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明
(臺州學院體育科學學院,浙江臨海317000)
21世紀,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與消費能力大幅度的提高,人們不再滿足于吃飽穿暖的基本生活,各種健身、娛樂、新奇、刺激等休閑體育不斷融入人們的生活,人們開始重新審視生活,講究生活質量,品味生活文化,一種嶄新的享受生活觀正在蔓延,擁有充足休閑時間和高質量休閑體育生活已成為人們的追求,為了滿足人們參與休閑活動的需求,許多戶外體育運動俱樂部、健身俱樂部、各運動項目協會、體育企業、體育中介公司等如雨后春筍般地相繼成立。可令人遺憾的是,從事休閑體育專業的人才十分緊缺,尤其是懂經營、懂管理、懂法律、懂體育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人才,急需加速與之相適的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高校如何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休閑體育人才,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從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等方面對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問題進行思考,構建 “寬專業、厚基礎、善學習、強能力、愛創新”的“復合型、應用型”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高校培養休閑體育人才提供一些參考。
1.1 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現狀
2006年12月,經教育部批準,武漢體育學院、廣州體育學院兩所高校作為全國首批開設休閑體育專業,并獲得了休閑體育本科專業招生權。其后沈陽體育學院、首都體育學院、上海體育學院、西安體育學院、杭州師范大學等高校開設了休閑體育專業。休閑體育專業作為一個新興學科在我國高等院校開始興起,各體育院校對人才培養目標、規格正處在探索之中,尚缺少統一的認證標準,從各院校調查情況看,他們不盡相同,各具特色,如:廣州體育學院休閑體育(高爾夫運動和康樂體育)專業培養目標:具備高爾夫運動和康樂體育發展所需之技術指導以及組織管理與策劃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能夠勝任在高爾夫產業和體育娛樂業中從事教育、組織,并指導人們進行體育娛樂休閑的應用型人才;武漢體育學院休閑體育專業培養目標:既懂休閑體育技術,又懂休閑體育策劃、開發、營銷等技能的多方面人才。首都體育學院休閑體育專業培養目標:具有扎實的休閑體育基本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能,能從事休閑體育服務業、休閑健身指導等方面工作,能從事休閑體育科學研究、懂得休閑體育旅游的經營與開發,休閑體育產品策劃與設計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事實上,這些院校的培養目標與學生就業存在矛盾,主要體現在學生畢業后從事與休閑相關職業的卻不盡人意,僅有50%左右。而國外一些國家,如: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綜合性大學休閑體育專業培養目標有一個共同的趨向,都是為了適應本國休閑體育文化和休閑產業發展,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不同體育人才的需求[1],學生畢業后基本上從事休閑行業工作。為此,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應借鑒發達國家人才培養的經驗,培養富有中國特色促進休閑文化與產業發展并滿足自身發展需要的休閑體育人才。
1.2 培養途徑現狀
目前,我國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養基本上采用四種途徑:一是實施兩段式教育,即大一、二為基礎教育,大三、四為專業教育;二是實施學分制教育,四年修讀并完成規定的學分;三是實施專業選修課教育;四是實踐,通過10周集中性專業實踐完成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8周的社會調查完成畢業論文。這種培養途徑是沿用體教專業和社體專業的培養模式來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緊密,限制了學生個性和主觀能動性,不利于“應用型、復合型”體育專門人才的培養。從國外高校情況看,如:美國、英國、日本等各綜合大學在人才培養途徑上多與其它專業橫向合作,共同開設課程,重視教學資源的共享。在課程設置上高度重視公共基礎課程約占25%左右,學科課程約占60%左右,運動技術課程僅占15%左右,選修課程占總課時50%以上,體現多而全等特點[2]。在實踐能力培養上注重與社會休閑機構建立合作互利關系,為學生提供了有利實習場所和廣闊的就業領域,同時,也使體育學科向著更深、更寬的方向發展。因此,我們要建立適合我國實際的人才培養途徑。
1.3 課程體系和結構現狀
