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巖,高發輝,高小鵬,任少敏
(吉林大學畜牧獸醫學院、視頻獸醫網,吉林長春 130062)
隨著養雞業的發展,大規模養雞場,設置了專職獸醫服務,但大量的中、小規模養雞場,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設置專職獸醫。雖然各處都建立了獸藥經營點和獸醫門診部,但并不能真正地發揮獸醫工作基本職能,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疫病防控,不能及時掌握雞病的發病規律、診斷方法和合理選擇用藥。因此,有人認為“養雞容易,治病難”,實際上,養、防、治是一個整體,三者是密切聯系的。獸醫技術工作結合養雞者積累的豐富飼養管理經驗,充分開展好、發揮好獸醫工作的作用,才會使養雞業健康發展,經濟效益大大提高。本人結合多年來臨床獸醫工作實踐,談談對雞場獸醫工作的認識。
1.負責雞群體健康的評估、雞場的計劃免疫、疾病預防、疾病診治和合理用藥。
2.協助雞場建立良好生物安全和飼養規范,監督指導雞場的日常飼養衛生管理。
3.認真做好獸醫每日工作記錄,監督檢查飼養日志,階段性禽病疫情宣傳和普及。
4.及時向有關部門匯報異常情況,通報疫情。
5.督促質檢部門完成疫病和藥殘檢測樣品的采集及其它與獸醫專業有關的工作。
6.嚴格審批各種報表。
7.嚴肅認真地監督雞場人員,產品或物品進出以及廢棄物出場的消毒。
(一)缺乏市場分析,養雞場區域性和階段性規劃不實 養殖戶在養雞前缺乏詳細的市場調查和科學規劃,盲目飼養,養雞業零散、規模和結構不一,飼養管理水平和防疫技術弱,防疫水平參差不齊,區域性養殖結構和觀念不一致。大多數畜牧養殖小區重于建設疏于統一管理和統一規范,導致疾病防控難度增大,生產性能普遍較低,畜牧養殖小區建設的初衷很好,但往往建設好之后其發展就事與愿違。
(二)疾病防控條件薄弱,診治水平較低,科學養殖觀念淡薄
缺失系統性畜牧獸醫技術的理論培訓,即使雞場的人員接受了技術培訓也僅僅局限場長或技術員,而90%的前沿飼養人員缺乏必要的基礎訓練,往往是出了問題找獸醫,而不是將獸醫的常規工作落實到實際養殖生產的整個過程。
多數養殖場(戶)或基層獸醫工作者在飼養管理、疾病診斷與防控、品種選育、飼料配制、疫苗和獸藥應用等方面缺乏先進的技術和高水平的技能或基本常識。對不斷發生的新病缺乏創新性診斷與防控措施,從而導致這類疫病的蔓延和流行。
(三)養殖結構面廣、點散,獸醫工作落實不到位
養雞場(戶)或防控人員的觀念落后,缺乏基本技術和技能,對區域性流行病認識不足,防控創新能力弱,缺乏“檢疫-捕殺-生物安全”的科學路線,自然形成了某些疫病的新疫源地,造成了難以根除的痼疾。
很多養雞場(戶)或養殖小區缺乏獸醫工作的具體指導,對疫病傳染的三大環節認識空白,沒有建立嚴格的消毒隔離等防疫制度,缺乏必要的消毒設施,再加上養殖環境的不良,人畜的無序流動,養殖場或養殖戶各掃門前雪,引進畜禽雖然注意消毒隔離,而往外輸出時不顧及群體的狀態和場外的生物安全,無一進行消毒處理的行為,未實施檢疫消毒流動的畜禽和蛋產品致使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而引起疫病的發生和傳播,這一點是一些常發疫病滋孽的根本原因。
(四)種雞選育、疫病凈化觀念或防控意識等工作滯后
一些種雞場在注重高產性能選育的同時,忽略了抗病性能的培育和篩選,使雞的抗病性能呈下降趨勢.另外,一些經種蛋傳播的疾病,如雞白痢、雞支原體病、雞腺病毒感染、網狀內皮組織增殖病,低致病性禽流感等在很多養殖場(戶)均有發生,這與種雞場凈化不力,非SPF胚疫苗和粗制卵黃抗體的應用也有很大關系,比如雞痘疫苗接種之后而誘發腫瘤性疾病的現象屢見不鮮。
