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玉 ,李金海,劉 艷
(1.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3.四川省洪雅縣畜牧食品局,四川 洪雅 620360)
奶牛人獸共患病主要包括結核病和布病。
結核病是由分支桿菌屬的結核桿菌引起的一種嚴重的人畜共患的慢性消耗性傳染病。結核菌除感染人外,能引起多種哺乳動物和禽類發病。牛結核和人結核可以相互感染,禽結核也可以感染牛和人類。牛結核病主要由牛分枝桿菌所引起,以在多組織器官形成干酪樣壞死、肉芽腫(結核結節)和鈣化結節為特征。在家畜中,牛最易感染結核病,特別是奶牛,其次是水牛和黃牛。
布病是由布魯氏菌侵入機體后引起的人獸共患傳染病。人患布病后的主要表現是發熱、多汗、全身乏力、關節痛等,患病后人的勞動能力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母畜患病后多發生流產、早產、不孕、乳量減少等,公畜患病后發生睪丸炎、附睪炎等。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將結核病和布病(簡稱“兩病”)列為B類動物疫病,我國則將兩病列為二類動物疫病。
近年來,隨著奶牛養殖的發展,各地奶牛、種牛調運頻繁,加之許多地方沒有嚴格按國家標準對牛進行檢疫,故各地牛結核、布病疫情時有發生,兩病的陽性率呈回升趨勢,這不但給養殖戶造成較大損失,更嚴重地影響了畜牧業的健康發展。遏制奶牛兩病疫源擴散,防止兩病的發生,不僅關系到奶牛養殖業的發展,更關系到奶源安全和人民的身體健康。
1.1 奶牛結核病的危害 牛結核病對養牛業有巨大的影響。首先對結核病牛采取撲殺的辦法進行控制,撲殺和無害化處理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同時,牛結核病對公共衛生安全的威脅,嚴重影響著人們對牛奶及奶制品的消費,極大制約了奶業的持續和健康發展。牛結核病的流行直接影響到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食品安全、生物技術產業安全及國際貿易發展。
牛結核病可傳給人,引起人結核病。許多國家已從人體中鑒定出牛結核分枝桿菌。1979、1985、1990年3次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由牛型分枝桿菌引起的結核病占結核病發病總數的3.8%,4.2%和6.4%。國際上由牛型分枝桿菌引起的人結核的比例為10%以上,而在兒童中分離出的牛結核菌株則占到33%。另據有關資料報道,世界上結核病人中約有15%是因飲用結核病患牛的奶而患病的。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指出:“在那些還存在牛結核病問題的國家中,人類始終受到它的威脅,除非著手撲滅牛結核病,否則人類結核病的控制是不會成功的”。
1.2 布病的危害 布病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傳播,也可通過損傷的皮膚、黏膜等引起感染,造成以損傷生殖系統為主的多器官損傷。牛群暴發布病將導致懷孕母牛流產和奶產量降低,更重要的是布病可以導致人發病。人感染該病的主要途徑是接觸病畜或食用未有效消毒的畜產品。人類布病病例幾乎全部由布病陽性動物所致,人感染后反復發作,嚴重危害畜牧業一線工作人員的健康。上世紀80年代我國布病病人臨床上多呈輕型表現,典型病例少見。上世紀90年代中期后,布病患者大都為重癥病人。衛生部和勞動保障部將本病列為職業病。
近年奶牛結核、布魯氏菌感染率逐年上升,危害了奶產業的健康發展和公共衛生安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2.1 結核病流行現狀 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結核病疫情加重,發病率呈持續上升趨勢。當前全球每年有800萬新發結核病患者,有300萬人死于結核病。結核病是當今單一致病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超過了愛滋病、瘧疾、腹瀉等傳染病致死人數的總和。據統計,如果不加強對結核病的控制,從2000~2020年,約有10億新的結核桿菌感染患者,其中將有2億人發病,3500萬人死亡。
