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構建“東部優化、中部提升、西部大發展”的繭絲綢產業帶,我國于2006年正式啟動了“東桑西移”工程。本文以廣西承接東部桑蠶業轉移的現狀為出發點,通過分析廣西發展繭絲綢業的優勢和劣勢,提出了廣西做好“東桑西移”產業轉移的對策。
關鍵詞:東桑西移 桑蠶業 產業轉移
基金項目:廣西科技廳軟科學立項研究課題資助(項目編號:桂科軟200898022)。
一、廣西承接東部桑蠶業轉移的現狀
2006年,我國開始實施“東桑西移”工程,東部省市大批桑蠶企業正在向西部省市轉移,取得了重大的進展。從2000年到2005年,東部地區的桑園面積占全國的比例年平均減少了0.76%,中部地區年平均減少了0.45% ,而西部地區年平均增加了1.50%;蠶繭產量,東部地區占全國的比例年平均減少2.50%,中部地區年平均減少了0.10%,而西部地區年平均增加了2.66%。
(一)廣西桑園面積和蠶繭產量的現狀
廣西緊抓“東桑西移”工程戰略轉移的契機,大力發展桑蠶企業,發展成效比較顯著,成為我國桑蠶生產第一大省。2010年全區蠶業生產保持快速發展態勢,桑園面積達到210萬畝,蠶繭產量21.4萬噸,均創歷史新高,連續6年穩居全國第一。并且,廣西的桑蠶生產初步形成了桂西北、桂中、桂南三大桑蠶優勢產業帶。
(二)廣西繭絲綢企業的發展現狀
2010年,廣西全區有已核發鮮繭收購資格證的鮮繭收購站816家,已核發繅絲企業生產準產證的繅絲企業72家(生產規模為自動繅絲24.4萬緒),全區自動繅絲機總裝機規模約26萬緒,約消化區內蠶繭量的70%,年產生絲約1.82萬噸,與2005年繭絲加工企業52家,生絲產量不到6000噸比,均有大幅提升。2010年實現工業總產值超54.42億元,為城鎮居民和吸納農民工就業提供了4萬個崗位。
二、廣西承接“東桑西移”產業轉移的優勢分析
(一)三大桑蠶主產區已初具規模,為承接產業轉移奠定了基礎
廣西三大桑蠶主產區域:桂西北是河池市;桂中為來賓市、柳州市;桂南為南寧市、貴港市,它們都具有發達的交通運輸網絡,能及時調運各類物資及蠶繭,“綠色通道”作用顯著。2007年,三大桑蠶主產區域桑園面積達11.58萬公頃,占全區桑園總面積約86%,蠶繭產量達18.65萬噸,占全區蠶繭總產量約91%。并涌現出了一大批桑蠶養殖的專業鄉鎮,全區養蠶鄉鎮數從2000年的725個增加到2007年的733個,產繭量達500噸的鄉鎮數由2000年7個增加到2007年的118個,其中最突出的代表當屬橫縣云表鎮,2007年,該鎮桑蠶產量0.78萬噸,占三大桑蠶主產區蠶繭總量的4.18%。云表鎮發展桑蠶業的典型特色是:將科技成果直接轉化為生產力,通過“桑—蠶—繭”技術集成示范與產業化綜合開發,形成了濃郁的生態農業模式,培育繭絲綢產業在縣域經濟中的支柱地位,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為全區鄉鎮發展縣域經濟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廣西“十一五”規劃中強調要重點培育一批有利于提高繭絲綢業生產集中度的龍頭園區項目,利用外來的資金、技術、人才、管理、品牌及市場銷售網絡,發展織綢、印染、服裝等絲綢深加工產品,拓展繭絲綢產品生產領域,提升絲綢加工的整體水平。
(二)農民養蠶產繭收入增長較快,比較效益高
隨著近年的科技進步和繭絲綢市場的發展,廣西蠶桑業的比較效益明顯提高,繭絲綢業也出現了良好的發展趨勢,據廣西壯族自治區經濟委員會的調查顯示,每畝桑鮮繭的銷售收入普遍在3000元-5000元之間,最高的達7000元-8000元,2008年春季種植的新桑園也在1000元-2000元之間,依次計算其收入是種植玉米的4-5倍,是甘蔗的2-3倍。較高的經濟效益不但提高了廣西農民養蠶產繭的積極性,也能夠吸引東部桑蠶業加快對廣西產業轉移的步伐。
