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強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體工部,浙江金華321007)
國內關于大學生鍛煉行為的很多研究[1-3]都報告了大學生鍛煉參與性和鍛煉時間的不足,從而影響了鍛煉效果的發揮。另外,近些年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也表明,當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不僅沒有呈上升趨勢,反而有些體質健康指標呈下降態勢[4-6]。究其原因,除了與健康的意識、健康的認知水平、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有關,還與積極參與科學的體育鍛煉行為高度相關。因此,及時、全面地掌握大學生群體鍛煉行為和鍛煉消費的新特征,科學地分析影響其鍛煉行為的因素,尤其深入分析大學生不良鍛煉行為成因,做到對癥下藥,加強引導并進行必要干預,從而促進大學生鍛煉的參與性和鍛煉堅持性,是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必須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依據體育學觀點,體育鍛煉重在參與,貴在堅持;體育鍛煉成在手段、難在負荷。換言之,科學的體育鍛煉主要是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展開。此外,在鍛煉心理學領域有研究表明:不論體育鍛煉多么有益身心健康,如果人們不長期堅持有規律的鍛煉,鍛煉的價值就很難體現[7,8]。并且,認為規律性地參加體育鍛煉是體現鍛煉能否達到預期價值與功效的重要中間變量[9-11]。有鑒于此,本研究以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為一級研究變量,引伸出每次鍛煉的持續時間,每周鍛煉頻度,參加一個或若干個鍛煉項目已堅持的時間,以及鍛煉參與方式,鍛煉項目選擇,鍛煉時間段選擇,鍛煉地點選擇,鍛煉消費水平和消費用途等指標為二級變量,通過調查取樣、數理統計、分析歸納,旨在為各級政府的教育、體育主管部門相關事件決策,同時為高校的體育管理部門指導大學生科學體育鍛煉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
選取了浙江省內12所普通高校(包括全國重點高校、一般高校、獨立學院和高職院校)的部分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選取調查學校時,考慮到盡量涵蓋各不同性質和不同區域的普通高校,從而使樣本在地域和學校性質上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200份,回收1185份(回收率為98.8%),其中有效問卷1171份(有效率為98.8%)。調查對象中男生589人(50.3%),女生582人(49.7%),平均年齡20.66歲(S D=1.901)。
1.2 調查工具
本研究的數據收集主要通過問卷調查獲得。根據本研究的構想,自編了《大學生鍛煉行為特征及鍛煉影響因素調查問卷》(以下簡稱〈問卷〉)。《問卷》對大學生鍛煉行為的調查從每周鍛煉頻度、每次鍛煉持續時間和已經堅持體育鍛煉的時間等3方面進行;對大學生鍛煉特征的調查從鍛煉參與方式、鍛煉項目選擇、鍛煉時間段選擇、鍛煉地點選擇等4個方面展開;對大學生鍛煉消費特征則從鍛煉消費水平和消費用途等2個方面展開。
其中,正式《問卷》共有13個題項,3個為個人信息題,另外為調查鍛煉現狀的題項3個;調查鍛煉特征的題項4個;調查鍛煉消費和消費用途的題項2個;調查鍛煉影響因素的題項1個。問卷重測信度為0.91。
1.3 數據統計方法
數據的統計分析采用了S P S S f o r W i n d o w s 17.0統計軟件,本研究主要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大學生鍛煉行為現狀、特征、鍛煉消費及不良鍛煉行為成因,通過卡方檢驗比較男女大學生在鍛煉特征、鍛煉消費和鍛煉影響因素方面的差異。
2.1 大學生體育鍛煉現狀
本研究對大學生鍛煉現狀的調查設計部分參照了體育人口(鍛煉堅持性)標準,分別從每周鍛煉次數、每次鍛煉的持續時間和已經堅持體育鍛煉的時間等三個方面開展調查。其中,在每周鍛煉次數的調查中發現:從總體上看,每周鍛煉在1~2次的人數最多;其次是偶爾參與鍛煉的;第三為每周參與鍛煉3~4次的人數。進一步采用卡方檢驗發現,X2=72.518,P<0.001,說明男女大學生在每周鍛煉次數上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男生顯著好于女生,見表1。

