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技藝精湛的理發師,他走過一段特殊、坎坷的童年。他聽不見,也無法用語言訴說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熱愛,可是他有一顆嬰兒般純潔赤誠的心,用無私的付出給予了太多人關愛,也收獲了同樣真摯的掌聲。他就是江蘇豐縣華山村著名的手語理發師——賈保衛。
讓媽媽吃第一口糕的孩子
1990年,賈保衛健康地來到了這個世界上,為父母帶來了無盡的歡樂。可8個多月大的時候,一場意外的發燒改變了一切。發燒好了之后,父母漸漸發現他對任何聲音都沒有反應。原來,他因發燒用藥而中毒,失去了聽覺。
父母對他充滿了內疚和疼惜,痛苦中抱著小小的賈保衛求醫問藥,幾乎走遍了大江南北,尋訪名醫和偏方,嘗試一切可以治愈的機會,也花光了家里的積蓄。
可即使這樣,賈保衛的病情依然沒有絲毫的好轉。7歲時,父母將他送進了豐縣的聾啞學校接受教育。二年級的時候,媽媽又陪著賈保衛到濟南語言康復中心進行康復訓練,配上了助聽器,學習一些說話能力。因為父母不顧一切代價的努力,現在的賈保衛保留住了一點微弱的聽力。
自幼就習慣了求醫問藥的生活,也親見了父母的艱辛,賈保衛小小年紀異常懂事,甚至懂事得令人傷心。在患難與共的家庭中,賈保衛很小就露出了心善的天性。家里買不起太多的零食,只能買一塊小糕給他吃,可是他總是假裝吃不下去,一定堅持先讓媽媽咬一口才行。父母看他如此懂事,就更加地心疼,也下定決心絕不放棄,一定要陪著兒子走出一條路來。
又過了幾年,父母將他送到徐州的特殊教育學校讀書,可是因為學校的管理制度不太完善,對學生不能照顧到位,賈保衛常常被人欺負,心情低落,吃得也不好,導致營養不良,不長個子。父母舍不得他受苦,權衡許久,將他接回豐縣家中。回到家的賈保衛不甘寂寞,常常跑到鎮上的理發店看別人理發。鄰居們建議說,這個孩子其實特別好,只要能學門手藝,以后一定能養活自己。父母便將他送到鎮上的理發店打雜,平日里做些燒水、掃地的活,漸漸地,賈保衛對理發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拜在師傅徐厚超的門下,開始學藝,那時,他年僅13歲。由于媽媽曾在濟南陪同他半年,懂一些手語,所以充當起了他的翻譯,小小理發師就這樣逐漸走向了職業生涯。
人好手藝好的小小剃頭匠
由于無法用語言溝通,雖然媽媽有時能幫他,但賈保衛跟師兄弟們比起來要吃力很多。“脫茬”,是理發的基礎技藝,他常常是在沒有人的時候偷練,一次,他練習失敗,竟然用手扇自己的臉。師傅徐厚超每談起這事就眼圈泛紅:“小小年紀,就知道要強,而且心地善良,純得就像一張白紙。”賈保衛眼神好,特別機靈,能夠察言觀色,主動地幫助師傅做事。學藝后不久,他就成了人見人愛的孩子。
也許是不用說話,所以賈保衛特別心靜,做活也做得很細致。店里來了老年人,別人都不愿意接老年人的生意,嫌臟、嫌麻煩,可賈保衛卻不,他能夠為老人慢慢地撓頭、洗頭,細心地剪發,每一步都用心而到位。后來,老年人都愿意找他剪。賈保衛也高興,他連回家都不閑著,他帶上理發的工具,回家后就到村子周邊的老人家里,主動為他們理發。姥姥家離他家有七八里路遠,他就騎上車、帶上包去姥姥家周邊為老人免費服務,有時一去好多天才回來。慢慢地,十里八鄉的老年人、五保戶都知道了他,無人不喜歡他。大家都說,“小啞巴”剃頭匠人好,手藝更好!“小啞巴”這個詞里沒有絲毫的貶義,這成了老人們對他的愛稱。他得了大家真心的夸獎,就更高興了,就越發來勁。后來,這些他去過的地方都成了他的定點服務“單位”,他知道,這些老人需要他,他絕不辜負老人的期待。
