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中國通貨膨脹處于高位運行,高通脹對我國民生的影響非常大。本文對產生高通脹的原因進行了深層次的挖掘,進而從民生的角度談通貨膨脹的危害,最后結合我國當前形勢,分析并嘗試提出兩種可以治理通貨膨脹的思路。
關鍵詞:高通脹 民生 成因 影響
2010年以來,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維持在3%以上,尤其2011年7月CPI達到6.5%的36個月新高。進入2012年,CPI雖然有所回落,但仍然維持在4%以上。這些數據說明,我國的通貨膨脹處于高位運行。尷尬的是,宏觀調控往往一緊縮資金就緊張,最嚴重的是導致小企業生存困難,就業問題凸顯,居民收入增長受到影響,消費更加不足,投資與消費更加失衡;而宏觀調控一寬松則經濟就過熱,投資增長過快,通貨膨脹又再次發生和攀高。宏觀經濟運行和調控形成惡性循環和兩難境地。因此,中國通貨膨脹的特殊發生機理是什么,究竟應當怎樣治理,才能使國民經濟平穩健康運行,需要進行深入研究。
一、中國高通脹的深層次原因挖掘
中國通貨膨脹的形成及其特點,與其發展模式有著特別密切的深層次關系。
(一)投資建設主導的國民經濟增長推高通脹率
由于投資結構和時效的性質,或者當期投資需求大于供給,或者不能形成有效供給,或者形成有效供給滯后,使投資投放的貨幣不能被形成的供給結清,導致通貨膨脹。
“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間,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年均增長11.2%、20.2%、25.5%,顯現逐步加速狀態。長期以來,在國民經濟投資與消費的結構上,國民收入的使用越來越偏重于積累和投資,增長越來越依靠投資拉動,貨幣主要流入建設領域,投資往往增長過快和過熱。從而形成投資過熱引致的物價上漲。
(二)進出口規模和結構不平衡
中國依賴于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進出口規模和結構不平衡,特別是出口壓低和進口拉升國際市場價格,形成國內出口推動和進口輸入的通貨膨脹。
“九五”、“十五”時期,出口分別年均增長11%和25%,2008年年底以來,我們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機,2009年出口負增長18%,2010年恢復性增長到2008年的出口規模,即使這樣,“十一五”期間,出口年均增長率仍然為11%。特別是,2011年,出口增長速度恢復到24%。出口強勁,如果沒有相應的國內供給增加或者相應的進口與之平衡,生產出口品形成的貨幣購買力,與出口形成的國內供給缺口,會導致國內物價上漲;當中國到國際市場進行采購,購買的需求量較大,比如鐵礦、石油、農產品等,拉動國際市場價格上漲,給國內形成輸入型的通貨膨脹;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居民和企業手中握有升值的人民幣,而國家用出口換來的貶值的美元外匯去購買美元標價的物品,這樣在過去居民和企業手中的人民幣表示的購買力與用美元進口后的貨物之間,形成了供給與需求不平衡的差額,從而造成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
(三)產業結構發展不平衡
重大工業、大企業發展,輕服務業和小企業生存,而小生產式的農業,是極容易形成通貨膨脹與生產過剩劇烈交替波動的生產結構和生產方式。從發展方式來看:首先,各地大工業、大資本、大企業拉動經濟增長,已成為主要戰略。大工業、大資本和大企業,在其大干快上和大規模投資時期,往往需要更多的信貸,形成更多的流動性,如果超過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供給時,就會引起工業品出廠價格和消費價格的上漲。其次,由于服務業對增加GDP不迅速和不顯著,特別是對財政貢獻不大,往往被輕視。而服務業長期發展不足,提供的服務業供給不足,不能有足夠的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吸收和平衡一部分大工業、大資本和大企業投資形成的購買力。再次,現在的注冊登記、監管審批、稅費、融資等體制,是鼓勵和保護大企業的一種制度安排,小企業在這些方面受到歧視,創業、投資和經營都非常艱難,后果是服務業供給不足,輕工業生產品供給不足。最后,家庭小規模的農業生產方式,對市場形成蛛網式反應,價格劇烈波動。
(四)壟斷體制助長通貨膨脹
經濟發展中的壟斷體制,在中國已經成為推高物價水平的很重要的常態性機制。
