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源鋒
(廣西壯族自治區動物衛生監督所,廣西南寧 530001)
本期繼續就《動物防疫》第四條至第十一條規定在實踐中的應用進行簡單介紹,僅供參考。其中,由于第五條、第十條是原則性的概括規定,故忽略不敘。
《動物防疫法》第四條對動物疫病進行了分類,其按照“對養殖業生產和人體健康的危害程度”,將動物疫病分為三類,并根據每類動物疫病的危害程度和需要采取的措施,概括地規定了其含義;對每類動物疫病的具體病種名錄,則授權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制定并公布(農業部已發布第1125號公告,對原《一、二、三類動物疫病病種名錄》進行了修訂發布,自2008年12月11日起施行)。在實踐應用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注意各類動物疫病在法律定義上的關鍵詞 一類疫病,是指對人與動物危害嚴重,需要采取緊急、嚴厲的強制預防、控制、撲滅等措施的。其關鍵詞是“緊急”、“嚴厲”、“強制”。二類疫病,是指可能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需要采取嚴格控制、撲滅等措施,防止擴散的。其關鍵詞是“可能造成重大損失”,包括對養殖業生產的損失,以及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但并不像一類動物疫病那樣危害嚴重,不采取斷然措施必然造成重大損失;采取的是“嚴格”措施。三類疫病,是指常見多發、可能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需要控制和凈化的。其措詞較一類、二類動物疫病“平和”了許多,側重防范“重大經濟損失”方面的危害。動物衛生監督執法人員記住上述各類動物疫病在法律定義上的關鍵詞,有助于對“法條”規定進行加深理解,最起碼在應對行業法律法規知識考試時,有較大幫助。因為行業考試出題者喜歡通過“這些關鍵詞”來測試考生是否掌握了法律對“動物疫病分類”的規定。
(二)注意記住重要動物疫病所屬類別 即要“熟悉”農業部第1125號公告中一、二、三類動物疫病的具體病種名錄,“牢記”一類動物疫病病種名錄特別是當地常見動物疫病在“名錄”中所屬的類別,這樣有助于采取有區別的防控措施。
(三)注意對動物疫病進行準確定性 在平時的動物檢疫檢驗、動物疫病診斷、監測等工作中,對動物疫病進行準確定性非常重要,其涉及采取防控措施的“嚴厲”、“嚴格”程度的決策,以及對病害動物作出無害化處理方式的決定。假如定性的病種屬于名錄中的一類動物疫病,那肯定是要“采取緊急、嚴厲的強制預防、控制、撲滅等措施”,包括疫區“封鎖”、“同群動物撲殺”這種需要復雜程序才能執行的措施。如果把二類動物疫病錯誤定性為一類動物疫病,那就會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浪費人力物力,增加行政成本,甚至引起不必要的法律糾紛。廣西某縣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在實施屠宰檢疫工作中無害化處理了一批病害豬肉,其檢疫定性為“副豬嗜血桿菌病”,出具的《無害化處理通知書》聲稱依據《病害動物病害動物產品生物安全處理規程》(GB 16548-2006)作銷毀處理。事后,貨主認為作出“銷毀”處理錯誤,提出賠償請求。其理由:一是按照《病害動物病害動物產品生物安全處理規程》,其適用“銷毀”處理的對象必須是“經確認”的傳染病,但動物衛生監督機構認定的“副豬嗜血桿菌病”并無實驗室檢驗報告,屬于“未經確認”;二是即使經過“確認”但該規程中并沒有將“副豬嗜血桿菌病”列為“銷毀”處理名錄;因此,動物衛生監督機構作出“銷毀”處理是錯誤的,其應當賠償給貨主造成的損失。此糾紛曾一度讓該縣動物衛生監督機構陷入“兩難”境地,雖然最終通過其他途徑化解了矛盾,但再次證明:防控工作中對動物疫病進行準確定性、嚴格按照疫病分類進行有區別的處置,是非常重要的。