課程體系和結構是否合理對培養目標與人才的整體素質有直接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很多高校由于教育資源有限,課程設置為選修課所占比例約為25%,必修課所占比例約為75%。另外有重課內輕課外現象,課內時數過高(一般要修讀160學分,總學時數約在2600~2800之間),削弱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從分析國外大學休閑體育專業課程設置來看,主要呈現四個特點:一是課程設置具有科學性。在課程規劃過程中,不僅重視基礎知識與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而且將休閑專業人員必備的各種能力提供給學生,并要求學生將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知識、能力、實際經驗作為進入工作崗位的必要經歷,同時課程設置與休閑專業人員從業的證照考試相輔相成,利于學生畢業后能順利地就業[3]。二是培養目標具有多向性。各高校根據社會的發展需求和本國本地的實際情況開設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運動項目課程,培養的人才除了能勝任休閑體育指導、休閑項目策劃等工作之外,還應具備從事休閑組織管理、休閑領導等其他休閑工作的能力。三是基礎課程具有廣博性。在課程設置上不僅僅局限于體育學而是涉及不同層次的不同學科,尤其強調文、理滲透,在內容上涵蓋了人文、自然、社會等科學知識領域的優化組合,以求使學生形成合理的、廣博的知識結構,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奠定基礎。四是專業課程設置具有針對性。各高校十分重視所學課程的實用性,注重與各地區的休閑運動管理、戶外休閑、自然資源管理機構等部門建立合作關系,最大限度地縮短理論與實踐的距離,提高人力資源的利用率,聯合培養休閑體育人才。在我國休閑體育作為一個新興的學科正處于起步階段,各院校對休閑體育專業課程設置都處在探索之中,對照國外情況卻存在一些問題:問題一,課程設置有明顯的依附性。大多是在原來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基礎上添添刪刪,健身與技能指導課程偏重,必修課、選修課的門類偏少,專業特色課程缺乏,市場需要且實用課程不夠,專業課程方向不夠明確,不利于學生將來在就業上有明確的定位。問題二,課程結構欠合理,隨意性較強。由于教學資源有限,大多數教師是從體教專業和社體專業中轉型過來,知識結構無法滿足休閑體育專業的教育要求,導致課程設置專業性強、靈活性差,內容上存在重復現象,缺少學科與課程之間的橫向聯系,學生難以從不同學科、不同的課程出發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問題三,課程內容的滯后性,不適合時代發展的要求。按照目前高校所設置的課程,無論是知識結構還是技能結構遠遠達不到社會對人才需求規格,需要進一步的優化。綜上所述,合理設置我國休閑體育專業的課程體系已迫在眉捷。
根據我國高校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培養經驗,從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等方面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寬專業、厚基礎、善學習、強能力、愛創新”的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休閑體育指導服務與經營管理能力的 “應用型、復合型”人才,促進我國休閑體育發展,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2.1 明確休閑體育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
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模式的主體,是制訂教學大綱的前提條件,是整個課程設置的基準點,它決定了人才培養的質量,是人才培養規格服務于社會的體現[4]。因此,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要綜合考慮三方面因素:社會發展需要、學生個體發展需要、學術自身發展需要。同時要結合未來社會休閑體育發展的三大趨勢:一是參加戶外休閑體育活動的人群將逐漸增多;二是休閑娛樂將成為人們追求身體與心理健康的主要手段;三是老年化社會休閑治療與康復需求將不斷擴大,休閑服務將呈個性化的服務趨勢。根據休閑人才培養的三方面因素和未來休閑三大發展趨勢,休閑體育專業培養目標應確立為具有一技之長并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具有愛崗敬業、團結協作、吃苦耐勞、遵紀守法品德素質;扎實的休閑基礎理論知識,較強休閑體育運動技能;具有休閑娛樂與旅游服務指導、休閑治療與康復能力;具有休閑體育組織經營與管理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專業人才。
