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文化產業作為未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正進入高速發展期,在闡述我國文化產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借鑒國外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探討了適合我國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
關鍵詞:文化產業 發展模式 區域發展
注:2012年內蒙古產業發展研究基地項目 項目編號:nmcj201zx
一、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各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理性化程度不斷提高,各區域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雛形正在顯現,但是制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問題依然存在,如:文化產業管理體制不健全。管理條塊分割、政企不分,市場主體地位不明確,缺乏活力;法規政策不完善。缺少發展文化產業的基本大法和基本法律,文化產業政策不完善,國家制定出臺的文化產業政策在部分地區難以落實;文化產品傳播方式落后。我國的文化產品的傳播,仍停留在傳統技術基礎上,運用高新技術創新不夠,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文化產品缺乏吸引力和競爭力;市場拓展能力不強。我國文化企事業單位受傳統計劃體制束縛影響,對文化市場的重視和調研不夠,市場開拓意識不強,營銷能力普遍較低,尚未形成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營銷模式,文化產品市場占有率低,難以形成產業鏈,產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這將導致未來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整體失調,為有效發展區域文化產業,應加快制定可行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并積極探索國外區域發展模式,從實際出發為區域文化產業發展選擇多樣化的模式提供空間,實現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創新。
二、國外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
(一)市場驅動型
上世紀20年代末美國初步形成了文化產業的基礎和框架。至今其文化產業產值已經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約四分之一,成為第二大支柱產業。美國建立起了以市場為導向的產業運作模式,在市場競爭機制下,依靠商業運作,獲取最大化的利潤。
以迪斯尼為例,迪斯尼在廣告和促銷攻勢的配合下,一般分五步提取最大贏利:電影收入是第一輪收入;發行錄像帶、DVD是第二輪收入;迪斯尼主題公園的推廣是第三輪收入;特許經營和品牌專賣是第四輪收入;最后,通過電視媒體獲取最后一輪收入。據統計,在迪斯尼的全部收入中,電影發行加上后續的電影和電視收入只占30%,主題公園的收入占20%,其余的50%則全部來自品牌銷售。合理調控,引領產業健康發展。
(二)資源驅動型
歐洲有許多國家如英國、法國等,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來發展文化產業。如何充分利用并改造這些歷史文化資源是這些國家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課題。
格拉斯哥是蘇格蘭第一大城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人力、物力用于歷史文化設施的修復和建設。將一個有著悠久歷史但已廢棄掉的毛毯廠廠房改造成商業住宅,包裝蘇格蘭會議展覽中心,改善城市環境景觀等。承辦跟文化相關的藝術活動,提升文化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通過文化引導的舊城改造,更新提升城市形象,吸引人們來居住、工作和游樂。如今的格拉斯哥成功地重建了城市的新形象,它擁有英國諸多著名的藝術館和美術館及知名的藝術團體,被譽為“歐洲文化之都”。
法國北部的里爾市借助火車站的改造,把公共空間重新利用并結合藝術轉化,進行一連串的文化轉型。馬賽為贏得2013年歐洲文化之都的評選資格,全面展開地方藝術文化與建筑物等展演設施的改造計劃,未來將會設置一座位于舊海港旁邊,以地中海文化為主題的特色博物館,以及一系列的產業遺址更新與再利用。吸引當代藝術進入代表光榮和傳統的凡爾賽宮。在魯貝,政府把一座廢棄的游泳池重新改建為一座博物館,在法國的圣德尼打造法國的“好萊塢”拍攝歐洲人擅長的藝術電影。文化軟實力的注入,讓當地的都市形象有了重大轉變。
(三)政策驅動型
日本素有“動漫王國”之稱,是世界上最大的動漫制作和輸出國,目前全球播放的動漫作品中有六成以上出自日本,在歐洲這個比例更高,達到八成以上。據統計,2005年韓國文化產業出口額與2004年相比增長了45.7%,其中游戲產業所占出口比重最高,為2億614萬美元,出口額比上一年增加19.2%。2005年文化產業總銷售額比2004年增長13.3%,其中電影增長最高為28.9%,其他依次為出版28.2,音樂18.9%,廣告13.6%。
日本政府通過提供各種信息、制定各種扶持和刺激性的政策,來指導和協助企業走向既定目標,發揮指引、中介、扶植和宏觀調控的作用。通過立法保證,到穩步施政以及完善配套服務,日本文化產業在其“文化立國戰略”的推動下,通過政府的大力扶持,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國際競爭力,成為其國民經濟收入的重要產業。
韓國在亞洲金融危機后將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國家重要的戰略選擇,文化產業被確定為21世紀國家經濟的支柱產業。設立了許多機構推廣韓國文化,從組織上保證“韓流”的影響力,成立“韓國文化振興院”,將“韓流”輸出到全世界。韓國不僅提升了本國形象,也使韓國文化在世界風行。而韓國制定的文化立國戰略和一系列文化政策,更是帶動了韓國各行業的發展,為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三、我國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選擇
( 一)集約式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
就一個地區而言,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應遵循文化自身的特性和內在經濟規律。根據文化資源、行業特征、技術規模和科技創新能力等對文化產業進行整合,使文化產業優勢最大限度發揮。集約化模式是區域文化產業發展主要模式之一,不僅可以進行行業內跨部門重組,也包括跨地區、跨行業甚至跨國組合,形成規模化的集約生產模式。整合或者集約經營會使區域的文化價值實現共享,提升經濟效益。通過文化產業并購或重組迅速形成文化產業鏈,有利于整合文化資源,產生規模效益。通過地域接近的相互聯系的企業和關聯產業間的整合,形成高度專業化的企業協作,從而產生集聚效應。文化產業區域間的整合與集約,有助于文化產業科技創新,提高創新效益。
( 二)非均衡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
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呈現區域、產業、行業和人才結構不平衡的發展現狀,要實現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必須采取適合文化產業不平衡發展特點的非均衡發展模式。就是根據各個地區文化資源的差異性,發揮比較優勢,爭取在適合本區域的、基礎較好的、有發展潛力的領域取得突破。在文化產業發展的初期,區域間差異大,區域不平衡程度較強; 當經濟發展逐步成熟,區域間差異縮小,區域不平衡程度降低。區域文化產業會經歷從非均衡發展向均衡發展轉變。西方其他一些國家如美、英、法、德、意等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也正經歷這一轉變過程。
( 三)集群式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
文化產業鏈的形成和文化產業集群化是文化產業走向成熟的標志。截至2010年底,我國已批準成立大型文化產業類企業集團近百家,其中出版集團25家,發行集團10家,報業集團51家,廣電集團17家。通過空間集聚,區域集中,聚集創意產業、創意人才,通過集群內企業交流合作和專業化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集聚規模,整合創新,形成以實力雄厚、影響力和競爭力較強的大型文化企業和集團為核心的產業集群。培養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風格、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業群。打造文化產業集群,文化產業價值鏈集群,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生態文化產業等不同模式。高度重視科技的作用,推動高科技文化產業群的發展,提高文化產業附加值。依托實體文化產業集群,打造無界域國際化的虛擬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數字化網上市場和交易平臺,構建“虛擬文化產業園區”或“文化創意信息數字交易港”等未來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白雪艷.我國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探究.對外經貿,2012.07
[2]胡攀.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比較.改革,2009.06
[3]莊凱.我國區域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與提升對策.山東社會科學,2012.08
[4]韓美群. 當代西方文化產業區域發展模式評析.文化研究,2009( 11) .
[5]李懷亮. 文化巨無霸: 當代美國文化產業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