(五)飼養環境缺失生物安全導致臟、亂、差
很多中小雞場建設初期就違背生物安全措施的基本要求。養殖環境差、生物安全差、飼養管理能力差飼料品質不理想、疫苗質量差、防疫思想差等等。
飼養環境包括衛生隔離條件、場區環境控制水平、舍內環境控制水平、養殖密度、糞便污水處理情況等方面。在養殖環境落后的雞場,即使選用最優良的品種,最全價的飼料,最合理的防疫措施等,也無法達到雞只應有的生產水平,反而為疾病的頻發創造了條件。
(六)飼養管理水平低 雞場的直接飼養管理人員90%未進行過專業養殖培訓,飼養管理水平低下不僅直接影響雞群生產性能的發揮,而且也影響雞群日常福利的調控和抵抗應激能力和抗病力,75%的雞場疏于精細化管理或管理水平低下導致了疫病的不斷發生。
1.雞群免疫不確切。免疫時機和免疫程序不合理、疫苗質量差、疫苗選擇不當、應激反應強等原因引起免疫失敗,致使傳染性疾病的頻繁發生。
2.選擇和使用藥物不合理。獸藥產品質量不穩定、復方制劑的主要成分不確定等增加了臨床獸醫處置難度和養殖場(戶)亂投藥。90%的制藥公司的70%產品的用法用量的指導方式不科學,藥量投用模糊不清,如每100克拌料N公斤或兌水N公斤,缺乏針對性的用量標準,濫用抗生素、藥物使用不對癥、給藥方法不恰當、不注意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等原因,最后致使疾病得不到及時控制,人為造成耐藥菌群的形成,終極肉食品藥物蓄積殘留,最終影響人類的身體健康,同時還不斷引發一些藥物中毒性疾病。
3.飼料問題較突出。很多飼料場(戶)在生產過程中,由于認識短淺、過分講成本、技術水平不高等原因,出現了飼料營養含量不平衡、飼料營養濃度低、營養物質消化利用率不高等問題,不僅造成了雞群生產性能差、蛋重低、生產成本的浪費,而且也影響了雞只對疾病的抵抗力,引發各種營養代謝病、各種營養缺乏癥和傳染病等的不斷流行。尤其霉變飼料的使用和劣質脂肪油導致雞群的生產性能下降,甚至引起群體疾病的發生,增加了養殖成本,經濟效益降低。
4.雞群應激反應嚴重。有些養雞場(戶)在養雞生產中,由于管理不當(如換氣不良、缺水、免疫接種、光照不合理等)、環境改變(如高溫、噪音、氣候突變)等各種因素,導致嚴重的應激反應,使之抵抗力差,影響了雞只正常代謝和免疫應答,缺乏動物福利的認識,從而也易引起各種疾病的流行。
5.實驗室診斷和疫病監測缺乏。目前90%以上的中小規模養雞場和100%養雞戶的疾病實驗室檢測趨于空白,甚至于某些區域當地的獸醫工作職能部門的實驗室設備也束之高閣,無一發揮應有的作用,業內沒有一個獸醫工作部門具有疫病監測資質或行之常態疫病監測,獸醫工作單位即使具備了檢測手段也是有名無實。因此,缺乏必要的實驗室診斷條件和技術水平,不能及時準確進行血清學和病原學診斷,導致檢測和臨床診斷結果失誤或延誤最佳診療時間,造成防控措施不當或錯失防控最佳時機,增加了疾病發生和發展的機會。
1.疾病種類繁多復雜,傳染病危害嚴重。
新城疫、禽霍亂、雞白痢等老病常年不斷發生和流行,低致病性禽流感、雞傳貧、減蛋綜合征等新病又不斷出現。雞白痢過去認為只發生于雛雞,現在中雞也感染甚至于產蛋雞也時有發生;大腸桿菌病現在還出現了腦型、腫頭型、眼型等新類型;過去禽流感呈現急性發作,目前多是呈現隱性潛伏。多原因的混合感染增多,尤其因為飼養管理水平低下,一些非傳染性疾病因素的發生如應激因素往往引起誘發或繼發傳染病的蔓延。集約化養雞的特點決定了禽病發生的復雜性,往往呈現多發性、并發性感染,很少單獨發病。如壞死性腸炎,梭狀芽孢桿菌感染常與球蟲病有關;大腸桿菌所致的腸道感染與病毒(如輪狀病毒、冠狀病毒)有關;支氣管炎病毒或喉氣管炎病毒、支原體混合感染,引起呼吸道??;法氏囊病毒與雞新城疫病毒混合感染;禽流感經常與大腸桿菌、新城疫等并發或相繼感染。混合感染后會產生混合的臨床癥狀,這些癥狀會隨各種病原體之間的比例改變而改變,而很少產生典型的臨床癥狀,給這些疾病的診斷、治療或根除造成了困難。
