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敏
(溫州大學體育學院,浙江溫州325035)
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帶動了我國競技體育水平的穩步提高,特別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舉辦,為保持和促進我國競技體育水平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而后備人才作為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體育工作者值得重視和研究的方向。
綜觀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路徑,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條件下,國家與地方財政的持續投入,保證了訓練體系構架不斷鞏固,逐漸形成了國家隊、地方優秀運動隊和業余訓練“三級訓練網”高度集中的訓練體制,有力地保障了我國各級運動隊伍的穩定,為我國競技體育提供了充足的青少年后備力量,培養出了許多世界冠軍,創造了中國競技體育史無前例的輝煌成就。隨著我國經濟制度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體制也面臨著各種因素的沖擊,以前培養模式下培育出來的運動員,由于過早地脫離了基礎教育,普遍存在著文化水平低的特點,加之競技體育的高淘汰率,使得很多家長不愿意讓有運動天賦的孩子從事競技訓練。讀好書、上大學則無疑是家長與運動潛在人才一種風險更小、回報更高的選擇。我國“金字塔”訓練體制培養的模式對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尷尬局面,使人們重新對舉國體制的內涵和后備人才培養的途徑重新加以審視,如何更有效地實現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呢?我們需要換個理論視角進行探析。
博弈論產生于微觀經濟學領域,它是研究博弈背景下博弈參與者的理性行為選擇的理論,是關于競爭者如何根據環境和競爭對手的情況變化,采用最優策略和行為的理論。博弈論來源于應用數學,是關于人類理想競爭行為的理論。本課題從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途徑的角度出發,擬從博弈理論的角度,對在市場經濟下如何進行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為今后的良性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從而為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服務。
博弈論又被稱為對策論(G a m e s T h e o r y),是研究具有斗爭或競爭性質現象的理論和方法,它既是現代數學的一個新分支,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學科。博弈論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橋牌、賭博中的勝負問題,人們對博弈局勢的把握只停留在經驗上,沒有向理論化發展,正式發展成一門學科則是在20世紀初,1928年馮·諾意曼證明了博弈論的基本原理,從而宣告了博弈論的正式誕生,1944年,馮·諾意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劃時代巨著《博弈論與經濟行為》將二人博弈推廣到n人博弈結構并將博弈論系統地應用于經濟領域,從而奠定了這一學科的基礎和理論體系;博弈論天才納什開創性的論文《n人博弈的均衡點》和《非合作博弈》,概括出了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此外,塞爾頓、哈桑尼的研究也對博弈論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今天博弈論已發展成一門較完善的的學科。
當前我國由于社會體制轉軌,社會經濟制度的改變,社會分化成各個代表不同利益關系的利益群體。根據社會利益群體分析的方法(社會利益群體分析法是一種以歷史唯物主義的一般方法論為指導,觀察和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們之間關系的思維方法。它以人們的社會勞動分工和物質利益關系為基礎來劃分人群,分析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社會總體結構,并以闡釋如何配置社會資源充分發展生產力和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為目的。)我們把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利益群體分化為國家、培養機構、參訓運動員等三個主要利益主體。三個主要利益主體的利益分析如下:
國家的利益是發展競技體育運動,培養優秀的競技體育人才在國際賽場取得優異運動成績為國家爭光,展示國家發展建設成果,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國家發展競技體育主要是為了謀取政治利益。
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機構(主要是運動學校、業余體育俱樂部)的利益是培養、輸送優秀競技體育人才,換取國家對其更多資源投入。培養機構作為利益主體的趨利性決定的,它換取的利益由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組成,主要以換取物質利益為主。
參訓運動員(包括參加體育訓練的運動員及監護人)的利益主要是通過參加競技體育訓練,獲得國家和社會資源的投入,為自身的發展服務。其利益包括物質利益和經濟利益。
三個利益主體的主要利益關系就是國家和參訓運動員的利益關系,也就是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過程中最主要的利益關系,處于基礎性的利益關系。國家和培養機構的利益關系是委托代理的關系,國家把培養競技體育人才職能委托給培養機構,從屬于國家和參訓運動員的利益關系,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中博弈關系結構(圖1)

圖1 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中博弈關系結構
3.1 各級各類體育運動學校培養體育后備人才的博弈及利益分析