《動物防疫法》第五條規定了“國家對動物疫病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是法律的原則規定,已經在第一講中做了應用舉例,在此不再重復。《動物防疫法》第六條規定了政府動物防疫職責:一是加強對動物防疫工作的統一領導。因為動物防疫工作涉及多個部門,必須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來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統一調配資源、統一采取動物衛生措施,才能做好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撲滅和動物及動物產品檢疫等工作。國務院國發〔2001〕15號明確規定“動物防疫工作政府負總責,政府主要領導是第一責任人”。二是加強基層動物防疫隊伍建設。三是建立健全動物防疫體系。四是制定并組織實施動物疫病防治規劃。五是鄉級人民政府、城市街道辦事處組織群眾協助做好本轄區內的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工作。
前幾年,經常聽到基層動物防疫部門抱怨:搞動物防疫工作真是難,人員力量不足、防疫經費缺乏、防疫設施設備簡陋、執法工作手段落后,政府領導不重視,要“求爺爺告奶奶”地到處爭取工作經費,等等。對此,筆者在有關培訓班、會議、現場監督檢查等不同場合給出建議:一是向政府新任領導宣傳《動物防疫法》第六條規定,并講明國務院國發〔2001〕15號關于“動物防疫工作政府負總責,政府主要領導是第一責任人”的規定;二是把搞好動物防疫工作遇到的困難向政府匯報清楚;三是向政府提出搞動物防疫工作所需要的條件和對策建議;四是匯報必須是書面的、經常的;五是政府給多少錢、給什么樣的條件就盡最大努力做好相適應的工作。經過幾年不斷地宣傳《動物防疫法》第六條規定,廣西在這方面得到了較大改善。就拿廣西的獸醫管理體制改革來說,應當是在全國率先完成了從自治區到市、縣、鄉獸醫工作機構的組建工作,基層動物防疫體系健全,人員編制總體上增加了48%,人員工資全部實行財政全額預算撥款,工作經費每年按10%~20%的比例逐年增加,基本上是畜牧獸醫部門開口要多少就給多少。現在聽到基層動物防疫部門新的報怨是:怕要錢!以前工作做不好可以“政府不給錢”來推脫責任,現在是“要多少給多少甚至多給”已經沒有退路了,壓力好大。在當前大力強調“責任政府”的形勢下,《動物防疫法》第六條規定的政府動物防疫職責,對動物防疫工作的推動作用無疑是巨大的。作為獸醫部門,應當充分加以運用。
《動物防疫法》第七條概括性地規定了動物防疫工作的管轄范圍,其第一款規定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主管全國的動物防疫工作;第二款規定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獸醫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動物防疫工作;第三款規定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動物防疫工作;第四款規定了軍隊和武裝警察部隊的動物衛生監督職能部門負責軍隊和武裝警察部隊現役動物及飼養自用動物的防疫工作。此條規定其實體現了動物防疫“屬地管理”原則。有意思的是:第二款規定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與第三款規定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相比,多了“地方”兩個字,由此明確了管轄范圍的不同。實踐中,涉及本條的應用還是比較復雜的,特別是在行政訴訟和責任追究事項中,需要引用到這一條規定,因其跟后面的諸多條款相關,在此不展開講,但有必要對第四款的規定作說明。筆者曾經接到基層人員咨詢:某邊防部隊開辦有一大型生豬養殖場,其場址在地方屬地范圍內,現交給非軍隊人員承包經營,問地方獸醫主管部門能不能對該養殖場發放《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經筆者進一步了解,該生豬養殖場雖然不在軍事管制區域內即不是全封閉式軍事管理,但整個地塊及建筑物所有權全部屬于軍隊。為此,筆者給出的建議是:不能對該養殖場發放《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因為《動物防疫法》第七條第四款有明確的“特指”規定,只能由軍隊來負責其防疫工作。當然,如果地方覺得對該養殖場的動物防疫條件實在太差,存在很大疫情隱患,從動物防疫全局考慮,可以書面向某邊防部隊提出建議,要求養殖承包商改善動物防疫條件。
