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吉林現代經濟的不斷發展,會計資料也變得越來越復雜。目前,有些企業的會計資料造假現象越來越多,樣式也是層出不窮。本文先介紹了會計信息失真及造假相關的定義,并分析了會計信息造假主要表現形式,最后提供了防范措施,供廣大讀者參考與指導,使其文章具有借鑒性意義。
關鍵詞:造假 會計 治理 防范
會計造假行為損害了國家、投資者、債權人的利益,也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我們必須加以治理和監督。會計信息失真是會計造假行為的一種手段,防范會計信息失真迫在眉睫。加強內部控制制度、加強獨立審計作用也是杜絕會計造假行為的有力措施,認真貫徹執行,以保障企業有序、健康地發展。有些企業利用自身的優勢或條件,在會計資料上進行造假,嚴重損害他人利益,影響社會經濟。例如近年吉林出現的會計造假案等,在目前,會計造假行為在各個地方都有。因此我們應正確對待這個問題,防范和治理會計造假行為,建立和完善會計經濟機制,減少會計造假案的發生。
1.會計信息失真及造假含義
會計信息是指按預定要求,向使用者提供的有助于決策和管理的財務信息和其他有關的經濟信息。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與現金流量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會計信息要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要為人所用,必須同時具備兩個基本特征:可靠性與相關性。
1.1會計信息失真的定義
會計信息失真其實說是企業的會計人員沒有按照規定來進行會計資料的審核、計量、記錄、報告等。或者是會計人員的經驗不足、判斷失誤造成的,導致真實的經濟業務與會計資料不相吻合,存在著出入,這種出入并非會計人員有意造成的,所以稱之為會計信息失真。
1.2會計信息的造假定義
會計信息的造假指的就是會計活動中當事人因某些利益的原因,如為博取股東信任,達到提高分紅數額,表示營業或償債能力高強,減低甚至逃避納稅,刺激股票市價,或者是隱瞞營業虧損,加大秘密公積以保持其穩健性,或者是減少股東要求多分紅利,減低股票市價以便收回庫藏股票等等原因,在事先經過周密安排,有意導致會計資料的虛假。這些種種就稱之為會計信息的造假。
2.會計信息造假主要表現
針對于會計信息的造假,主要的表現形式有以下幾種,如圖1所示:
圖1:會計信息造假表現形式圖
2.1非法設立賬簿。
在有些企業中,有私設“小金庫”的現象,也就是設置賬外賬,針對不同的使用對象,提供不同的會計資料。其目的為了掩蓋真實的財務資料,來達到偷逃稅的目的。
2.2編造虛假會計憑證。
編造虛假的會計憑證,其是通過編造虛無的經濟業務,像一些銷售憑證、招待費憑證、差旅費等等。或在原有的經濟業務上,再進行變造成等,從而造成會計憑證的虛假。這些都是編造虛假會計憑證常用的手段。
2.3會計核算不真實,形成虛假報表。
對于核算不真實方面,其主要是為了控制利潤。就會通過虛構經濟業務,或者是改變生產成本等,如果是集團企業,他們就會通過下屬企業間來轉移成本,來達到調節利潤的目的。針對核算不真實,還有另外一個因素,就是為了進行違規的稅金核算。有些為了減少稅費,就會對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或虛擬購銷業務購買增值稅進項稅額的發票入賬,或者是偽造一些真實的經濟業務內容。或者是改變會計分錄等,來減少稅費,偷逃所得稅等。
3.會計造假的防范措施
如今,會計資料的告假手段越來越高明,也變得越來越復雜。如果只是從原始憑證上來看:虛假的出庫單、虛假的入庫單、虛假的購貨發票、虛假的成本計算單、虛假的保管賬等可以說是五花八門。還有很多企業是使用假賬真算的方法,在一開始就是虛假的原始憑證上進行核算。然后按照真實的經濟業務憑證來進來操作。這些造假行為可以說是防不勝防。但是,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進行治理:
3.1加強會計、稅收及相關法規的學習宣傳。
針對于會計人員教育方面尤其要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教育,建立內部控制制度,從思想上、制度上杜絕會計報表造假行為的發生。
