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來到上海師范大學的新生,都要到上海西南方的一個郊區——奉賢報到。記得4年前的9月,我滿懷激情和好奇,踏上了接送新生的車子,去見證那一片未知的風景。
校園建筑 流連忘返
上師大奉賢校區的教學區、生活區沒有明確的分界線。辦公區和教學樓基本集中在東部,三個食堂、一條學生街和所有的宿舍區分布在偏西側,沒有一個柵欄或者一條路可以劃分得很清楚。兩個操場和多個籃球場很自然地鑲嵌在食堂、教學樓等建筑之間,這樣的設計隨性又方便,使奉賢校區的校園顯現出一份和諧。
學校最具標志性的建筑,可以算是奉賢校區的圖書館了,據說在全國高校圖書館中排行第三。圖書館內,藏書豐富,空間開闊,閱覽室座位很多,計算機房收費低廉,覆蓋高速無線信號。除了普通圖書館應有的設施之外,在大廳內,還有類似咖啡座的沙發,地面上有電源插座,可以在這里用本本上網也不用擔心電池不夠。圖書館三樓還有一個平價西餐廳,天氣好時,可以在三樓的平臺上沐浴陽光,三兩好友隨便聊聊,十分愜意。到了圖書館四層及以上,就會有一覽眾山小的開闊視野,極目遠眺,可以看到很遠的海。
奉賢校區一共有五棟教學樓,一教是我所在的學院——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的大本營,基本上都是生物實驗室,歷史悠久,比較陳舊。二教和一教的年紀相仿,三教很普通,四教和五教就比較時尚了。四教和五教有ABCD四座,錯落有致,又有走廊相互連接,中間還有庭院花壇,依偎學思湖畔,風景優美,有些走廊是拱頂,很有歐派建筑風格。在春暖花開之時,教學樓如同旅游景區一樣引人入勝,讓人流連忘返。
旅游勝地 藝術氛圍
奉賢校區本身就是上海海灣旅游區的一部分,我們常常自豪地對別人說:“我們還是住在旅游景區的人呢。”每到春季,海灣會舉行風箏節,奉賢區舉行菜花節,常常在路上見到旅行社的大巴上走下很多游客,而此時我們就會很滿足——騎車一刻鐘就可以到海邊旅游,這些游客常常會來到我們學校飲食就餐。
學校的大劇院是上師大最具藝術氛圍的地方。劇院經常會舉行各種講座,可容納近2000人,音響燈光舞臺效果都具有專業水平。學校還會經常邀請各大藝術團體來大劇院表演戲劇、舞蹈、音樂會等,每周還會放映多場電影,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讓人目不暇接,不想受藝術熏陶都難。
上師大的學生活動確實豐富多彩。籃球聯賽、校園十大歌手、元旦之前各個學院的迎新晚會、校園辯論賽、校園十大名菜評選、主持人大獎賽、新春舞會……校級的活動,就已經排滿了整個學期,還有各個學院和各個社團的大大小小活動,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每年5月左右,總會有一屆學生將要從奉賢校區搬往徐匯校本部,這時候,上師大校方會很隆重地舉辦一臺名為“告別奉賢”的晚會,品位質量都可以和專業電視臺的晚會媲美,我校音樂學院和謝晉影視藝術學院的才子佳人也會傾情表達對奉賢校區的感情。這臺晚會,一般會邀請周圍華東理工大學和上海應用技術學院以及奉賢區領導一同觀賞,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厚德博學 求是篤行
上海師范大學的校訓是:厚德博學,求是篤行。我理解為:“君子以厚德載物”,“厚”與“德”又恰恰該視為“修身”最重要的一環;“篤”是“篤厚”、“真實”、“真誠”,“行”則是我們“學”的目的和歸宿點。
上海師范大學經過建校50多年以來的不懈努力,已經建設了一批具有優勢和特色的重點學科: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哲學、心理學、教育學、計算數學、天體物理學等學科在學術界有較大影響;藝術、廣告學、旅游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稀土材料、植物功能基因等學科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是上海地方高校中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星系與宇宙學半解析研究實驗室是上海市重點實驗室;都市文化、計算科學和比較語言學是三個設在我校的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是國家重點建設學科;中國語言文學、都市文化學等8個學科是上海市重點建設學科;古籍整理研究、教學論、應用語言學等9個學科是上海市教委重點建設學科。
大學即將畢業,對這個學校,有過抱怨,有過不解,有過反感,但更多的是眷戀和不舍。不管是在郊區的奉賢校區,還是在市中心的徐匯校區,我都可以找到一種歸屬感。這就像是對故土、對父母、對家的一種復雜情緒,難以言表。在上海師范大學,我學到了知識,開闊了眼界,培養了能力。這所大學,就如同一本深入淺出的教科書,在我心中埋下希望的種子,一生受用,終身銘記。
【大學名片】
上海師范大學是上海市屬三所重點大學之一,是一所以人文學科見長,教師教育和對外漢語教育為特色,文理基礎學科為主的綜合性高等學府。學校設18個二級學院、104個研究機構。另設上海師范大學青年學院是學校與共青團上海市委共建的、旨在培養高層次青少年教育與研究人才的二級學院。上海師資培訓中心、上海市高校師資培訓中心和《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編輯部等機構也設在學校。學校還建有廣泛社會影響的老年大學。
【大學攻略】
對外交流:
學校被列為來華留學生中國政府獎學金院校,已與英國、德國、法國、新西蘭等31個國家和地區的217個高校和組織建立了合作交流關系,與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四個國家簽有5個合作辦學項目,目前在校一年以上長期留學生798人。學校在美國密蘇里大學和日本廣島福山大學和非洲博茨瓦納大學建有三所孔子學院。建校50余年來,學校培養了14萬余名各級各類人才。
學校貢獻:
在上海中小學中,近70%的中小學教師和近70%的中學校長都是學校的畢業生,其中有一批杰出的代表人物,如上海市教育功臣唐盛昌、劉京海、仇忠海和葉佩玉,全國優秀校長吳小仲和高潤華,上海市首屆師德標兵童瑩瑩和張育青等是學校畢業生中從事教育事業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