我國的牛結核病疫情也不容樂觀,全國活動性肺結核病人約500多萬人,每年因結核病死亡約15萬人。牛結核病在我國依然是常見的多發性疾病,20世紀50年代我國出現了牛結核病的大暴發,1955年檢出陽性率達36.4%,以后由于采取了有效措施,結核病陽性率大大降低并控制在較低水平。1985年和1987年兩次全國奶牛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牛結核病的患病率分別為5.83%和5.43%。近年來,結核病患者數量逐年升高及一些零散的牛結核病例的發生表明牛結核病仍呈流行勢態。
對江蘇省某市奶牛進行的監測,2003~2006奶牛結核陽性率逐年升高,2006年結核陽性率達到了1.54%。對山東兩市56個私營奶牛場的荷斯坦奶牛采用牛型結核分枝桿菌PPD皮內變態反應及結核菌素點眼檢查,隨機抽樣檢測了1684頭奶牛,檢出陽性157頭,可疑152頭,監測陽性率達9.32%。
近10年來結核菌的耐藥性越來越強,尤其是耐多藥結核菌的出現給結核病的治療和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戰,也給結核病的發生、傳播和蔓延提供了機會。
目前,耐藥結核菌已成為全球結核病控制中的難題,對結核菌耐藥狀況的動態監測已經成為評價國家結核病控制規劃的重要指標。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受結核菌感染人數達20億,其中5000萬人感染了耐藥結核菌,結核患者中至少有2/3以上有發生耐多藥的危險。我國第四次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結核病總耐藥率為27.8%。
2.2 布病流行現狀 建國以來,我國十分重視布病的防治工作,布病的防控取得了巨大成績。1952~1982年期間我國對3050萬頭羊、牛、豬和457萬份人的血清樣品調查表明,家畜和人的布魯氏菌感染陽性率分別為41.27%和8.43%,而1982~1990年期間對4920萬頭牛、羊、豬和788萬份人的血清學調查表明,家畜和人的布魯氏菌感染陽性率分別已降至0.55%和0.75%。
自上世紀90年代起,布病感染率逐漸下降的趨勢發生了變化,1991~2001年期間,對 220萬份人的血清調查顯示,布魯氏菌感染陽性率由90年代初的0.35%上升至90年代后期的3.57%,而且每年人發病的病例增加了3~6倍。監測結果表明,近年布病疫情呈明顯上升趨勢。甘肅省于1990年率先達到布病基本控制和穩定控制區國家標準,但是2005~2006年該省在31個地區共檢測牲畜13087頭,血清陽性150頭,陽性率為1.15%。山西省2006年對全省布病調查結果顯示,其奶牛布病陽性率為0.2%,羊布病陽性率為1.97%,有明顯上升趨勢。2007年對采自8個省區的1467份奶牛血清樣品進行檢測,結果各省區陽性率在0.0%~15.91%之間,平均陽性率為3.2%。2005年從黑龍江省4個奶牛場的母牛流產胎兒體內分離到6株流產型布氏桿菌,對4個奶牛場的104頭流產母牛進行血清學檢測,其中85頭布氏桿菌血清抗體呈陽性。用虎紅平板凝集試驗和試管凝集試驗,對2007~2008年間采自黑龍江省不同地區的10個奶牛場的6163份奶牛血清進行布氏桿菌抗體檢測,各場的陽性率在0.0%~22.77%之間,平均陽性率為1.57%。2009年對青海省40縣(市)的養殖場、2個種畜場、3個國營牧場,采用試管凝集試驗監測牲畜126005頭(只),檢出陽性畜1304頭(只),平均陽性率1.03%,其中監測種公牛10973頭,陽性279頭,陽性率2.54%;種公羊23575只,陽性295只,陽性率1.25%;奶牛32524頭,陽性95頭,陽性率0.29%;其他牛18858頭,陽性283頭,陽性率1.50%;其他羊40075只,陽性352只,陽性率0.88%。南方一些地區牛場也有布病發生,廣西于1996~2000年對4個市的168份奶牛血清進行布病檢測,結果全部陰性,但該地區2001~2003年對5個市的421份奶牛血清布病檢測結果為56份陽性,陽性率達0.58%。2008年對貴州部分地區706份血清進行檢測,陽性率為0.99%。