各級各類體育運動學校開展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主要是針對全體在校學生進行體育訓練,發展學生競技體育水平為主要目的,只有培養出優秀競技體育人才,國家和社會就會加大資源投入,學校就會獲得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利益。參加體育訓練運動員參加體育訓練才能獲得其發展的資源,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各級各類體育運動學校在進行體育訓練時愿意擴大訓練規模,增加了選材面,可以有更多發現具有體育天賦的青少年,培養更多優秀體育人才,可以得到國家和社會更多利益。培養機構的策略:一是擴大體育訓練規模;二是縮小體育訓練規模。各級各類體育運動學校是接受國家委托開展體育訓練,不開展體育訓練,國家就會取消其代理資格,所以各級各類體育運動學校的最優博弈策略是擴大體育訓練,通過提高選材面積來保證高水平。這樣就出現了大量不具有體育天賦青少年參加到競技體育訓練來,就形成了一邊參加競技體育訓練的青少年人數增加了,但是運動員的成材率下降了的情況,訓練成本高漲使我國財政無法負擔的地步。
3.2 傳統項目學校在培養競技體育人才過程中的博弈分析
傳統項目學校為了培養優秀體育人才,盡量延長訓練時間,增加訓練負荷。而參加訓練的運動員時間和精力有限,在文化素質學習投入多必然減少體育訓練的投入,在體育訓練投入得多必然影響文化素質的提高,造成“學訓矛盾”局面。
從參加體育訓練運動員的利益分析,在這個階段文化素質學習和體育訓練都要求增加時間和精力的投入,在選擇文化素質學習加大時間和精力投入時,就會影響體育訓練的投入,反之,則相反。參加體育訓練運動員的策略:一是全力抓文化素質學習;二是全力體育訓練。文化素質學習風險較小,選擇的比例較大;體育訓練的風險較大,選擇的比例較小;最優的博弈策略是全力抓文化素質的學習。從傳統項目學校的利益分析,擴大開展體育訓練,傳統項目學校可以獲得較多國家和社會資源投入;減少體育訓練規模,國家和社會將減少對培養機構的資源投入,傳統項目學校獲得國家和社會資源的投入主要以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較少;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得多,對學校的利益增加只是錦上添花,培養得少也不影響學校的生存。
參加體育訓練運動員為了降低風險,選擇全面文化素質學習的最優策略,而培養機構最優策略是減少體育訓練,這樣就出現了傳統體育學校和參加體育訓練運動員人數的萎縮。但是也有另一種情況,參賽風險大運動員的博弈策略也可以選擇全力體育訓練。例如:臺球運動員丁俊輝,選擇有風險的全力體育訓練的策略,他在中學學業沒有系統地完成的情況下,全力投入到競技體育訓練中,最終成為一名優秀運動員。
3.3 青少年業余體育俱樂部在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過程的博弈分析
青少年業余體育俱樂部是我國社會轉軌和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模式,隨著社會進步和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青少年學習負擔減輕,學習壓力減弱,有時間和精力進行豐富多彩課余活動,參加競技體育訓練也成為重要的選擇。在不影響學生文化素質提高的同時還可以全面發展素質、強身健體和發展興趣等利益收獲,而且參加競技體育訓練機會成本較低。圖1所示,青少年參加體育訓練的原因主要是全面素質培養,參加體育訓練運動員的就有兩個策略:一是不參加;二是參加。這時最優博弈策略是參加體育訓練。青少年業余體育俱樂部作為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機構,組織競技體育訓練不僅自身可以發展壯大,還可以適當收取一定培養費用,利用社會資源進行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它的最優博弈策略是積極地開展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工作。
各國各具特色的后備人才培養方式源于其各不相同的體育體制。世界競技體育強國在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方面有相似之處,比如,這幾個國家都把學校作為搜尋好苗子的重要場所,同時各國在后備人才培養方面也有許多不同之處,這主要與其各自不同的體育管理體制有關。
俄羅斯的體育俱樂部體制正處于初始階段,主要是在政府的領導下,通過遍布全國的體校體制發現和培養體育天才。有經驗的教練員對青少年選手進行各項測試,根據其身體和心理特征選拔好苗子。
美國與俄羅斯不同,政府不介入體育方面的事務。體育管理體制很大程度上直接與學校管理體制融為一體,體育活動由中小學、高校自行組織。尋找后備人才的工作最早的甚至始于幼兒園,但主要還是在中、小學及中、小學體育比賽時。美國選拔后備人才的標準主要是好的比賽成績和不斷上升的競技狀態。有天分的青少年選手由各自的學校和大學直接培養。
西歐國家的競技體育基于俱樂部體制。在德國,發現體育天才的任務主要由體育俱樂部、學校、鄉鎮、州體育運動協會和州政府承擔,聯邦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預。聯邦政府主要從設立體育寄宿學校、資金、科研、基地訓練、組織全國性競賽活動等方面推動這項工作。
總體而言,后備人才培養在3個國家的競技體育體制中都被視為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每個國家都采取不同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隨著各自社會狀況的改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制也隨之發生變化。目前各國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的總趨勢是:重視體教結合,注意科學培養,調動有關各方的積極性。政府與社會相結合的管理模式逐漸成為世界各國體育后備人才體制改革的基本取向。
根據國外競技體育強國后備人才培養的模式分析,雖然因各國國情不同而存在差異,但我們必須借鑒他國的成功經驗和模式,洋為中用,真正把我國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形成政府與社會相結合、體教結合、科學培養成為世界競技體育強國的新趨勢;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制曾為我國競技體育的崛起發揮過巨大作用。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的大潮的推動下,我國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工作面對經濟轉軌、社會轉型,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們需要在實踐中逐步摸索、改革和創新,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在博弈論的視角下,我們要利用三個利益主體國家(各級政府)、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機構和參加競技體育訓練運動員,三個主體有不同的利益訴求,不同行動策略,每個利益主體的行為都對別的利益主體的行為發生著影響。在三者利益都得到保證的基礎上,在這種和諧的氛圍中使我國競技體育后備力量的培養得到長期、穩定的發展。
