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東
(加拿大中醫臨床運動康復中心主任中醫師,加拿大安省中醫學院針灸學教授)
通過對北美解剖針刺療法歷史發展的初步研究,筆者認為中醫針灸在西方的傳播是解剖針刺療法的源頭,起始于17世紀?,F代醫學體系的基石是維薩里的解剖學。北美解剖針刺療法源于中醫針灸學母體,用解剖學來指導臨床針刺,主要用于治療肌肉神經筋膜疼痛綜合征,成為中醫針灸學在海外傳播發展過程中,起源于母體后獨立發展的分支學派。因歷史及語言翻譯等多種原因,造成中醫針灸理論在海外傳播較針灸臨床操作滯后,導致西醫從自身的理論體系出發,用解剖學來解釋針灸操作的臨床效果,形成了以解剖生理學為基礎的醫學針刺療法、濕針療法、干針療法、肌筋膜激痛點針刺療法、神經肌肉針刺療法及生物醫學針刺法等不同的流派。
中醫針灸正式介紹到歐洲在17世紀中,1683年,荷蘭醫生Wilhelm Ten Rhyne正式發表了有關針刺治療關節炎這一東亞醫術《針刺治療關節炎》。Rhyne醫生受雇用于荷屬東印度公司,任醫務官,駐扎在日本。他用拉丁文詳細地記述了針灸在日本治療慢性頭痛、肝脾疾患的臨床報告?!夺槾讨委熽P節炎》一書是西方歷史上第一部醫學專業文獻介紹中國及東亞針灸[1-3]。英國牛津英語辭典在 1683第一次將“Acupuncture”(針刺術)添加在辭典辭條中。當時的解釋是拉丁文的Latin acu‘with a needle’(針),加上英文的 Puncture(刺),即針刺術[4]。
從17世紀到19世紀,工作在中國和日本的葡萄牙、法國、荷蘭和丹麥的傳教士、商人、醫生及旅行者們陸續將中醫針灸經典翻譯成拉丁文。1676年,荷蘭人布紹夫專門介紹灸術的文稿被譯成英文,取名為《痛風記集》,于倫敦出版,這是現知西方最早專門記述灸術的文獻。1671年,法國人哈維在法國出版了法文《中醫秘典》,其中詳細記載了針灸療法。1676年,德國哥爾福西斯(Geilfusius·B·W)用德文寫出《灸術》一書,在馬爾堡出版,書內有一節為應用的內容,這是歐洲所看到中國針刺術的最早文獻之一。1684年,布蘭克爾在荷蘭出版了《痛風專論》一書,其中談到了中國針灸術治療風濕病的效果。1694年,德醫甘弗氏介紹中國針灸術到法國。
172 7年,德國醫生Englebert Kaempfer離世11年后,其著作《日本歷史》被譯成英文出版,共兩卷,其《日本針刺》一章中包括Kaempfer醫生繪制的人體解剖針刺經絡圖,他用當時歐洲醫學的視角描述中醫針灸經絡。在他所繪制的針刺經絡圖中,首次結合歐洲解剖學知識標定經絡腧穴[1]。
177 5年,清乾隆年間制造的一具針灸銅人被傳到英國,這是現知最早傳到西方的中國針灸銅人。1823年英國醫生Anon在英國醫學雜志《柳葉刀》(Lancet)11月期上發表針刺治療風濕病的報告[5]。1863年,法國駐中國領事達布理撰成《中國醫學大全》一書,其中就包括針灸內容,還部分譯述了中國明代醫家楊繼洲著的《針灸大成》的內容。
針刺療法被試驗性地用于歐洲醫院與大學中是在19世紀初期,當時,聽診器的發明人,胸腔醫學之父法國的雷內克醫生支持針灸在法國的傳播應用,主要是用針直接刺激疼痛部位治療病癥,其治療理論是以痛點為針刺穴位治療點。1816年,德國醫生伯里奧茲作針刺試驗,用自制的金屬針刺入體表痛區進行治療,無中醫穴位、歸經理論指導[6]。19世紀初的所謂“痛點療法”,以用針多、留針久為特點,例如治療癲癇患兒,用針38支,留針8h。
182 5年,針灸由法國傳入到美國。富蘭克林·巴徹醫生是針灸在美國發展的主要倡導者和研究者,他在美國用法文翻譯出版了莫蘭德(Morand)的《針刺術研究報告》一書,并親自選擇病例試用針刺術治療。巴徹醫生的關于針灸療效的個案報道是美國第一篇針灸研究報告。1892年,威廉奧斯勒爵士,在其醫學臨床與實踐(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edicine)一書中首次建議應用針灸治療腰痛,并通過針刺坐股神經治療坐股神經痛。1901年英美醫學院解剖學教材灰氏解剖學(Gray's Anatomy:Anatomy Descriptive and Surgical)在描述坐股神經時引用針刺坐股神經治療坐股神經痛。