(三)管理機制的市場化是廣西承接東部桑蠶業轉移的最大優勢
廣西在2000年就對蠶繭實行了市場價格,對蠶繭市場采取的是開放式、市場化的管理機制。這種多家收購、以質論價、自由競爭的交易方式,使蠶農真正得到了實惠,提高了蠶農的積極性;而其他省(區)幾乎都是管制型的經營機制,也就是地方政府(主要是縣一級)指定或拍賣蠶繭收購權,收購者以壟斷價格(往往低于市場平均價)強行收購蠶農的蠶繭,蠶農的利益受到損害,積極性受到挫傷。以干繭為例,到2007年底,廣西干繭成交的現貨價格為48000元/噸,平均來說高于西部省市,如四川46000元/噸,重慶47000元/噸的價格,平均每噸高出的這1000元—2000元的收入,使得廣西蠶農的收益相比西部其他省市明顯要高。開放式、市場化的管理機制是西部其他省份雖然在桑蠶業的投入上比廣西高,但是實際收益卻比廣西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廣西承接“東桑西移”產業轉移的劣勢分析
“東桑西移”工程促進了廣西繭絲綢業的蓬勃發展,成為廣西農戶創收的一項主要渠道。但是“東桑西移”絕不僅僅是簡單地東部桑蠶業在廣西落戶,如果沒有形成一條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又會走東部桑蠶業逐步衰退的老路。但是,目前廣西在承接東部桑蠶業轉移的過程中又確確實實存在著一些劣勢,具體表現為:
(一)桑蠶業產業鏈短,附加值不高
桑蠶產業的高附加值是在繭絲之后的紡織、印染、服裝加工等環節。但廣西蠶繭僅限于加工成生絲外銷,無資源深加工企業,產業鏈短,抗市場風險能力低。而江浙等地絲綢產品已升級換代向交織、絲毛、絲麻、混紡、家紡用綢及厚重寬幅織物等高檔絲綢產品發展,所以廣西繭絲綢企業的效益難以趕上江浙地區的企業。
目前,廣西仍處在原料生產、原料銷售階段,農民增產不增收不可避免。其主要原因在于:絲綢產品對外影響力不夠,部分企業間無序競爭嚴重,缺乏長遠發展的目標和團隊意識;絲綢工業產業鏈條不夠完整,終端產品少,利潤空間小,企業效益欠佳。
(二)繭絲產品價格波動幅度較大,不利于桑蠶生產的穩定
我國絲綢產品主要面對國際市場,國際市場依存度比較大,因而容易受到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繭絲原料市場價格起伏不定在所難免。廣西的繭絲產品銷售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一方面繭絲價格上漲可以為企業帶來更大的效益,提高蠶農的生產積極性,并能吸引更多的繭絲綢企業落戶廣西;另一方面廣西繭絲產業發展緩慢,技術更新支持力度不夠,企業資金積累較少,使得供應量增長相對滯后,繭絲交易容易產生投機行為,促使繭絲價格不正常上漲。一旦出口市場發生了未預料到的變化,勢必造成繭絲綢產品價格大跌,最終會對廣西的桑蠶業發展帶來沉痛的打擊。
(三)繭絲出口市場單一,缺乏國際市場引導
廣西大部分繭絲綢產品出口以國內東部沿海地區為主,而對國際市場的變化反映較慢。近些年,從國際市場來看,雖然美國、歐盟等對我國紡織品設限和采取其他貿易保護措施,涉及到的絲綢商品數額較少,對我國絲綢商品出口影響不大。 但是,由于總體需求有限,國外針對我國采取貿易保護措施時有發生。如印度繼對我國低級絲征收反傾銷稅后,又對我綢緞進行反傾銷調查,在一段時間內影響了我國綢緞出口。當國際絲綢市場形勢發生了變化時,國內東部沿海地區絲綢產業相應調整一段時間之后,廣西繅絲企業的繭絲生產加工才從高位回落,致使繭絲商品大量庫存和積壓,從而造成經濟損失。
四、廣西承接“東桑西移”產業轉移的對策研究
(一)堅持桑蠶業產業化經營,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