5.1 中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制度應向“政府主導下的市場化”方向發展,加大對體校的資金投入,建立和完善多元訓練體制
目前,我國各類體校仍然是業余訓練的主要形式和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主要力量,是我國奧運會人才培養的中流砥柱。據統計,我國有61%的優秀運動員,90%以上的世界冠軍來自于各類體育學校。
在市場化過程中,單位或部門利益是最高利益,各人才培養主體根據市場來進行人才培養,追求利潤最大化是其主要目標,這容易導致項目間發展不平衡,使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地方利益與國家利益發生沖突。如果完全由市場配置體育人才資源,足球等一些我國競技水平較低但市場前景較好的項目會吸引很多培養單位的重視,而我國的一些優勢項目如體操等反而無人問津,長期下去,必然帶來項目間的結構失衡,導致我國競技體育總體實力的波動。政府適度介入,運用政策杠桿或經濟手段調節供需矛盾和結構平衡,有助于保持優勢項目后備人才隊伍的穩定,使制度變遷的成本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
5.2 樹立正確的人才培養觀,加強“體、教結合”體制建設,建立新型的后備人才培養體系
在后備人才培養上,既要考慮競技體育發展的需要,也要考慮青少年個人及其家庭的追求,競技體育事業才能獲得持續發展。在當前形勢下,要走“體、教結合”的道路,取消辦學效益較差的縣級業余體校或將其與普通中學合并,把業余訓練辦到有條件的中學(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體育后備人才試點校等),體校教練員進入到相應的中學從事課余訓練。在中、小學推行俱樂部制,挖掘苗子進行培養。完善對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的管理,加大資金投入的力度,調動傳統項目學校辦課余訓練的積極性。形成全國范圍的,以小學、中學、大學(包括體育專業院校)為主渠道的培養體制。立足于培養優秀競技體育人才的同時,又兼顧面向社會培養就業前景好、具備體育職業技能的人才。與具備教師培養資格的教育機構合作,把體校的訓練與培養中小學體育教師結合起來;與體育職業鑒定機構合作,把體校的訓練與培養具有職業資格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銜接起來,使體校畢業生同時具備體育行業特種工種的職業資格等。
5.3 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國家從政策上保證培養單位的收益
當前社會力量從事后備人才培養雖已起步,且目前規模逐漸壯大,但存在運作不規范、質量難以保證的問題。主要原因在于國家相關法規的不完善以及市場經濟發展還不成熟。資本具有趨利避害的特性,如果投資得不到回報,就會轉向其它領域。
社會參與可以在體育系統外形成另一條后備人才的生產線,增加后備人才總儲量,而且,對體校辦學形成競爭,促進兩種機制不斷發展。國家應更加完善相關法規和制度,對社會辦學進行規范管理,使各培養主體在公平的條件下進行良性競爭,保證培養單位合法的利益得到回報。在遵循“誰投資、誰收益”的原則下,形成有償培養、有償輸送的制度。
5.4 完善體育人才轉會市場,逐步實行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市場交流制度
政府部門應制定與完善各種法規,保障體育人才選拔制度的公平、公正、公開,無論是國有的體校,還是非國有的社會組織都應面對規范的市場競爭;建立體育后備人才交流市場,拆除人才交流的壁壘,政府加強宏觀調控,防止市場失控、價格嚴重脫離價值的現象。規范省級后備人才交流市場,提高區域性人才配置效率,逐步建立起全國統一的體育后備人才市場。
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指出:“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不但關系到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更關系到運動員的切身、長遠利益,是關系到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大問題。”因此,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要兼顧國家、培養機構、參訓運動員等三個主體的利益,我國競技體育才能保持長盛不衰。
[1]楊再淮,俞繼英.論競技體育后備人才資源與可持續發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1).
[2]劉慶山,周洪珍,等.廣東省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10).
[3]李圣旺,王建國.廣東省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現狀調查與發展對策[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3(3).
[4]江俊世,劉霞.試論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現狀與對策[J].山東體育科技,2003(3).
[5]潘迎旭,鐘秉樞,等.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可持續發展理論分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4).
[6]楊再淮,俞繼英,等.競技體育后備人才資本理論新探[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4).
[7]潘迎旭,等.社會轉型期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及可持續發展[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8]馬宣建.我國體教結合政策的形成與發展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