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時期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認識和切實解決好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事關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穩定和諧。本文以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對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面臨的問題和對策進行了闡述,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少數民族大學生
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茖W研究項目:“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及教育對策研究——以內蒙古高校為例”成果之一。項目編號:(NJSZ1210)
1.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
1.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力欠缺
一些民族教育者受民族語言影響,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和水平的提高。一些學歷和文化水平較高的漢族思政工作人員,又由于對少數民族學生的風俗習慣、民族心理等了解不深,工作也處于表層,很難深入,因而學生工作能力弱。
1.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較為傳統
很多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老套,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和學生思想的變動。重科學性,但是實效性不高。重理論性,但是實踐意義不強。囿于學生的思維、理論基礎條件,很多學校還在采用以“我講你聽”為主的教育模式,教育主體和客體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雖然有的學校進行了相應改革,但是改革的幅度小,范圍窄,其教育模式仍然不具有突破性,只是加入了相關討論環節。貼近學生、貼近地區、貼近時代的事例不多,情景教育少,學生理解不透。
1.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機制缺失
實踐證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整體素養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壞。但部分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隊伍存在著結構不合理、年齡偏大、知識構成落伍等現實問題。部分具有高學歷的思政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本身思想上就沒有做到與時俱進,理論知識欠缺,對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缺乏信心;教育管理工作時工作經驗不足,手段簡單粗糙,對學生的思想教育管理上不能做到有效把握,部分高校管理者習慣于行政命令方式進行強壓式教育,缺乏主動意識,缺乏提前發現問題、提前預防的機制,也沒有積極思考解決相應問題的對策。
1.4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對就業前途感到迷茫
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對就業前途迷茫,沒有明確的目標,就業壓力大;而且隨著年級的增高,這種狀況就明顯。對去西部或基層就業,部分學生不能正確判斷和認識,就業觀念陳舊狹隘,漢語水平差也是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部分學生缺乏創新精神,還存在“等、靠、要”思想。
2.做好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2.1尊重少數民族生活習俗,營造和諧的民族文化氛圍
輔導員要學習少數民族生活習俗的相關知識,有意識營造多民族文化和諧共生的文化氛圍,使各民族學生在校園都能感受到體現本民族文化魅力的生活元素。要支持和倡導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生一起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校園節慶文化動。這樣就為少數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供心理溝通平臺,引導學生之間正視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差異,促進相互了解、相適應、相互尊重,增進學生之間的民族感和促進民族團結。
2.2著力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
各高校應加強對經濟困難大學生的資助工作,多方籌措資金,不斷完善資助制度和措施, 完善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包括各類獎學金、勤工助學基金、特殊困難補助和學費減交、緩交、免交在內的助學體系,千方百計幫助經濟困難大學生完成學業。有關部門和高校還應注意加強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創業的宣傳教育和服務指導,積極教育和指導畢業生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創業觀,解決他們就業難的問題。
2.3重視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應該健全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管理體制,采取一定傾斜政策,重視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數比較多的高校,可以專門設立獨立的管理機構和運行機制,通過組織開展各種活動,實實在在維護他們的切身利益。
3.4增強少數民族學生的集體認同感和歸屬感
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積極、健康、高雅的校園氛圍,陶冶少數民族大學生高尚的情操,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學校集體組織的各項喜聞樂見、積極向上的、帶有濃厚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動,擴大與周圍其他民族學生的接觸和交流,增強各族學生之間相互關懷與幫助的意識,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交際能力以及對集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2]胡錦濤.在國務院第五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9- 10- 1
[3]張秀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熱點問題[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 林樟杰. 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認知[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劉俊清(1977- ),女,內蒙古財經大學旅游學院,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文化產業;旅游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