表1 大學生每周鍛煉次數調查結果)[人數(%)]
其次,對大學生每次鍛煉持續時間的調查發現:從總體上看,每次鍛煉時間在31~60m i n的人數最多;排第二是每次鍛煉時間在30m i n以內的人數;第三是鍛煉時間在61~90的人數;91m i n以上的人數最少。運用卡方檢驗,X2=200.713,P<0.001,說明男生在每次鍛煉持續時間的指標上非常顯著地好于女生,見表2。

表2 大學生每次鍛煉持續時間的調查結果[人數(%)]
最后,對大學生已經堅持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進行了調 查。結果發現:從總體上看,鍛煉時間在1個月以內的人數最多;其次為1~6個月的人數;第三為6個月-5年的人數;5年以上的人數最少。運用卡方檢驗,X 2=92.579, P<0.001,表明男女大學生在已堅持鍛煉時間指標上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男生明顯好于女生,見表3。

表3 大學生已經堅持參加鍛煉時間的調查結果[人數(%)]
參照體育人口(鍛煉堅持性)的相關標準,本研究重點考察了每周鍛煉次數在3次以上、每次鍛煉持續時間在30m i n以上、堅持鍛煉時間在6個月以上的人群。該人群從某種角度可以被認為基本能規律性地參與體育鍛煉,并形成了較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通過調查發現:所有被調查對象中有141人達到以上標準,占被調查總數的12.0%。其中,男生107人,占男生總人數的18.2%;女生34人,占女生總人數的5.8%。因此,男生中規律性參與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非常顯著地高于女生。
2.2 大學生體育鍛煉特征
本研究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特征的調查主要從鍛煉參與方式、鍛煉項目選擇、鍛煉時間選擇、鍛煉地點選擇、鍛煉花費及具體花費用途等方面進行。首先對大學生參與鍛煉方式的調查表明:大學生鍛煉方式以友伴鍛煉為最多;其次為單獨鍛煉方式;通過訓練隊、集體活動等其他方式參與鍛煉的人數較少。卡方檢驗發現,X2=15.209,P<0.05,表明男生通過友伴方式參與鍛煉的人數比例高于女生,而通過單獨方式進行鍛煉的女生人比例數則高于男生,見表4。

表4 大學生參與鍛煉的方式調查結果[人數(%)]
對大學生鍛煉項目選擇進行調查后發現:從總體上看,排第一的是跑步;排第二的是大球類;排第三的是小球類;排第四的是塑形健身類;選擇其他項目作為鍛煉的則較少。對于男生而言,選擇大球類作為鍛煉項目的人數最多,其次為跑步,排第三的是小球類,排第四的則是戶外拓展類;對于女生,排第一的則是跑步,排第二的是小球類,排第三的是塑形健身類,排第四的是大球類。因此,男女生在鍛煉項目選擇上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見表5及續表5。

表5 大學生鍛煉項目選擇的調查結果(可多選)[人數(%)]

續表5大學生鍛煉項目選擇的調查結果(可多選)[人數(%)]
在大學生鍛煉時間段選擇方面,從總體上看,選擇在下午課外鍛煉時間進行鍛煉的人數最多;選擇在白天不確定時間進行鍛煉的人數排第二;選擇在晚上時間進行鍛煉的人數排第三;選擇在早鍛煉時間進行鍛煉的人數則排第四,見表6。運用卡方檢驗,X2=88.665,P<0.001,說明男生選擇下午課外時間進行鍛煉的人數比例明顯高于女生,而女生選擇晚上鍛煉的人數比例則明顯多于男生。

表6 大學生選擇鍛煉時間段的調查結果[人數(%)]
在鍛煉地點選擇方面,總體上,選擇校內室外體育場進行鍛煉的人數最多;選擇在寢室內進行鍛煉的人數排第二;在校內室內體育場館進行鍛煉的人數排第三,見表7。運用卡方檢驗,X2=74.690,P<0.001,說明男生選擇校內室外體育場進行鍛煉的人數比例顯著高于女生;女生選擇寢室內進行鍛煉的人數比例顯著高于男生。

表7 大學生選擇鍛煉地點的調查結果[人數(%)]
對于大學生鍛煉花費,本研究調查發現:從總體上看,大部分人的年鍛煉花費在100元以內;排第二的是年鍛煉花費在101~300元的人數;年花費在301~500元的人數排第三,見表8。卡方檢驗發現,X2=40.170,P<0.001,說明女生年鍛煉花費在100元以內的人數比例明確高于男生,男生年花費在101~300元的人數比例則明顯高于女生,男女生在其他鍛煉花費水平上的比例差距甚微。

