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旭
(綏陽縣溫泉鎮清泉中學 貴州 綏陽 563314)
淺談初中數學創新思維的教學策略
王 旭
(綏陽縣溫泉鎮清泉中學 貴州 綏陽 563314)
創新教育就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數學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學科,但過于繁多、僵化,這就需要對學生進行嚴格的思維創新訓練。多年的初中數學教學實踐,對創新教育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對不少試題進行了創新改編,編出了新意,教出了效果。受教學生得益匪淺,數學思維能力、解題能力提高較大。
素質教育;創新能力;創新思維;中心問題;問題策略
目前,我們的中小學正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核心是創新教育,創新教育的中心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筆者就創新能力的中心問題、創新思維的培養的策略在數學學科中的體現作一點探討。
在直接求解原問題難于入手時,可把問題作適當的轉換,造成一個或幾個比問題來得簡單,難度較低或已經熟悉易于求解的新問題,以通過新問題的考察,發現原有問題的解題思路,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分析:此題連接 OC,OD,通過觀察 S△ACD=S△OCD,就將問題轉化為求S扇形OCD。

例 3:求每條直線 y=x+2,y=-x+4,與 x軸圍成的三角形的面積。
分析:轉化成四個問題:①求直線y=x+2,y=-x+4與x軸的交點問題。②求直線y=x+2,y=-x+4的交點。③轉化成△。④求三角形的面積。
改變一下問題語言敘述,使學生在變中求新,變中求近(接近生活),變中求通。
例4:由濃度30%的食鹽水與60%的食鹽水混合制成濃度50%的食鹽水30克,前兩種食鹽水各多少克?
分析:此題可變為:含女生30%的小組與含女生60%的小組合并成含女生50%的大組30人,前兩個小組各多少人?
例5:一個數是10,先增加10%,再減少10%,結果會()。
A、增加;B、減少;C、不變。
分析:改編成如下的練習:華聯商廈一次賣出兩臺不同品牌的電視機,其中一臺賺了20%,另一臺賠了20%,且這兩臺電視機的售價都是1800元,那么在這次買賣中商場是賺了還是賠了?
為了讓學生登上更高一層的知識階梯,所求問題由定勢向開放轉變,思維開放、放大。
例6:求證順次連接矩形中點所得的四邊形為菱形。
分析:證完此題后可以考慮:①順次連接任意四邊形四邊中點所得的四邊形為菱形;②順次連接菱形四邊中點所得四邊形呢?③順次連接梯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腰梯形、四邊中點的四邊形呢?④順次連接某個四邊形的四邊中點所得四邊形為菱形、矩形、正方形,則原四邊形所對應的圖形是什么圖形呢?
所研究的內容如概念、定義、定理、敘述過程是否可以科學簡潔、濃縮變化弄短、省略袖珍化嗎?抽象的是否通俗化。多的可以少一點嗎?具體物體可以圖像化嗎?
例7:要研究矩形的性質與內容龐大,怎樣才能專理出一條清晰而濃縮的思路呢?
分析:可以引導學生概括為“平行四邊形+矩形特征”。
例8:地圖的問世就是就是通過采取縮小策略而產生的。


例 10:已知 x+y=3,xy=-1,求 x3y+2x2y2+xy3的值。
分析:將x+y,xy都看著一個整體,則無需求x,y的值。
為了使學生理解辨析,從中抓住事物的本質屬性,可以將易混的內容混合重組或將所研究的問題因果改換。
二次三項式的因式分解,教材是分階段、分年級訓練的,我們可以將這些訓練題組合在一個時間、空間加以系統處理,從而起到系統解決問題的效果。
例11:分解下列因式

在科學史上,曾由于對發電機構造原理的反思導致了電動機的發明。既然這種顛倒的反思產生奇異的效率,那么就不妨將從正面條件解決不了的問題從反面使用一下反證法呢?
例12:在一個三角形中,等邊所對的角相等,反過來,等角所對的邊也相等,那么不等邊(或角)所對的角(或邊)大小關系怎樣呢?試用反證法證明你的結論。
例13:下列結論中,正確的是():A.x大于a的反面是x小于a;B.m=n的反面是m不等于n;C.三角形abc的外心在三角心外的;D.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個直角的反面是沒有一個直角。
整體的數學問題是一個系統,它總是可分開的一個題組合起來是一個整體,一個系統。把原有教材中的一些基本題構成一個大題,在強化各個小題的同時,整體與個體的思想得以體現,便于系統論思維方式得到訓練。
例14:已知△ABC,是它的外接圓與⊙O1內切于A的⊙O2,交 AB于 F,交 AC于 G,EF⊥BC 于 E,GH⊥BC 于 H,AD是△ABC的高,交FG于M,且AD=6,BC=8。
求證:①四邊形FEHG是矩形;②設EF=X,寫出矩形FEHG的面積y與x的函數關系式及x的范圍;③當矩形FEHG的面積是△ABC面積的一半時,兩圓半徑有何關系?并證明你的結論。
[1]韓子玲.由教材中一道拓展探索題引發的思考[J].學生之友:初中版,2006(19).
[2]畢保洪,等.課本例題、習題變式[J].初中數語外輔導,2000(3).
[3]饒小燕.數學課堂要充分創設數學思維發展的空間[J].都市家教:創新教育,2009(2).
[4]畢保洪,等.中考壓軸題趨勢:課本例習題變式[J].中學理科:初中數理化,2000(5).
[5]王敏平.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學數學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問題變更”[J].新西部:下半月,2010(3).
[6]邢春霞.數學解題的三種思維方法[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09(10).
[7]張香云,等.RMI原則在高等數學中的應用[J].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3(5).
[8]顧厚春,等.四邊形和特殊四邊形[J].中學生數理化:初中版,中考版,2008(4).
[9]祝顯臻.有關中點四邊形的結論[J].中學課程輔導:初二版,2006(4).
[10]唐其林.構造三角形中位線解題例舉[J].中學課程輔導:初二版,2006(4).
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