一方面廣西要適時培養桑蠶重點龍頭企業,特別是在一些桑蠶業大縣、大鎮建立繭絲產品生產基地,通過“公司+農戶”或“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集中生產、集中管理,進一步提高生絲加工能力;另一方面要做好產業分工,政府要選擇交通和信息流通比較便利的區域扶持和發展一批中小型的紡織、印染企業,不搞重復建設,形成蠶繭—生絲加工—紡織、印染的產業鏈。
(二)建立繭絲產品國際國內市場價格監控體系,使市場信息透明化
繭絲產品具有周期性、專用性等特點,這就決定了繭絲產品容易受到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而影響繭絲產品價格的因素主要包括市場、產品質量、信息傳遞和產業化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認為,一方面廣西要盡快建立繭絲產品國際國內市場價格監控體系,建立一套價格評估指標體系,目的是要為蠶農和企業做出正確的決策提供保障,預測和防范價格頻繁波動帶來的市場風險,以免產品價格波動對蠶農和企業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損害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另一方面,要逐步提高廣西繭絲綢企業的產業化水平,因為產業化水平高意味著企業對產品價格的控制能力比較強,“討價還價”能力也會相應提高。
(三)以繭絲綢產品出口為導向,逐步拓寬國內外市場
我國雖然是繭絲綢生產大國,繭絲綢產量占世界產量的60%以上,但是我國生產的繭絲綢產品有80%是用于出口,國內市場繭絲綢產品的消費量較少。因此,我國的絲綢產業是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產業。廣西作為國家“東桑西移”工程的重點承接省份,應該在拓寬國內外市場,尤其是國外市場方面狠下功夫。我們認為,一年一度的中國——東盟博覽會是廣西絲綢產品打開國際市場的良好機遇。目前,廣西對東盟國家的出口貿易商品結構主要是以金屬制品、紡織品、水果蔬菜和化工制品為主。以紡織產品為例,廣西出口東盟的紡織產品中以服裝產品為主,真正涉及到紡織原料、面料的出口比例不到10%,單一的商品結構已經嚴重制約了廣西紡織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因此,廣西應該有意識地研究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相關政策,熟悉《貨物貿易協議》的內容,不斷優化出口產品的結構,在大力發展繭絲綢產業的同時,利用地緣優勢,拓寬市場渠道,為順利承接東部桑蠶業轉移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陳有祿,羅秋蘭.“東桑西移”產業轉移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改革與戰略,2007,(11)
[2] 喻嘉樂.“以東鑒西”:發展西部桑蠶產業的可行性選擇[J].絲綢,2007,(12)
[3] 藍云.發展壯大龍頭企業 提高廣西桑蠶業產業化水平[J].廣西蠶業,2008,(2)
[4] 蔡玉根,姚李軍.對蠶繭價格頻繁波動的思考[J].江蘇蠶業,2008,(4)
[5] 磨美華.廣西桑蠶業發展優勢及問題探討[J].廣西蠶業,2008,(4)
[6] 龐凌暉.廣西繭絲綢業的現狀與發展[J].廣西紡織科技,2008,(3)
[7] 陸瑞好.淺談廣西蠶業產業化經營及其發展方向[J].廣西蠶業,2001(3)
作者簡介:
萬歡(1981- ),男,江西吉安人,廣西工學院財經學院講師,江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