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鏡人物:胡思客,男,1970年出生,資深媒體工作者,自稱自由不撰稿人、皮包公司合伙人、各種不靠譜項目策劃人。
胡思客原名陳寰中,之前叫過爾東塵,用這個筆名,他寫樂評,主編音樂雜志,在《城市畫報》、《南方都市報》、《21世紀經濟報道》、《精品購物指南》、《都市周報》等媒體開設專欄;后來又用筆名胡思客,連續幾年在杭州的《每日商報》上與巫昂一男一女隔著報紙與來信者促膝談心,朋友稱他為“知心姐夫”,著書《誰都是情圣》、《醒來聞到咖啡香》、《太空獨舞》、《小范圍談情說愛》等。
現在他的主要工作是和國內手機運營商做數字音樂及數字閱讀。目前正在籌辦一本手機音樂雜志,過程中,他卻念念不忘一件事,那就是要做本童話雜志,他說:“那是我的理想。”
胡思客小時候并沒有看過多少童話書,他大學讀的是機械專業,從浙江科技學院畢業之后,先在家鄉建德市教了半年書,而后調到紹興某機械廠做一名工程師。工程師做了兩年,他拎著一箱CD就奔向人生地不熟的廣州,成為一本音樂雜志的編輯。
這是一個很大的跨越,但在胡思客來看卻很正常。大學時他就喜歡搖滾樂,參加過當地經濟電臺的歌迷會,在工廠時還去電臺兼職當搖滾樂節目的主持人,同時也寫稿。起初寫的都是西方搖滾樂,因為要給《城市畫報》寫音樂專欄,他又涉獵華語流行音樂。后來,就一直忙于寫專欄、出書,并關注新媒體,成為新媒體出版人。
被童話“驚艷”,是十一年前兒子出生之后,因為要跟他講睡前故事,胡思客開始讀童話故事,一下子就發現了童話的美好。他最愛的是《海的女兒》,覺得這是一篇非常優美的、令人心碎又滿足的童話。他感慨世人熱愛結果也熱愛過程,殊不知片刻也是永恒。人終會化為灰燼,和這宇宙一樣,但是不能說存在過的就沒有意義。他一邊給兒子讀各種童話故事,一邊又自己編故事,久而久之,積累了很多素材,一個模糊的意識就從他的心底生出了,他要做一本童話雜志。
這個想法原本只是在他的頭腦中醞釀,但這兩年他看到物質在飛速發展,人心卻開始反思,反璞歸真的傾向越來越明顯,于是,他的夢想也變得越來越清晰了。
然而,做一本雜志是需要投入很多錢的,夢想并不能夠一下子就可以實現。胡思客是信奉老莊哲學的,所以雖然覺得自己一直不夠錢做大事,但也并不太愛特別爭取什么,“都是走去混”。27歲前,他每天最愛的活動就是收稿費,然后揮霍一空,成為月光族;27歲到30歲,他試圖開公司,虧掉了,明白自己不是那個料,就放松了。30歲之后,他結婚了,接著有了兒子,開始讀童話、寫童話,做自己想做的媒體事業,種下一個夢想。所以,雖然目前他并不能夠馬上著手做他想做的童話雜志,還是先要做手機音樂雜志,但是他并不覺得特別失落。他說他不用“蹲著”的姿勢去追求理想,他是“坐著”的。
胡思客說,他最終的目標是要做一個真人,這是他的基本人生觀。他設想如果他的童話雜志出來,應該是一本特別真的雜志,它會呈現特別濃郁的真情實感和想象力。他想用這本雜志向世人傳達一種價值觀:看上去睡個覺做個夢都是有價值的人生。
至于夢想,他把它種進土里,相信總有一天這些念想會發出芽來,結出花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