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外貿行業急需具有英語基礎又能熟練運用外貿技能的復合型人才。而傳統的高職商務英語課程體系培養出來的學生顯然達不到這種要求,本文研究如何改進高職商務英語課程體系,促進高職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以滿足外貿行業的需求。
關鍵詞:商務英語專業 模塊化 課程體系
注:本文為2012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高職商務英語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204066
隨著我國外貿經濟的飛速發展,企業與社會對于大量復合型的外貿人才。高職商務英語課程體系的建設是培養優秀外貿人才的前提和基礎。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專業人才的培養效果。
一、模塊化課程體系簡介
模塊化課程體系是在符合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與要求的前提下,把課程分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能課、專業選修課及綜合技能訓練課五大模塊。進一步突出了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并能根據企業的反饋整合課程,優化結構,符合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規律。
全球化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國際貿易領域對于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國外在高職教育方面有很多成功先例。例如德國的雙元制模式、美國的合作教育模式等。其主要特點是實踐環節的加強,由以前的學校辦教育轉變為企業學校合辦教育。
國內各高職院校也在努力探索適應市場和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比如《高職院校商務英語課程體系建設研究與實踐》等課題。但是大多沒有把綜合技能訓練課作為單獨的模塊分離出來,各門課程之間重點不突出、主次不分。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學校根據企業反饋對課程進行靈活調整。模塊化課程體系既強調了實踐能力的培養,又能有效協調各門課程之間的關系,能有效促進復合型外貿人才的培養。
二、模塊化課程體系的主要內容
根據對外貿行業、企業以及社會調查,了解社會對商務英語專業人才素質的要求,同時考慮商務外語專業特點及心理素質的要求。按照知識、能力、素質的內在聯系和本專業的成長規律、認識規律,進行教學內容的優化、整合,形成模塊化的商務英語課程體系。在模塊化課程體系的建立中可以通過開展校企合作,促進企業的參與積極性,使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有效結合。因此模塊化課程體系包含了如下主要內容。
1.通過對外貿企業以及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畢業學生的調查,分析,總結外貿型企業對商務英語專業人才素質的要求。把各種要求與商務英語課程體系各模塊一一對應,綜合商務英語課程體系各模塊的教學特點,刪去沒有存在意義的課程,增加新的課程。研究出一套適應人才市場需求的實用、靈活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2.分析和總結高職院校現有的商務英語各門課程在模塊化課程體系中所處位置,所占比重。重點找出那些與高職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不協調的課程。
3.研究符合模塊化課程體系的教學方法、教學規律,并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檢驗,不斷總結提高。為商務英語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模塊化課程體系按照“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素質為核心,以培養英語交際能力和商務操作能力為主線,通過課程的合理整合,優化整體結構”的課程體系設計與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形成商務英語專業以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能課、專業選修課及綜合技能訓練課五大模塊的課程體系。并根據企業學生的反饋,對各模塊進行適當調整。公共課、專業選修課突出基本職業素質的培養;專業基礎課體現了英語基礎的培養;綜合技能訓練突出了對具體職業技能的培養。
模塊化課程體系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可行性和專業性,高職教育培養實用型人才的教育的特色得以凸顯。充分體現出人本主義的特征,能充分體現和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綜合性、復合型人才。
三、模塊化課程體系當中應當注意的問題
1.各個模板具體課程的設置,不僅要體現各自培養能力的特點,還必須與所招收學生的英語基礎水平緊密結合。對于基礎差的學生,則需要加強專業基礎課的比重。不能一味地強調能力培養而忽視英語基礎。最后造成學生最基本的英語基礎也不具備,那就成了空中樓閣,走向了強調應用能力的極端。
2.將培養人才與企業需求結合起來,找出畢業生在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與不足,對課程體系各模塊的具體內容及比重進行調整,提高企業對學生的滿意度。
3.如何根據就業崗位對商務英語人才能力素質的要求,調整實訓課程。使每一門實訓課程都能針對某種重要技能進行操練,從而幫助學生有效地將專業知識轉化為職業技能,培養出高素質的應用型外貿人才。
參考文獻:
[1]林添湖.《試論商務英語學科的發展》發表于《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年4期
]吳敏.《談高職商務英語專業課程體系研究》發表于《職業技術教育》,2005年第35期
[3]李麗.華《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模塊教學現狀研究》發表于《瘋狂英語(教師版)》,2007年第3期
[4]董紅.《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英語模塊化課程體系的構建》發表于《中國成人教育》,2011年第4期
[5]易仁榮.《探索英語模塊教學法 提高英語教學效益》發表于《課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