隨著從國內外頻繁地引進雞的新品種,新的雞病也隨之帶了進來;同時隨著養雞場年限的增長,某些“畜牧小區缺乏實質性的管”,疫病的種類也不斷增多。如近幾年來相繼出現的雞禽流感(其中最危險的血清型有H5、H7型和H9型)、傳染性法氏囊病、雞產蛋下降綜合征,以腎和腺胃病變為主的雞傳染性支氣管炎、雞病毒性關節炎、雞傳染性貧血、禽腦脊髓炎等。
2.疾病非典型化發展迅速。某些疫病在流行特點、臨床表現和病理變化方面出現了新的變化,發生了新特點:如以前呈現高發病率、高死亡率、典型臨床癥狀發生的雞新城疫,現在逐漸被非典型性新城疫所代替,表現為發病率不高、臨床癥狀不明顯,病理剖解變化不典型,死亡率低,尤其低致病性禽流感的參與更為復雜,這給本病的診斷、防疫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又如雞白痢已由雛雞逐漸發展到成年雞慢性經過,可造成產蛋率下降。獸醫實踐中常常發現不少疾病不像教科書中所描述的典型癥狀和病理變化,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現——即非典型化或溫和化。如禽流感、雞新城疫、雞白痢、傳染性法氏囊病、大腸桿菌病等都出現非典型病例,而且流行非常廣泛,發病率也較高,給診治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
3.混合感染危害加劇。臨診中常有混合感染病例。病毒性混合感染,如禽流感與新城疫和/或大腸桿菌病、雞法氏囊病與新城疫、新城疫與傳支、寄生蟲病與大腸桿菌病或壞死性腸炎等;病毒性與細菌性混合感染,如低致病性禽流感與大腸桿菌、新城疫與大腸桿菌、與沙門氏菌等;細菌性混合感染,如雞大腸桿菌病與沙門氏桿菌病等。
4.機會性病原變為非機會性病原頻繁發生。主要病毒性疾病得到基本控制下,細菌性疾病越來越嚴重。如大腸桿菌病、雞白痢沙門氏菌病、雞慢性呼吸道病、雞傳染性鼻炎等。據初步統計,雞細菌性疾病大約占30%~40%,且在不斷上升。特別是大腸桿菌病由于污染嚴重,血清型多,易變異,傳播媒介和傳播途徑多,表現的類型多,已成了當今養雞業很棘手的病。由于某些雞場藥物品種少,長時間使用單一抗生素,致使抗藥菌株不斷出現,治療效果普遍較差,給集約化雞場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眾所周知,大腸桿菌屬機會性致病菌,當機體抵抗力下降,致病菌大量繁殖時,才使動物發病,而現在發現它也是一種原發性致病菌,它不僅通過消化道而且由于雞場衛生環境差導致空氣病原微生物污染程度高,多數通過呼吸道感染。機會性病原引起的疫病增多(如雞葡萄球菌病、綠膿桿菌病、肉雞矮小綜合征等),這些疾病以前人們不曾重視,但由于集約化雞場飼養密度大,禽舍潮濕,通風不良等因素,引起疾病的暴發,特別是在一些環境衛生條件差、防疫水平低等生物安全措施薄弱的雞場易發生。
5.飼養管理水平對疾病影響突出。飼養管理水平的高低對疾病的發生有著重要的影響:雞場的飼養管理程序的改變、飼料營養成分不全會造成營養物質缺乏癥,如維生素、微量元素缺乏癥;長期投用抗生素或藥物使用不當導致動物消化道菌群失衡影響飼料營養的利用率以及產生抗藥性或中毒,如磺胺類、痢菌凈中毒;飼料加工、管理不當也可引起中毒;環境條件如溫度、濕度、光照等管理程序改變所致應急性疾病的發生,甚至誘發相關疾病。