法國人蘇理莫昂成為西方針灸發展很有影響的人物,1907至1927年,他在中國任外交官,學會了中文與中國針灸,親見針灸救治了無數霍亂患者。他回法國后繼續在外交部任職,間或進行治病,不久辭職而專門從事針灸臨床與教學,在1934年出版《真正的中國針刺術》[2]。
193 8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John Kellgren醫生首次在西方應用現代神經生理學的概念結合針刺這一古老技術,發明針刺注射療法(濕針),通過觸診,發現肌肉敏感壓痛點,再將鎮痛水劑注射于肌痛部位,減輕患者痛感。同時,Kellgren醫生發現八位案例的針刺痛覺感傳現象。
194 7年,法國針刺師和順勢療法醫師羅杰斯德拉福博士,發現順勢療法的內穩態治療點與傳統針刺穴位非常相似,不僅定位相同,治療作用也類似。由此,羅杰斯博士采用順勢療法的注射療法手段,用稀釋0.9%無菌生理鹽水注射到針刺穴位,收到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此種針刺療法在20世紀中頁改良后,羅杰斯博士將電針與藥物穴位注射(濕針)相結合,更提高了療效。他的聲望與著述促成其創立“法國針灸學會”(A.F.A,1946年),1946年又創立了“國際針灸協會”“法國針灸中心學院”,并擔任兩個學會與中心學院負責人直至1961年逝世[7]。
3.1 肌筋膜激痛點針刺療法(干針療法之一)的產生美國醫生Janet Travell于1942年首先提出肌筋膜激痛點理論,并進行不斷的臨床觀察與研究。她同時對中醫傳統針灸經絡穴位有著濃厚興趣,20世紀80年代,她曾親自致信給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圣安東尼奧衛生科學中心細胞學和結構生物學系人體解剖學博士董厚吉教授,探討針刺穴位與肌筋膜激痛點的關系。1983年在她和David Simons醫生共同完成的教科書《肌筋膜激痛點》中,詳細闡述了肌筋膜激痛點之疼痛及治療[8]。
西方第一個臨床研究報道采用干針技術是捷克斯洛伐克卡雷爾科博士[9],1979年在其研究綜述肌筋膜痛的針刺療效報告中,贊成使用這種針刺治療技術在一系列的241例骨骼肌肉疼痛。這一研究報告,激起了歐美醫生和其他衛生專業人員的廣泛興趣并應用于臨床,有效地為病患減輕疼痛和功能障礙。
洪章仁教授1978年到美國從事醫學臨床治療與實驗研究,提出肌筋膜激痛點干針治療機制及方法。他認為干針治療方法包括兩種機制:肌筋膜激痛點去活化治療和結締組織粘連或纖維化的松解治療。前者將肌肉內緊繃的特定肌束(肌索),以針尖刺激在此肌束特定的關鍵區域(肌筋膜激痛點)來達到放松肌肉,減輕疼痛,以及改善功能等效果[10]。他同時認為傳統西方醫師會在激痛點處注射局麻劑或類固醇行封閉治療,但從臨床療效評估研究證明,肌筋膜激痛點干針治療與注射局麻劑治療,兩者療效相當。這是因為消除激痛點關鍵在于對疼痛觸發點的機械性破壞,而不在于注射什么藥水。至于后者,則是以干針將表淺結締組織(肌肉、肌腱、韌帶、關節囊或神經包膜)中,因各種原因而產生的粘連或纖維化的地方,加以刺激,激發人體自我修復模式。干針針刺治療的針頭選擇方面有傳統硬式針頭與針灸軟式針頭兩種。相比較于類似傳統注射用的硬式針具,中醫毫針的軟式針頭更為普遍,原因有三:1)針尖較細,對肌筋膜組織傷害較小。2)因針灸軟式針頭具有彈性,遇到組織中阻力時會將力量回饋到針尾,因此在治療時較容易感知針尖處的組織質地,幫助判斷。3)遇到血管神經等組織較不易傷害。接受干針松解術治療的感受主要是“酸、麻、脹”,當刺激到肌筋膜激痛點時,肌肉有抽縮反應,患者則會有“被電刺”或“肌肉抽動”的感覺。治療后,局部會有少許的酸刺感。大約經過幾小時到兩天左右后,就會完全消失[11]。