2.2 構建“平臺+模塊+實踐”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模式中各門學科所處的地位和開設順序的總稱。培養目標的實現和培養模式的實施,歸根到底要依賴于合理、完善的課程體系[4]。所以,構建“平臺+模塊+實踐”的課程體系是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休閑體育人才的關鍵,具體見表1。課程設置要順應休閑體育的發展,要有彈性與適應性。平臺教育課程,知識覆蓋面要寬,強調基礎課程的廣博性;文化素質課,由于體育專業學生自身文化底蘊相對薄弱,突出人文素質教育,通過學習讓學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和自然科學素養以及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修養,實現全面發展、具有一技之長的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要注重文、理、工科課程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有針對性與實用性,通過學習讓學生形成合理的、廣博的知識結構,并能將所學的知識在今后的工作中融會貫通與靈活運用。模塊選修課,突出專業方向,體現專業特色,休閑體育專業特色即面向未來,引領發展,服務社會,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休閑體育專門人才[5];實踐課教學內容的遞進性,實踐教學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最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因此,實踐教學要貫穿到課程教學始終,“平臺+模塊”課程相關理論知識要在遞進式的教學實踐、社會實踐與職業實習中得到落實,以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與就業競爭力。

表1 休閑體育課程設置
2.3 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實踐基地建設
實踐教學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最重要環節,目前高等院校傳統實踐環節一般都安排在第七學期畢業前的集中或分散實習,時間為2~3個月。這種單一的實習形式很難彌補學生在實習中認識到自身知識的不足,也很難將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內化”為做人和做事的基本素質,為了將學生培養成具備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判斷力、豐富的想象能力和勇敢的創新精神,改變傳統一次性實踐教學環節,構建“全程遞進式實踐教學模式”。“全程遞進式實踐教學模式”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階段性教學環節,而是一個系統的、全方位的培養過程。它是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將實踐內容貫竄到每個學期中,在不同的學期,側重安排不同的實踐教學內容,從而形成從“課內到課外”,從“校內到校外”,從“課程單項實踐——專題講座——外出綜合社會實踐——職業實訓——職業考證——就業指導——就業競崗等過程[4]。它是以系統論思想為指導,以學生知識能力水平為依據,以學校對人才培養規格、質量為核心而構建的 “全程遞進式實踐教學培養模式”。此模式可以及早地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具有感性的認識,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在實習中認識到自身知識的不足,及早地讓學生在實習中確定自己的興趣,使其在選擇選修課程與專業方向時有針對性,避免盲目性。另外,根據休閑體育專業實踐性較強的特點,加強實踐基地建設,拓展實踐活動環境,與一些休閑健身中心、戶外俱樂部、社區、企事業行政單位、自然資源管理部門等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充分利用校外各種有利實習基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了解社會需求,鞏固專業思想,強化休閑體育專業學生技能對口訓練、職業培訓、職業考證等實踐能力,體現合作辦校,聯合培養休閑人才,提高學校社會知名度及專業水平。
21世紀,休閑體育作為一個新興學科,在我國發展前景極具廣闊,需要培養大批懂得體育健身、休閑娛樂服務指導、休閑治療與康復、休閑組織經營與管理等方面人才。依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構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寬專業、厚基礎、善學習、強能力、愛創新”的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平臺+模塊+實踐”的課程體系。通過高質量、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促進我國休閑體育文化和休閑產業發展。
[1]李因霞.體育休閑娛樂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
[2]曹士云.中外高校休閑體育專業現狀與特點的比較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1):62-63.
[3]曹平,譚希穎,王桂紅.美國休閑課程認證標準對我國休閑體育專業課程建設的啟示[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1,30(2).
[4]蔡金明.以就業為導向的地方本科院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臺州學院學報,2009(6):89-94
[5]陳琦,倪依克.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體育學刊,2008,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