一是國有壟斷工商企業推高價格水平。如石油企業、電信企業等壟斷企業利用的是政府提供的廉價資源,象征性地交點礦產和空間資源稅,交很少的利潤,而向消費者提供的是越來越昂貴的產品和服務。
二是國有金融壟斷方式也成為推動價格上漲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國銀行體系高度集中壟斷,從儲戶手中以較低的利息水平獲得資金,再以較高的利差利息投放給國有企業,而存貸利差形成的巨額利潤,在金融體系中分配,高工資水平形成對市場的購買力沖擊。
三是政府土地出讓、經營性交通收費等行政和特許壟斷,不斷推高地價房價和運輸價格水平。實行土地計劃行政性分配,政府一家行政性出讓土地,通過招拍掛,多家競爭,價高者得,價低時流拍不賣,七十年租金一次收來,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成為強勁推動地價、進而推動房價越來越高的內在機制。
二、通貨膨脹對民生的主要影響
政府試圖力保全年CPI增長低于3%的重要原因是擔憂通貨膨脹對百姓利益的嚴重危害。那么,本文試圖單純從百姓的角度分析在我國通貨膨脹產生后對民生的危害。
(一)收入減少
通貨膨脹發生后對百姓最直接的影響在于購買力的降低,當通貨膨脹發生時,消費品真實物價上漲的幅度大于百姓手中的名義貨幣收入增長,那么同樣的貨幣將不再能夠購買等同量的商品,百姓的福利受到直接損失。
(二)收入不均
通貨膨脹發生使得日常消費品價格發生大幅度提高,日常消費品包括糧食產品與其他生活資料必需品,收入低的人群遭受通貨膨脹的損失要明顯大于收入高的人群。這里將收入低的人群分為兩類,一類是非農民的普通勞動者,他們在實際收入沒有得到提升的情況下面對剛性需求生活必需品價格提高,則生活福利受損;另一類是農民,雖然農產品價格提升部分補貼了農民收入,但是糧農產品的價格提升遠遠不足以負擔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通貨膨脹的到來無疑極大加速了貧富收入差距。
(三)痛苦指數
痛苦指數(Misery Index)于1970年由美國經濟學家奧肯(Arthur Okun)發表,用以代表令人不快的經濟狀況。痛苦指數的計算方法為:痛苦指數=失業率+通貨膨脹率。按照菲利普斯曲線(Philips Curve)的描述,正常經濟變動時,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有一個近似替代的關系,此消彼長。當失業率或通脹率其中之一變化時不能夠很好地反映民生痛苦的狀況,若兩個比率都上升,則反映了與民生密切相關的痛苦指數。
我國當下處于一個混合型通脹預期較高的時期,對于廣大下崗人群與廣大的畢業生人群來說,失業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對于這些大部分的低收入勞動者來說,他們沒有任何談判能力來使得工資額度上升。“大學生畢業找工作難”伴隨著通貨膨脹的到來,痛苦指數則會顯著上升,民生問題受到嚴重損害。
總結看來,通貨膨脹對我國當前經濟的發展影響巨大,尤其從百姓的角度,以民生問題為出發點分析,可以得出結論:若發生較嚴重通脹,在我國當前形勢下,百姓的福利會受到更多的損害。那么從民生角度著手,我們就應該準備一些防治通脹的政策,以應對可能到來的通貨膨脹,來保障民生,促進社會和諧。
(三)治理通脹的思路
結合當下我國情況,該如何處理好“防通脹”與“重民生”之間的關系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思考,給可行的政策提供一個思路。
1.注重經濟結構調整。由于當前我國外貿勞動生產率較低,而在外貿交易中暴露出國內產業結構與經濟結構不合理的現象嚴重,這些給輸入性通脹帶來了條件。于是國際原材料成本的提升直接造成我國的其他商品被動提價。大力調整經濟結構,發展創新產業,加強科技研發與制度研發,力圖在新能源與新技術的領域取得領跑。
2.在民眾對近年來通貨膨脹預期普遍較高的情況下,政府可以從民心方面對百姓的通貨膨脹預期進行疏導,達到“疏導勝于防護“的目的。當前資產泡沫化嚴重,房地產價格高企是令百姓不安的最大因素,那么出臺適當的控制樓市政策,可以很好地安撫民心,穩定通脹預期。同時,政府出面公開宣稱力圖控制CPI增長率不超過3%,維持溫和通貨膨脹,利用政府公信力讓市民安心。
參考文獻:
[1]祝寶良.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時勢解碼》.經濟觀察報,2010.3.29
[2]文章中數據來源:Wind資訊.http://www.wind.com.cn
[3]朝洛蒙.中共阿拉善盟黨校.《分析物價上漲與民生》.前沿,2008.12
[4]MBA智庫百科.詞條“痛苦指數”.網址:http://wiki.mbalib.com/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