后來,他老是往外跑,師傅便有了意見,因為店里的生意畢竟被耽擱了。父親為了支持賈保衛,就掏錢為他買了屬于他自己的全套工具,讓他繼續為老人服務。再后來,連師傅也被他感動了,不僅支持他去服務,還讓其他小徒弟都跟著賈保衛,一起去為老人服務。師弟師妹跟著賈保衛,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幫助別人,另一方面還可以得到更多的練習手藝的機會,因為老人都很寬容,不會太計較他們是否是初學。就這樣,在跟著師傅學習的四年多時間里,賈保衛的技術越來越好,他的公益隊伍也越來越壯大。
技藝高超的
慈善理發師
2007年,因為行善已經小有名氣的賈保衛經由縣殘聯推薦,被介紹給一位手藝更加高超的師傅劉景全。劉景全也是殘障人士,更是一名優秀的理發師。一開始,他不愿意收賈保衛為徒。到了豐縣第二天,劉景全讓賈保衛試剪自己徒弟的頭發,結果出乎劉景全的意料,賈保衛剪得相當好!這個徒弟,他收下了。
為了能夠好好學藝,又不給師傅添麻煩,賈保衛和父親每天早晨騎自行車30多里來到縣城,風雨無阻。有時是爺倆騎一輛車,有時是一人騎一輛,父親始終不辭勞苦地陪著他。父親說,因為小時候的那次意外,他一直很內疚,覺得一定要為兒子多做一些。后來兒子學會理發后,竟然如此善良無私,這不僅感動了別人,也感動了做父母的。父母很欣慰兒子是這樣善良勤奮的一個人,他們更愿意為這樣的兒子付出。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后,賈保衛還在老師店里學習理發,當他從電視畫面里看到災情時,將自己僅有的320元錢捐給了災區。
跟著劉師傅學習四個月后,賈保衛參加了徐州市舉辦的“金莎杯”第四屆美發美容職業技能大賽,他以一整套嫻熟利落的動作和優雅新穎的造型征服了在場所有評委,在168名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最終獲得了全場總冠軍。其實當初參賽時,誰也沒敢想他能獲獎,而且,他是參加這個比賽的唯一一名殘疾人。
當主持人報出賈保衛的名字時,其實他就站在主持人的不遠處,可是他聽不見,不知道主持人喊的就是自己。現場有點嘈雜,父母既沒有想到,更沒有注意到,獲得冠軍的竟然是自己年幼的、受盡苦難的孩子。當大家得知他是個聾啞人時,全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他的媽媽站在臺下淚如泉涌……賈保衛能走到充滿榮耀的領獎臺上,太不容易了。
從那次獲獎之后,賈保衛做的事更多了。2008年10月,賈保衛在華山鎮開了一家“手語理發店”,免費為殘疾人理發,繼續義務為鄉鎮敬老院和農村的孤寡老人理發。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際,賈保衛在他的父親及弟弟的帶領下,踏上了去四川的列車。據粗略統計,賈保衛父子三人在四川停留了60多個日子,行程近5000多公里,先后到30多個社區、援建工地、醫院和敬老院免費理發1萬多人,自己花費1萬5千余元。他還從四川帶回兩個聾啞徒弟,教他們學藝,并在徐州市聾啞學校自掏腰包,為殘疾孩子免費教學了一個學期。
現在的賈保衛,每天都不閑住。他代表江蘇參加了全國的殘疾人美發大賽,獲得冠軍;又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全國美發大賽,和普通人一起PK,獲得了創意發型組的冠軍,并被全國美發協會授予“陽光青年”的稱號。他仍在不斷地進修,現在又要準備去集訓,參加世界級的比賽。
父親說,兒子很忙,也太累了。但如果哪次要是不讓他去為老人、殘疾人免費理發,他就能被急哭。他自己寧愿什么都不做,也要去幫助別人,他就是這樣一個善良到家的人。無聲的他,用自己的雙手溫暖著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