制度,有利于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有序發展。本文以鄭州市為例,分析了當前鄭州市社會救助制度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構建新型社會救助制度的思路及具體政策建議。
關鍵詞:社會保障 救助
一、當前鄭州市社會救助制度存在主要問題
(一)社會救助制度不夠完善配套,管理不夠規范
近年來,鄭州市雖然在社會救助方面先后出臺并實施了多項制度,但是,仍有一些社會救助工作在部分環節上仍無法可依,一些制度上的欠缺,難免造成救助工作中的漏洞,實踐中出現救助引發的糾紛時民政部門和司法機關也不好處理。
(二)社會救助制度之間的銜接不夠順暢,救助資源的配置不夠合理
當前社會救助工作由多個部門分別管理,各部門分別有著截然不同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范圍,各項救助制度單一性的功能定位,條塊分割的問題仍然存在,導致制度之間缺乏合理的銜接與協調。
(三)社會救助標準不夠科學,城鄉差異較大
從救助政策的覆蓋面、人均占有的社會救助資源、救助工作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救助資金投入等方面,城鄉存在較大差異。使社會救助資源得不到合理、有效地配置和使用,制約了鄭州市新型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的建設和推進。
(四)社會救助水平偏低,救助項目比較單一
在實施社會救助時,過分強調保障“最低”生活水平?,F行社會救助主要還是單一的生活救助,重在保障貧困居民的最低生活需求。從圖2可以看出,從1995年至2011年,鄭州市區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雖然從120元提高到325元,但與居民平均收入比較,低保標準占居民平均收入卻呈現下降趨勢。說明當前低保標準無法完全滿足被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
[年份\城市低保標準
(五)動態管理要加強,貧困邊緣人員的救助須進一步完善
貧困邊緣人的平均收入水平可能僅僅比低保線略高那么一點,但又不屬于上述范圍,便因此不能享受低保待遇,產生了新的矛盾和不平衡現象。
(六)發展性救助不足
當前各項救助制度主要考慮的是解決城市貧困居民最基本的溫飽問題,還沒有完全實現從消除“收入貧困”到消除“能力貧困”。
(七)社會救助資金保障力度不足
二、構建鄭州市新型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的思路
(一)創新救助理念,推動社會救助體系分類化、綜合化
1.救助理念權利化。社會救助是政府和社會的責任,對于全體社會成員來說,是不分行業、不分職業、不分地域、不分性別、不分民族的,只要發生了生存困難,都應普遍地享有國家和社會對其基本生活的物質幫助。
2.救助機構設置綜合化。社會救助制度需要克服政出多門現象,即由各級民政部門牽頭,具有社會救助職能的各政府職能部門參與,組成協調機制提高救助制度效能及其有序運行。
3.救助制度體系完整化。應該根據困難群體的實際需要,從項目齊全性和包容性兩個方面進一步完善我國綜合性社會救助的項目體系。
4.救助資金來源財政穩定化。一是要有常規化和制度化的資金投入機制,二是要合理確定中央和地方政府資金投入的比例關系,三是要建立需求變動情況下的資金投入調節機制。
(二)創新救助標準,推動社會救助制度福利化水平
1.救助標準科學化。救助標準應該有客觀依據,通過科學的方法獲得資料;所謂合理性,是指救助標準要兼顧各個方面的要求,能夠反映我國城鄉貧困的實際情況,兼顧各方面的要求,為各方面所接受。
2.機制調整動態化。一是救助對象的動態調整,建立定期的家計調查體系是救助對象動態調整的關鍵,需要建立有效的退出機制。二是社會救助標準的動態化調整,與職工平均工資、物價上漲指標等掛鉤,建立自動調整機制,能有效減少行政成本。
(三)創新救助管理,加強社會救助服務專業化、人性化
1.救助服務方式人性化。一是需要提高社會救助的時效性,特別是災害救助、醫療救助、司法救助等,還需要提供即時救助;二是強化社會救助的可得性,比如對于重度肢體殘疾人、高齡老人等對象的救助申請,最好能夠上門救助。三是實現社會救助的可攜性,盡可能方便被救助者的支取使用。
2.救助服務能力專業化。政府重點做好隊伍專業人員規劃、資質與準入、業務培訓等工作,建立社會救助專業人才體系,從市、縣、鄉、村各級都要有人從事,鄉鎮乃至大的社區需要有專職人員。
3.救助對象管理信息化。為社會救助機構配備電腦等基本工具,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從而實現社會救助工作的統籌和協調。
4.救助效果績效化。首先,救助程序需要公開、公正,開展社會救助對象公示;其次,要建立完善申訴、申辯等機制,暢通舉報、建議等渠道;再次,將社會救助的績效指標化,納入各級政府民生指標體系和黨政領導干部績效評價范疇。
(四)創新救助整合力度,不斷提高社會救助的社會化水平
政府通過參與、倡導、組織和資助等方式,鼓勵社會團體和社會成員自愿參與社會捐贈、社會幫扶、鄰里互助等社會活動,并使之形成經?;?、制度化、規范化的制度。
三、構建鄭州市新型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的具體建議
(一)逐步推進鄭州市城鄉社會救助制度一體化水平
一是市(縣)民政部門負責行政區域內社會救助工作的組織和實施,總攬各項救助政策,協調同級各部門、各種社會力量的救助行為項救助工作;二是要建立健全由多種所有制單位、社區興辦和居家供養等形式構成的服務網絡;三是大力發展民間慈善組織,構筑更多的貧困群體與社會聯結的紐帶和橋梁。
(二)改革和完善鄭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是政府要盡快提高最低保障標準,保持與經濟發展同步,使低收入人群能真正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二是要根據經濟變化的實際情況及時建立和完善各項臨時補貼制度,確保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的穩定;三是積極整合社會資源,實行有針對性的社會救助;四是完善合理的低保退出機制;五是建立低收入人群生活補貼與物價上漲動態聯動機制,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
(三)創建鄭州市新型專項救助制度體系
一是建立城鎮貧困老年殘疾人專項社會救助制度;二是建立以失業救助金為輔的整合式大學生失業救助制度體系,同時發展與完善就業指導、職業培訓和職業介紹等就業援助服務;三是加強對流浪乞討兒童的救助工作。
(四)打造鄭州市新型臨時救助制度體系
針對因本人或家庭成員中有人遭遇意外事故、重大疾病、無力支付教育費用等特殊原因導致家庭基本生活難以維持的社會成員,根據救助對象家庭實際生活狀況、救助對象不同的身份,遭受困難不同的類型、困難程度、救助需求、特殊原因對家庭生活造成的影響等因素,細化救助標準,實行分類分檔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