干針治療的理論歸屬問題有不少爭議,眾多中西方針灸治療家普遍認為干針治療是中醫針刺治療的發展[13-16],但是,西方肌筋膜激痛點治療理論的 Janet Travell醫生和David Simons醫生卻堅持干針治療與中醫針灸療法無關,他們在1999年其著作的再版中認為肌筋膜激痛點是一個“骨骼肌的超敏感區域點”,這一感區域點可因壓迫而產生痛苦,其疼痛特點包括:特定的痛覺感傳模式,特定肌筋敏感區域傳遞模式,以及運動功能障礙和相關的植物神經癥狀[17]。
3.2 干針療法之二:肌肉內刺激療法 1980年加拿大華裔醫生顏質燦發明顏氏肌肉內刺激干針治療技術(Intramuscular Stimulation,IMS),此療法藉由刺激患者肌肉組織內的彈跳點,使患者局部肌肉產生如抽搐般規律的動作以達到刺激肌肉組織減輕患者的肌肉疼痛[18]。顏氏強調,傳統的針刺是根據古代哲學刺入穴位,而肌肉刺激療法則根據解剖學結構,利用手中的“針感”,即“得氣”判斷肌肉是否縮短病變。所以顏氏認為單獨針刺激痛點是不夠全面的,還要把脊椎旁縮短了的肌肉放松,使受壓迫的神經根得到舒解,消除痛苦。他還認為雖然局部封閉等也會使疼痛點脫敏,但注射類固醇會引起感染、血糖升高、局部脂肪萎縮和皮膚色素沉積等副作用。
3.3 干針技術之三:解剖針刺療法 1984年,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圣安東尼奧衛生科學中心細胞學和結構生物學系人體解剖學博士董厚吉教授在當時的美國針灸雜志上提出了解剖特點穴位的概念[19]。1997年其《解剖針刺學》(Anatomical Acupuncture)教科書出版。董厚吉教授認為,諸中醫名家,在陰陽哲學的范圍內,僅能從個人的觀察和經驗重復中得出結論,無法深入到用科學方法,探索肉眼無法觀察的醫學實質。作為臨床學科的針刺醫學,只能在科學的生物醫學基礎研究的基礎上。由此,解剖針刺療法又被稱為科學性針刺療法。1999年始,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圣安東尼奧衛生科學中心繼續教育科的組織下,董厚吉教授向全北美的醫生提供科學性針刺療法的訓練,這是科學性解剖針刺療法在北美的開始。2000年,科學性針刺療法中文版在中國大陸和臺灣發行[19-20],合著者是當時的美國愛荷華大學醫學院理療系神經生物學博士馬云濤醫生。馬云濤醫生致力于生物醫學針刺學,神經生物學及物理治療學的臨床與研究發展和推廣。馬云濤醫生既是神經生物學家,又是針灸治療師,更是科學針刺治療的倡導者、北美干針治療技術訓練導師。馬氏神經肌肉綜合穴位系統目前被包括物理治療在內的眾多西方針刺治療師采用。其于2009年出版的《系統整合干針療法》一書,是繼其北美針刺治療教科書之一的《痛癥的生物醫學針刺治療》后的又一著作。
199 9年,加拿大針刺基金會研究院講師,華裔醫師Joseph Y.Wong出版了《神經解剖針刺治療手冊》叢書。從此,加拿大針刺基金會研究院將針刺治療明確分割為神經解剖針刺療法和經典針刺療法,認為神經解剖針刺療法為現代醫學治療模式,是現代解剖生理學及神經內分泌機制的整合技術[21]。
3.4 干針技術之四:系統整合干針療法 系統整合干針療法(Systemic Integrative Dry Needling,SIDN)由馬云濤博士2005年結合肌筋膜激痛點針刺技術,顏氏肌肉內刺激干針治療技術及人體生理系統性周圍神經反射原理而發展的新興干針療法。馬云濤博士認為干針療法最早是在1940年由已故醫學博士Janet Travell發明。馬氏干針療法又稱系統整合干針療法,或生物醫學針刺療法,是基于現代人體解剖和病理生理學和現代神經免疫學和神經肌肉機制研究,利用大量先進的神經影像學研究,如大腦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現代技術,直接針對治療軟組織功能障礙(炎癥、攣縮、組織粘連),改善微循環和水腫,恢復肌肉骨骼系統的生物力學平衡。