表8 大學生鍛煉花費數額的調查結果[人數(%)]
在大學生鍛煉花費具體用途方面,經過調查發現,從總體上看,在體育服裝、鞋上的花費排第一;在體育器械上的花費排第二;在戶外鍛煉方面的花費則排第三。并且男女生之間在花費用途方面高度一致,沒有什么差異,見表9。

表9 大學生鍛煉花費用途的調查結果(可多選)[人數(%)]

表10 大學生鍛煉影響因素的調查結果(可多選)[人數(%)]
2.3 大學生不良鍛煉行為成因的調查
何謂不良鍛煉行為,本研究主要參照體育人口和鍛煉堅持性的標準,認為每周鍛煉次數不足3次,每次鍛煉時間不足30m i n,已經堅持體育鍛煉的時間不足6個月,只要其中一個條件符合的,就認定為具有不良鍛煉行為。對于大學生不良鍛煉行為,本研究前后兩次進行了調查。首先,以問卷形式對影響大學生鍛煉參與的因素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總體來說,因素4(學業壓力大,沒有空閑時間)占13.6%,排在第一;因素7(鍛煉場所太擁護,不方便)占9.4%,排在第二;因素2(沒有喜歡的鍛煉項目)占9.4%,排在第三;因素12(想鍛煉,但不知道該怎樣鍛煉)占9.1%,排在第四;因素13(鍛煉太累,內容枯燥)占8.6%,排在第五;因素9(我的同學朋友基本都不鍛煉)占8.5%,排在第六;因素5(我喜歡上網,或玩網絡游戲,沒有多余時間)占8.0%,排在第七,并且男女生之間的差異不顯著。其他因素則相對選擇比例較低,都在7%以下(見表10及續表10)。

