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欣賞在音樂教育中起著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音樂欣賞是用音樂本身的力量,使欣賞者置身于音響天地,通過欣賞教學能有效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一、引導學生成為欣賞的主體
(一)“聽”
在對一個作品了解之前,“聽”是關鍵的一步。老師可以利用預先提問法提出問題,例如,這部作品的速度怎么樣?它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緒?聽后有什么感覺?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聆聽,使學生能全神貫注地聽,思維變得積極主動。
(二)“唱”
音樂欣賞是以聽為主的,但是唱主題也是欣賞作品中必要的階段。因為音樂主題是作品的核心,引導學生唱主題,有利于學生把握作品的主題形象,把學生的自主思維充分調動起來。
(三)“想”
“想”是指在欣賞作品的是后所產生的聯想和想象。這也是音樂欣賞中不可缺少的一步。通過音樂欣賞過程中“想”的參與,能開闊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創造力,拓展視野,這也是我們欣賞教學的最終目的。
(四)“說”
一堂課上既要有老師的講解,也要給學生發揮的時間,這樣,課堂才能活躍起來。
那么通過上面所述的讓學生在“聽”、“唱”、“想”、“說”四個方面的參與,目的就是使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主動地投入到音樂欣賞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引導學生欣賞音樂的同時,慢慢地在培養他們的音樂欣賞水平。
二、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力
(一)多聽音樂作品
聽,是音樂欣賞的初級階段。在這個最初階段,或許只是覺得旋律好聽,可慢慢聽多了,就會感受到節奏、旋律、音色等的變化和特點,甚至能對音樂中的情感、意境也能有所領會。這個過程都是建立在多聽基礎上的。
(二)對背景知識的了解
欣賞音樂的時候,了解所欣賞樂曲的背景知識是很有必要的。如作品處于什么時代、作者生平、創作特點、風格流派、創作意圖等,使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音樂的內容。例如在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血腥統治時期,柴可夫斯基創作的作品《第六(悲愴)交響曲》就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貧苦,社會的黑暗、動蕩不安,預示1905年的俄國革命的來臨,因此整部作品悲劇性的形象和氣氛貫穿始終。
(三)掌握一定的樂理知識
為了更好地欣賞音樂,除了聽音樂進行感性知識積累外,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樂理知識是很有必要的。讓學生學習樂理方面的知識,如懂得節拍、節奏、速度變化、旋律行進、調式等,具備了這些知識,有助于更好地感受和欣賞音樂。
(四)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
文化藝術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音樂欣賞能力所能到達的水平,某些藝術作品無論從題材或內涵來說都有相關的文化背景,只有加強欣賞者的文化修養,才能更好地體會音樂作品所要體現的內涵。
三、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學,利用不同手段調動學生的興趣
在高中音樂教材中,我們的欣賞作品往往是一些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或是世界經典作品,具有很強的藝術性。我們要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學,利用不同手段調動學生的興趣。
(一)從樂曲本身著手
我們在欣賞這類作品時,會遇到一些藝術歌曲或者是歌劇等,這些離學生的欣賞范圍較遠,這時,我們可以利用這些作品表現的內容具體的特點,把注意力側重于音樂所表達的內容上,穿插作品創作時代的故事,調動學生的興趣,注重與學生情感的交流,以自己的情感引導學生的情感,肯定學生的優點,使師生的情感交流融入學習中,充分激發學生的欣賞積極性。
(二)利用學生熟知的作品
現在的教科書上有許多作品都是名著,學生對這一類作品并不熟悉,甚至可以說是從來沒聽說過,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學生熟悉的,并且與本課有關的作品導入。例如,在學習第一節《草原放牧》時,我們可以用《十面埋伏》作為導入,通過對琵琶在《十面埋伏》中的精湛演奏,及對不同演奏技巧展現的不同演奏效果進行粗略講解,引發學生對琵琶與交響樂合作后的效果產生興趣,從而將學生帶入到協奏曲的欣賞中,提升了學生的欣賞水平。
(三)運用流行音樂作為“引子”
由于社會的影響,高中學生中往往有許多同學偏愛流行音樂,而不喜歡音樂課上的欣賞內容。學生往往能唱許多流行歌曲,卻說不出一首藝術歌曲或民歌的歌名。雖然這對于我們課堂知識的教授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我們同時也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幫助欣賞作品。在《歌唱》上第一節中,我們就可以利用學生熟悉的流行歌曲與美聲的區別,幫助學生了解美聲唱法。比如說美聲具有節制感、修飾感,聲音純凈統一;而流行歌曲唱法自由,較為口語化、大眾化,聲音也就比較多樣。可以舉例周杰倫、潘瑋柏、楊坤等大家熟悉的歌手,用他們的歌曲來闡述流行歌曲的大眾化,及與美聲嚴謹的唱法進行比較,增加了學生的興趣,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
綜上所述,音樂欣賞是音樂教育中不可取代的組成部分,要組織好欣賞教學,就要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立足于學生的主體性,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后,再加以具體知識的教學,并運用正確的方法把學生帶入到音樂欣賞的具體意境中,體會音樂,了解音樂,感受音樂,真正讓學生成為音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