6.營養代謝和中毒性疾病引起關注。營養代謝和中毒性疾病種類繁多、發病機理復雜,具有發病慢(一般要經過幾周、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發病率高(往往呈現出地方性流行)、病程長等特點且多伴有酸中毒和神經癥狀、體溫偏低,病雞多有生長發育受阻、營養狀況不良、消化機能紊亂和生產性能降低等各種各樣的表現,沒有傳染性,比如飼料的營養不均衡、某些藥業公司或放雛公司以雞病早期預防為噱頭的用藥程序累計添加導致藥物慢性中毒。該類疾病早期診斷困難,一旦發生往往造成重大損失。一般情況下以下因素會導致營養代謝病的發生:日糧中營養物質不全、不足或比例不當;患了慢性胃腸道疾病(尤其腺胃炎)、肝病等造成消化不良;特定時期的營養需要量增加(如在應激、發熱、疫苗注射時對維生素的需要量增加);飼料中抗營養物質的作用(如豆科植物里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可導致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利用機能障礙等);污染因素(如工業三廢中的劣質脂肪油、農藥化肥、霉菌毒素等);長時間、大劑量的應用磺胺類及抗生素,造成腸胃微生物區系的紊亂而影響消化吸收等。
(一)實驗室工作規程
1.建立雞病診斷的實驗室,應設置清潔區、半污染區和污染區。
2.在實驗室內不得進食,飲水和其他與實驗無關的活動。
3.在實驗過程中,要嚴格按有關操作程序操作,降低剪除和氣溶膠的產生。用移液器吸取液體,嚴禁口吸。
4.實驗室工作人員必須是經受過專業培訓技術人員。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必須遵守實驗室的所有制度、規定和操作規程。
5.所有培養物、廢棄物在運出實驗室前必須進行消毒處理。
6.應設相對獨立的業務接待室和制樣室,專門負責外來病例、樣品的登記、處理、保存與管理等。對于傳染病和可疑傳染病,并按規定逐級報告給有關部門。
(二)實驗室必備設備 獸醫臨床診斷檢測涉及多學科的一項綜合性工作。根據不同檢測目的,需要進行細菌學、病毒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等多方面的檢測工作。包括病理學檢測室、血清學檢測室、病原學檢測室和分子生物學檢測室。病原學實驗室還可分為細菌學檢測室、病毒學檢測室、寄生蟲學檢測室等。
1.病理學檢測室。應配備的主要儀器設備有石蠟切片機、冷凍切片機、磨刀機、顯微鏡等。
2.血清學檢測室。應配備的主要儀器設備有酶標儀、酸度計、臺式高速冷凍離心機、培養箱、微量振蕩器、旋渦混合器等。
3.病原學檢測室。應配備的主要儀器設備有恒溫培養箱、二氧化碳培養箱、普通生物顯微鏡、倒置顯微鏡、超凈工作臺、酸度計、離心機、旋渦混合器、超聲裂解儀、高壓滅菌鍋等。有條件的可配備生物安全柜。
4.分子生物學檢測室。應配備的主要儀器設備有PCR擴增儀、電泳儀、離心機,紫外投射儀、照相設備。
(三)血清學檢查
1.血清學檢測。通常是指在體外進行的抗原抗體反應,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抗原可與相應的抗體特異性結合的特性,利用已知的抗原來檢查血清中是否含有相應的抗體,或者利用已知的抗體來捕捉相應抗原的血清學方法。
2.血清學檢測的意義關鍵在正確的選擇檢測方法、檢測試劑并且結合臨床診斷進行綜合分析。目前,國內外應用比較成功的檢測試劑大多是針對病原的抗體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也就是說并沒有非常成功的針對病原進行檢測的檢測試劑,因此檢測試劑的應用結果需要進行綜合性的分析,不能靠單純的陰陽性來簡單地判定結果,而是要提供盡可能詳細的背景資料,比如雞群健康狀況、免疫程序、檢測樣本雞的日齡,同時請專業人員或實驗人員綜合地分析后,對檢測結果給出一個評價性的報告。
3.血清學檢測的意義。一是用于雞群的免疫評估,監測疫苗接種方案的效果:應用血清學檢測方法來評估雞群免疫后的抗體水平,從而判定選用的疫苗是否質量可靠、免疫方式是否確鑿有效、免疫程序是否合理。二是用于疾病診斷:將血清學檢測方法用于疾病的診斷,通過進行血清學檢測,并將檢測結果與免疫、發病和用藥情況進行比較得出結論。