續表10 大學生鍛煉影響因素的調查結果[人數(%)]
此外,本研究還通過訪談和小型座談會的形式多次開展了大學生不良鍛煉行為成因的調查。綜合來看,幾個問題值得關注:第一,大部分被調查者都反映,由于應試教育的原因,中小學階段從學校到家長普遍重視文化課的學習,不太重視鍛煉習慣的培養,缺乏對鍛煉的正確認識,缺乏鍛煉技能,從而影響正確鍛煉態度、意識和情感等的形成。尤其,很多被訪者反映,自己在中學階段本來是比較愛好鍛煉的,但在家長和老師的勸說下不同程度的縮短了鍛煉時間,到了高中階段,為了高考,很多學校基本不上體育課,使原來就缺少鍛煉時間的學生更加雪上加霜;第二,到了大學階段,生活顯得很豐富,活動很多,自己的很多鍛煉欲望能夠得到釋放,但是很多學生還是不太愿意參與鍛煉,或者鍛煉時間嚴重不足,很多學生反映主要是沒有人督促,原本的鍛煉知識儲備太少,體育教師上完課后就見不到面,想請教鍛煉中碰到的問題不現實,事后往往又會忘記;第三,有些學生喜歡鍛煉的項目(比如籃球、網球等),往往場地擁擠,經常得不到足夠的鍛煉時間,幾次之后也就不想去鍛煉了;第四,沒有鍛煉的動力,鍛煉好像沒有什么效果,覺得還是上網,或者做其他實際的事情更有意義,這也是為數不少不良鍛煉行為學生的想法;第五,有些學生認為學校組織的很多體育競賽或者活動(如趣味運動會)流于形式,對大學生的鍛煉習慣培養沒有什么實質意義,比賽完了,鍛煉也就結束了;第六,有些學生周末或者平時晚上有空時想去鍛煉,但是校內部分場地(如部分高校內有健身房或者臺球房等)要收費,考慮到經濟原因也就此作罷;此外,部分高年級學生考慮就業或者考研等,放棄正常鍛煉的也不在少數。
3.1 結論
3.1.1 總體而言,當前大學生在鍛煉方面存在較多問題,集中體現在規律性參與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相當低(只占被調查人數的12.0%)。這與眾多的調查結果相一致。當然,這一結果也折射出在大學生的科學健身方面尚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同時也有很長的距離要走,需要我們開展扎實的相關工作。
3.1.2 大學生最喜歡友伴式的鍛煉參與方式(占總人數的一半以上),單獨參與的人數也占到四分之一;男生最喜歡將大球類作為鍛煉項目,女生則更喜歡跑步及小球類健身項目;男生偏向于下午課外時間進行鍛煉,女生則偏向于晚上時間進行鍛煉;總體而言,大學生的鍛煉消費水平較低,消費用途比較單一,主要花費在體育服裝和鞋方面。
3.1.3 從主觀總體而言,學業壓力大空閑時間少、沒有喜歡的鍛煉項目、鍛煉場所擁擠不方便、鍛煉相關知識掌握少、怕累、從眾心理及應試教育的現實等是大學生不良鍛煉行為的主要主觀成因。
3.2 建議
3.2.1 綜合改革現有的高考制度,提升體育在整個學校教育中應有的重要地位。國家雖然提出了素質教育的口號,但是不可否認,現行的高考制度還是過分注重文化課的分數,從而導致體育等“副課”在實際的中小學教育體系中的從屬地位,侵占體育課的行為也就不足為怪了。因此,必須逐步改革現行高考制度,將體育提升到與文化課等同的高度,這是基礎性的工作,否則德、智、體全面發展只能是一句空話。
3.2.2 在中小學階段應該嚴格執行國家體育課程制度和標準,努力從學校、教師及父母等方面入手,不斷提高三者的思想認識,扎實做好體育相關工作。只有中小學養成良好體育鍛煉習慣,或者至少對體育有興趣,才能在大學階段更好和有針對性地培養終身體育鍛煉意識和習慣。
3.2.3 根據大學生鍛煉的特點,可以考慮在宿舍樓周邊空地布置安裝適合的體育設施,如健身路徑,小型健身場地,以方便學生體育鍛煉;另外,擴大體育場地,尤其一些熱門場地的開放時間。
3.2.4 進行體育教學改革,重點加強學生體育鍛煉理論知識、鍛煉處方設計、鍛煉價值、鍛煉恢復、終身體育思想等內容的學習掌握。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專門利用一學期或一學年開設相關理論課程,解決思想認識問題,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理論指導實際。
3.2.5 鼓勵學生進行合理的體育消費,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體育消費觀。一方面,將校內場地盡量向學生免費開放;另一方面,通過相關內容學習和擴大宣傳,使學生逐步樹立“花錢買健康”、“請我吃飯不如請我鍛煉”等新型體育消費觀。
4.1 大學生新生農村生源總體的身體素質明顯高于城鎮生源的大學生新生是我們前幾年社會呼吁的結果。但是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隨著在校時間的延長,農村生源學生的身體素質在下降[5]。為了防止體質的下降建議在大學里應該多關注農村學生的身體鍛煉。
4.2 農村生源新生的心血管系統好于城鎮生源的心血管系統,特別是女性的差異性更大。這是由于農村學生從小開始就幫助父母做家務和在田里干農活,長期養成了勞動的好習慣,而城鎮學生很少幫助父母干家務,除了在學校上課、放學回家做作業外,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上網上,因此總體上農村學生的心血管系統比城鎮學生高。但是農村生源的大學新生開始大學生活后會遠離以前生活的環境,慢慢地會失去原來養成經常參加體力活動的好習慣。
4.3 在大學生中,對生源的不同開展不同的運動項目以期保持和提高身體素質。據統計城鎮生源的學生選擇的運動項目集中在娛樂性和對抗性的項目上;而農村生源的學生多選擇集體項目,講究配合,鍛煉實用性高的項目[6]。只要身體運動起來,每天鍛煉一小時,身體素質就會提高,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愿望一定能夠實現。
[1]國家體育局群體司.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G].2011-09-02.
[2]陳文蕾,詹聰聰.特別關注農村孩子大學路[N].錢江晚報,2011-08-27(12).
[3]周君來,王曉娟,李愛春.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學生體質狀況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9,31(1):97-101.
[4]韓偉.陜西高校城鄉大學生體質狀況的調查分析[J].山東體育科技,2006,28(1):57-60.
[5]周建偉.寧波市大、中學生體質監測及參加體育活動狀況分析[J].體育科學,2002,24(10):56-59.
[6]吳隆媛,丁藝.城鄉大學生個性心理特征與體育興趣的調查分析[J].體育與科學,1997,18(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