3.1 組織領導削弱,宣傳力度不夠 “兩病”的防治涉及多個部門,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組織和協調,但原有的防治工作組被撤消或削弱,原有技術人員或退休或轉崗,工作重點放在了對重大動物疫病的防控上,“兩病”的防控有所松懈。
宣傳力度不夠,人們對“兩病”的危害認識不足,防疫意識比較淡薄,養殖戶對“兩病”的監測和防控認識不足。
3.2 監測、診斷力度不夠 監測經費少,定期檢疫和適時監測力度不夠,使監測牲畜的數量偏少,未能確實落實監測流調工作,難以準確評估“兩病”的現狀。從部分監測情況來看,局部地區牛場和養牛戶存在(高)感染率,實際的感染情況和危害可能比較嚴重。
3.3 檢疫監管不到位 隨著牛羊養殖數量的增加,縣際間、村際間牲畜流通、串換頻繁,引種檢疫不到位,不經檢疫即引進等現象時有發生,而限制病牛流通的防疫監管措施落實不到位造成疫病擴散傳播。
3.4 防控資金落實難 防治經費少,與畜牧業發展不協調。各級政府及畜牧部門大力發展草食動物,建立畜牧業主產區,奶牛、種牛和種羊的引種步伐加快。部分地區出臺了草食動物發展優惠補助政策,大力支持草食動物發展,但由于“兩病”防治專項資金不足,對調進奶牛、種牛和種羊的檢疫工作無法按國家標準嚴格執行。因撲殺陽性牛的補償資金低于市場價,養殖戶難以承受撲殺病牛所造成的經濟損失而拒絕檢測、低價轉移病畜,致使檢出的陽性牛難以及時撲殺,造成疫情隱患。
奶?!皟刹 笔侨诵蠊不紓魅静。玛P畜牧業健康發展、人民身體健康、公共衛生安全,加強奶牛“兩病”防治工作勢在必行。奶牛“兩病”的防治,必須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同時采取監測、檢疫、撲殺、消毒相結合的綜合性防疫措施。
4.1 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奶牛“兩病”的防治必須采取行政與技術相結合的措施,對陽性病牛必須進行撲殺、消毒、無害化處理。為確保工作的順利開展,必須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將奶?!皟刹 狈乐瘟腥胫卮髣游镆卟〉姆乐畏懂?,納入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落實經費,明確責任。
由于疫情監測、病牛撲殺、經費落實、鮮奶收購管理等工作涉及農業、衛生、工商、公安、財政等多個部門,故各部門間須互通信息,相互配合,形成防治合力。
4.2 加強監測,凈化牛群 各地每年要定期開展奶牛“兩病”的監測檢疫,及時掌握疫情動態,切實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嚴處置”,嚴防疫情擴散蔓延。凡陽性牛堅決撲殺。
4.3 強化生物安全措施 牛場、牛舍的設計、建造要符合國家動物衛生防疫要求,嚴格執行動物防疫制度,每月進行一次全場消毒,如檢出陽性牛,必須臨時增加消毒次數,糞便作堆積發酵處理。進出車輛與人員要嚴格消毒。場內工作人員每年進行健康體檢,取得健康證后方可上崗。
4.4 嚴防疫情傳播 動物防疫監管機構對轄區內的奶牛要進行嚴格管理,全面實行奶牛健康證(即健康奶牛發給奶牛“兩病”監測檢疫合格證明)和戶口臺帳管理,所有奶牛都應登記造冊,及時記錄奶牛存欄和調運狀況。
跨省調運奶牛,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和國家有關規定嚴格進行奶牛調運檢疫審批和“準調”制度;省內調運的,一律憑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出具的檢疫合格證、車輛消毒證明和奶牛健康證調運。
奶牛調入后要立即向當地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報檢,同時引入牛隔離、觀察1~2個月后,并經當地動物防疫監督機構檢查,確定健康無疫病的才能混群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