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先偉 譯
(By Dr A K Panda)
隨著降低肉雞壞死性腸炎發病率的措施越來越少,了解肉雞飲食的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
壞死性腸炎在肉雞行業中屬于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疾病的亞臨床感染通常要比臨床感染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這主要是因為其潛伏感染的特性。據估計,每年由于暴發壞死性腸炎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20億美元。雖然這種疾病主要是由細菌所引起的,但飲食因素已被公認為是造成壞死性腸炎最重要的誘發因素之一。
腸道疾病對家禽業來說是備受關注的,因為其會造成嚴重的生產損失,增加死亡率,降低家禽的動物福利,以及增加食用家禽產品受污染的風險。壞死性腸炎是一種腸道傳染病,病原為產氣莢膜梭狀芽胞桿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革蘭氏陽性,繁殖能力極強,可產生毒素。病原菌可存在于土壤、灰塵、糞便、飼料以及廢舊的墊料中。
產氣莢膜梭狀芽胞桿菌有5種類型,分別為A、B、C、D和E。壞死性腸炎主要是由產毒素的A型或C型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所引起的。近來,有研究已確定,α毒素并不是肉雞壞死性腸炎的一種必要的毒力因素,而只是某些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的菌株在特定的條件下,所能造成壞死性腸炎的毒力因素。
壞死性腸炎通常發生在2~6周齡的肉雞上。據報道,許多家禽品種都會發生壞死性腸炎。而在雞的品種中,這種疾病常發生于肉雞。不過,產蛋小母雞和成年的蛋雞也有相關案例的報道。本病可出現急性或亞臨床癥狀。其中,亞臨床癥狀已成為全球肉雞行業具有重大經濟影響的問題。隨著在家禽飼料中禁止使用常規的抗生素作為促生長劑,這主要是考慮到抗生素的耐藥性問題,這促使本病的發病率不斷升高。
壞死性腸炎誘發的關鍵因素是腸道內的環境有利于產氣莢膜梭菌的生長。而飼料成分及飼喂方式也有可能影響肉雞壞死性腸炎的發病率。
(一)飲食因素 飲食因素是影響壞死性腸炎發病率的一個重要因素。
1.高濃度的難消化、水溶性、非淀粉類的多糖日糧容易導致壞死性腸炎。因此,飼喂高濃度的小麥或大麥日糧容易引起壞死性腸炎的暴發,這主要是由于其中含有較高水平的難消化纖維,從而增加了食糜的黏度,降低食糜的通過率及減少營養物質的消化率。一個高黏度的腸道環境兼性厭氧菌的繁殖率,如革蘭氏陽性菌和腸道致病菌。
2.使用較高濃度的蛋白日糧,如魚粉、肉粉和骨粉,往往會增加壞死性腸炎暴發的風險。一般情況下,富含蛋白質的日糧含有較高水平的難消化蛋白質,這會導致胃腸道蛋白質的濃度較高,可作為細菌病原菌繁殖的營養物質。
3.日糧中的脂肪源物質也會影響壞死性腸炎的發病率。科研結果也觀測到,與植物油相比,動物油脂可增加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的數量。
4.此外,飼料的物理形式也可能影響壞死性腸炎的發生率。同時含有大顆粒和許多小顆粒的飼料要比顆粒大小均勻的飼料更容易誘發壞死性腸炎。
5.經常變動投喂飼料的方式會增加壞死性腸炎的發病率。
6.家禽飼料中有霉菌和霉菌毒素會進一步誘發壞死性腸炎的發病率。
(二)其他因素
1.壞死性腸炎的發生常與球蟲感染及暴發相關聯。球蟲感染會引起與小腸相連的細胞出現嚴重的損傷,這使得腸道容易受到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的感染。事實上,除了未消化的飼料,從受損的絨毛中脫落的細胞也會向盲腸中提供氮,這將會導致壞死性腸炎的發生。然而,有意思的一點是,小腸球蟲病,而不是盲腸球蟲病,會誘發壞死性腸炎的發生。
2.雞舍、用具和各批次雞群之間所使用的設備的不恰當的情節措施會增加養雞場壞死性腸炎的發病率。
3.腸道寄生蟲(特別是原蟲),由于霉菌毒素所造成的免疫抑制,應激以及病毒性疾病,如雞傳染性貧血、傳染性法氏囊病以及馬立克病也是造成肉雞壞死性腸炎的原因。
壞死性腸炎的臨床表現可能會有顯著的差異,或雞群僅僅表現運動障礙,或雞群會突然死亡,而且死亡率很高。本病可感染幾乎所有日齡的家禽,特別多見于2~6周齡的肉雞。壞死性腸炎的早期癥狀常見水樣糞便和腹瀉。受感染的家禽通常還會出現精神沉郁、羽毛蓬亂、閉眼以及糞便曾紅褐色乃至黑色。這將會嚴重抑制家禽的生長率和飼料轉化率,而且往往在后期階段由于小腸的損傷及后續出現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下降才會被發現。
疾病的模式也可能會有所不同,這取決于免疫和管理,包括飼料添加劑的類型和使用程序等因素。有時,死亡率可達到50%。壞死性腸炎的診斷可以從剖檢病雞中觀察到典型的總腸道的病變,黏膜刮落物革蘭氏染色涂片,可看到兩端粗大鈍圓,革蘭氏染色陽性桿菌。
壞死性腸炎是一種細菌性疾病,而日常在肉雞飼料中使用的抗生素,如桿菌肽(50 g/噸飼料)、林可霉素(2 g/噸飼料)、維吉尼亞霉素(20 g/噸飼料)可有效預防肉雞壞死性腸炎的發生。然而,相關立法已禁止在全球范圍內肉雞生產的主要領域,在動物飼料中使用抗生素作為生長促進劑。
因此,這使得家禽行業需要評估合適的替代控制措施。而飲食是控制肉雞壞死性腸炎的一個重要因素,飼喂措施也可有效地降低本病的發生率。在眾多飲食措施之中,可減少壞死性腸炎發病率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日糧的配方應限制黏性谷物(如小麥、大麥、黑麥、燕麥等)和動物蛋白補充劑(如魚粉、肉粉和骨粉)的含量。
2.應剔除劣質的蛋白源物質。已有研究結果表明,與豆粕蛋白相比,日糧中含有土豆蛋白會增加亞臨床壞死性腸炎的發病率。因為土豆蛋白為主的日糧會有較高的胰蛋白酶抑制劑活性和較低的脂肪含量,這可能會導致亞臨床壞死性腸炎的發病率升高。
3.確保原料和精致飼料得到恰當的保存。正確處理飼料和存儲設備同樣是減少壞死性腸炎發病率中非常重要的措施。
4.添加有機酸(如丁酸)、中鏈脂肪酸(月桂酸)和/或香精油(百里酚、肉桂醛、桉油精)可能有助于預防肉雞壞死性腸炎的發生。此外,這些香精油也可以控制球蟲的感染,從而可能會降低壞死性腸炎的發病率。所有這些化合物都具有抗菌的效果。
5.日糧中添加2.5%的乳糖可作為一種潛在的替代促生長抗生素的物質,以控制壞死性腸炎的發生。乳酸可促進機體腸道乳酸桿菌的繁殖。理論上,腸道乳酸桿菌的增加,可促使乳酸的產量增加,腸道的pH隨之會下降,這將會抑制腸道內的某些細菌的生長,如C型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
飼料成分和飼喂措施是肉雞壞死性腸炎重要的誘發因素之一。因此正確的飼喂措施和良好的管理措施,可以在肉雞生產的無抗生素時代中有效地降低壞死性腸炎的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