4.血清學檢測注意事項。
(1)首先要明確檢測的目的。應根據雞群體內的整體免疫方案、疾病流行情況等有針對性地選擇檢測項目。
(2)采集血清樣品后應及時送檢,并要注意保持樣品的新鮮并進行低溫冷凍保存。
(3)采集的血清樣品要具有代表性,應該隨機均勻采集,樣品份數要有一定的數量,采集樣品與雞群總量的比例大小將不能如實的反映群體狀況。對于大型雞場應按不少于1%的比例抽取血清樣品,每個雞場不少于10份,每個樣品采血量1.5 ml。
(4)免疫效果檢測時,應于免疫前、免疫后20天采血清同時送檢,才能檢測免疫后抗體升高多少,準確判斷本次的免疫是否成功有效。
(四)微生物學檢查
獸醫微生物學主要包括各類微生物的形態與結構、、生物學特性、致病和免疫診斷和防治措施等內容。
各種常見的致病菌及支原體、衣原體、真菌;病毒的形態、結構及其基本性狀。內容包括各種細菌的分離培養、細菌培養性狀觀察、細菌抹片的制備與保存、細菌制片染色、顯微鏡油鏡的使用與保護、細菌基本形態觀察、細菌特殊構造觀察、細菌生化試驗、細菌藥敏試驗、真菌的培養及形態觀察、病毒性病料的采集與保存、病毒性病料的處理、病毒的分離培養、病毒的免疫學測定等。
(五)寄生蟲檢查 寄生蟲檢查包括體外寄生蟲或腸道寄生蟲和血液寄生蟲(雞住白細胞原蟲病)檢查
1.腸道寄生蟲即糞便寄生蟲檢查。糞便檢查方法簡單,結果直觀,一般在驅蟲治療排便中檢出。腸道寄生蟲病的診斷多依靠在糞便中找到蟲卵、原蟲滋養體和包囊,找到這些直接證據就可以明確診斷為相應的寄生蟲病和寄生蟲感染。檢查時要多制備幾張涂片進行檢查,寄生蟲卵檢查應涂厚片。
檢查寄生蟲蟲卵包括:球蟲卵囊、蛔蟲卵、等。
檢查蟲體和節片包括:球蟲、蛔蟲、絳蟲、等。
2.血液寄生蟲檢查。凡寄生于血液和血細胞內的寄生蟲均可在血液中查到,雞住白細胞原蟲寄生于血液中白細胞和紅細胞內,需通過血液檢查來進行確診。常用的方法為血液涂片法。
(六)營養成分及毒物分析 對于雞群中營養成分及毒物分析的快速診斷試劑盒較少,現有的快速診斷方法結果不準確,操作不簡便,價格偏貴。
1.獸醫室管理。
2.廢棄物處理。
3.疫情報告。
4.無害化處理。
5.場區衛生管理。
6.合理用藥。
7.防疫。
8.檢測工作。
9.消毒制度。
10.重要傳染病的應急預案。
11.解剖室的管理。
12.生物安全體系。
生物安全觀念是指預防臨床或亞臨床疾病發生的一種養雞生產體系。核心是預防(防止)病原體進入雞群體形成危害,是疾病綜合防治措施的重要環節。廣義的生物安全是指生命的安全,包括雞體的舒適、安寧、福利。因此,也可以說生物安全就是養雞生產處于最佳狀態的生產體系。
生物安全是最經濟、最有效的預防和控制傳染病傳播流行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實踐證明,雞場建立生物安全體系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的總和,要比因不建立或建立不完善而發生疫情所造成雞的生產性能下降,用藥、消毒、撲殺、死亡等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小得多。養雞業更要提高雞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提高出口競爭力,保障人類食用蛋肉的優質,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生產體系迫在眉睫。
雞場生物安全體系包括環境及設施控制、嚴格人員控制、嚴格雞群控制、加強消毒及廢棄物與污物的處理。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