3.2建立會計職業道德規范體系。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的會計人員的觀念也在轉變,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和建立會計職業道德規范體系,可以說是職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是一種道德的進步。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我國擁有龐大的會計人員隊伍,這支隊伍的定理不能僅靠憑著良心的職業道德,還要依賴健全的法規法制來約束,建立與我國當前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會計職業道德準則,對提高我國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增強市場經濟中參與各方的會計信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3加強對企業會計人員的監督
相關的財政部門應根據國家的有些規定,做好如下幾點工作:
(1)定期對企業的會計人員進行培訓,在培訓中,給會計人員灌輸造假的法律意識與業務的處理技能。
(2)對于那些沒有盡責的會計人員,需吊銷他們的從業資格,讓其不能再從事相關會計崗位工作。
(3)對企業會計人員實行資格證書管理制度。業主聘用會計人員必須達到一定學歷、持有國家財政部門認可的資格證書,否則懲罰業主。在大量大中專經濟類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就業崗位的情況下,此項工作實行起來并不困難,只要在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險方面規范企業, 大中專畢業生是愿意到企業去工作的。
3.4健全法律規范體系,加大會計信息造假的懲處力度
(1)對于會計造假的行為,加大處罰力度,盡量減少造假現象的發生。
(2)制定會計信息真實性的完善的法律法規。
(3)提高執法效果,權責分清,懲罰對象和標準準確。
(4)增加對會計人員進行保護的機制和環境,擺脫受制于領導局面。
3.5提高審計從業人員門檻,保證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
目前,我國注冊會計師考試的門檻較低,報考者只需具備大專以上學歷,而且考試內容偏重理論問題,實務要求不夠,一些人僅憑“精通”幾本考試用書就能獲得注冊會計師資格,結果使注冊會計師隊伍盲目膨脹,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執業能力嚴重下降。因此在報告條件上必須要求報考人員具有一定的會計從業經歷。加強注冊會計師職業市場準入的監管,作為常識,進入注冊會計師職業的個人和機構必須要進行嚴格的資格審查,以確保執業質量。目前我國的注冊會計師職業準入審查往往流于形式,有些地方對會計師事務所的法人代表是否具備注冊會計師資格審查不嚴,各種尋租行業滋生泛濫,嚴重地破壞了會計市場的秩序。
3.6不斷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
會計教育不但要加強業務靠靠方面的技術傳授和學習,而且要加強職業道德的教育,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光靠職業道德準則的推廣實施,法規法制的約束是不夠的,因為道德的觀念是靠教育和引導的手段,將外在的要求轉化為內在的要求,通過潛移默化的會計人員的道德意志教育,提高會計人員的道德覺悟,促使會計人員自覺遵守會計職業道德規范,進一步達到規范會計人員職業行業行為的目的。
小結
總而言之,針對會計造假防現象,可以通加強會計、稅收及相關法規的學習宣傳、建立會計職業道德規范體系、加強對企業會計人員的監督、健全法律規范體系,加大會計信息造假的懲處力度等方法來解決會計造假現象。
參考文獻:
[1]鄧閏姝.李小慧. 吳廣平. 對會計造假的防范措施與治理方法探討[J].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4);51-53
[2]沈愛華.張小妹.朱止平.關于會計造假的定義及存在的問題分析、改進對策探究[J].職業技術,2010,(14);193
[3]王東林.陳羨礬. 黃芝林. 對企業會計造假問題探討及改進對策分析[J].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4);51-53
[4]沈銀濤.張國強.李家輝. 對企業會計造假問題的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研究[J].職業技術學院,2011,(18);193
[5]藍月晶.占成安. 吳成林. 對會計造假的定義及存在的問題分析與改進探究[J].教育學院出版社,2011,(8);51-53
[6]劉百慧.路引明.江止清.淺析透會計造假的定義及存在的問題分析、改進[J].職業技術,2009,(25);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