《動物防疫法》第八條規定了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的職責,在相關行政訴訟中,經常要引用到這一條規定。筆者接觸的動物檢疫行政訴訟案件中,都會涉及本條規定的執法主體問題。在此舉一案例,某縣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在實施宰前檢疫時,對未附具檢疫證明的35頭認定為病豬,遂監督貨主作了無害化處理。事后,貨主提出賠償,其重要理由之一是:在未經任何合法的檢驗機構鑒定的情況下,被告某縣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無權認定我的35頭生豬是“染疫病豬”,其銷毀原告35頭生豬的具體行政行為已構成違法。筆者在受理答辯時稱:被告是根據我國《動物防疫法》第八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動物衛生監督機構,依法負責動物、動物產品的檢疫工作和其他有關動物防疫的監督管理執法工作。原告違反我國《動物防疫法》第二十五條的規定,經營、運輸沒有取得檢疫合格證明的生豬是客觀事實。被告根據我國《動物防疫法》第五十九條的規定,發現原告經營、運輸的35頭生豬沒有檢疫證明,立即進行補檢,初診為染疫病豬。為慎重起見,被告即組織專家組進行會診,最后一致認定原告的35頭生豬已經染疫。為此,被告遂根據《動物防疫法》第四十八條的規定,監督原告對這35頭經補檢不合格的病豬作無害化處理。被告的作為并沒有違反法律規定。原告認為對生豬疫病需要上級法定機構進行鑒定的想法是不正確的。在正常的檢疫工作中,被告某縣動物衛生監督所是法定的有權檢疫機構,動物檢疫員依法獨立行使檢疫職權,對檢疫結果負責。只要動物檢疫員按照國家檢疫規程、檢疫標準實施了檢疫,其所作出的檢疫結論依法有效,不再需要其他機構或者人員對其檢疫結論再作鑒定。如果像原告所說的那樣,動物檢疫員所作出的檢疫結論(包括合格或者不合格)都需要上級再作鑒定的話,那么國家沒有必要設立縣級動物衛生監督機構、配備檢疫工作人員。此案例展開來談的話比較復雜,在一審二審人民法院都裁決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勝訴,其裁決的關鍵依據就是《動物防疫法》第八條的規定,動物衛生監督機構有實施動物和動物產品檢疫的法定職權。
《動物防疫法》第九條規定了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的職責,從而確立了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法律地位,屬于具有管理社會公共事務職能的單位。此條規定應當是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用來申請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有力法律依據,但實踐中,由于廣西各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沒有“參公管理”,導致基層一些人員誤認為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不參公”是沒有法律依據。實際上是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自己不愿意“參公”,如果要申請的話,依本條法律規定,是可以“參公”的。在涉及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行政作為”方面的訴訟糾紛中,都會引用到《動物防疫法》第九條的規定。
《動物防疫法》第十一條規定:對在動物防疫工作、動物防疫科學研究中做出成績和貢獻的單位與個人,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給予獎勵。由于修訂前的舊《動物防疫法》也有類似的規定,所以筆者在實踐中已經多次引用過此規定。此前,廣西各級畜牧獸醫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在動物防疫工作中做出了很大成績,工作很辛苦,但因當時政府曾經有文件規定“不得濫評獎、評先”而多年沒有獲得過表彰,基層動物防疫工作者迫切需要得到認可。于是筆者向主管局領導提出開展動物防疫“評先”活動建議時,領導便讓寫個報告,要求講清楚理由、依據和具體實施方案,筆者便在報告中引用了《動物防疫法》第十一條的規定,取得領導的認可和支持,在全區開展動物防疫“評先”工作,較好地激勵了基層人員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促進了動物防疫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