馬云濤博士認為其系統整合干針療法可以應用于手術復健,創傷/損傷后康復、預防,骨刺等機體損傷,在運動醫學中可保持并提高運動員峰值競技狀態,減緩機體衰老進程。他認為,系統整合干針療法能激活細微軟組織,腦干和下丘腦在不同級神經反射能力,恢復整個身體內平衡水平,加速軟組織病灶的自愈。目前,馬云濤博士創立的美國生物醫學針刺學院提供系統整合干針療法的訓練。其學員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德國、法國、巴西等國家,特別是在美國和加拿大,越來越多的物理治療師們通過立法手段,使穿刺皮膚、筋膜、肌肉的干針技術成為物理治療師的行業范疇。
198 3年西方醫學針刺療法國際性組織——國際醫療針刺與相關技術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edical Acupucnture and Related Techniques,ICMART)成立,這一組織的會員,多是現代西方醫學醫師,整脊醫生,物理治療師。所謂醫學針刺,即用非傳統中醫經絡理論指導的一西方解剖生理為基礎的針刺療法。25年來,已有18次世界大會或國際研討會分別在不同國家和城市舉行,以講座、海報、研討會和社會活動推廣教育循證醫學針刺療法及相關技術。目前,ICMART作為一個非營利性國際組織,包括了全球80多個醫學針刺組織,包括超過30000醫生執業針刺及相關技術。
美國醫學針刺學會(American Medical Acupuncture Society)成立于1987年,當時由注冊職業醫生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接受醫學針灸醫師培訓計劃后成立。目前在北美有1800名職業醫生注冊為醫學針刺醫師,而且在繼續增長。加拿大針灸基金會成立于1974年,加拿大針灸基金會學院的針刺學課程現被多倫多大學醫學繼續教育機構認可,每年為近百名醫學專業人士提供解剖針刺療法與傳統中醫針灸學課程教育。
199 1年,出生于緬甸的加拿大華裔醫生王超群教授在阿爾伯塔大學設立醫學針刺培訓項目。1994年,在阿爾伯塔省埃德蒙頓市,加拿大醫學針刺學會(Canadian Medical Acupuncture Society)成立。王超群醫生致力于傳統中醫文化技術與現代醫學的結合與發展。如今阿爾伯塔大學設立的醫學針刺訓練課程成為北美著名的大學層次的醫學針刺訓練中心,其入學標準嚴格,只錄取注冊職業醫師、注冊牙醫、職業治療師、整脊醫師及物理治療師等五類專業醫療人員。
1998年,安大略省麥克馬斯特大學設立醫學針刺課程,主要針對醫療專業人員提供針灸訓練,醫療專業人員包括專科醫師、家庭醫師、足科醫師、口腔醫師、脊椎醫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護士及注冊按摩治療師等。目前加拿大已有超過2000名醫學專業人員從事針刺治療。
中醫針灸在西方的傳播是解剖針刺療法的源頭,起始于17世紀?,F代醫學體系的基石是維薩里的解剖學。北美解剖針刺療法源于中醫針灸學母體,用解剖學來指導臨床針刺,主要用于治療肌肉神經筋膜疼痛綜合征;成為中醫針灸學在海外傳播發展過程中,起源于母體后獨立發展的分支學派。
因歷史文化及語言翻譯等多種原因,造成中醫針灸理論在海外傳播較針灸臨床操做滯后;導致歐美醫師及健康業者從自身的理論體系出發,用解剖學來解釋針灸操做的臨床效果,形成了以解剖生理學為基礎的解剖針刺療法,濕針療法,干針療法,肌筋膜激痛點針刺療法,神經肌肉針刺療法,及生物醫學針刺法等不同的流派。
針灸學從產生到成熟經歷了漫長時間。以足臂十一脈灸經及陰陽十一脈灸經為代表,是針灸學理論體系的肇始時期;從戰國到秦漢以內經成書為標志,是針灸學理論體系的建立時期;魏晉,唐,宋,元,明是針灸學術的發展時期。清代是針灸學術的衰退時期。新中國成立,針灸學術進入繁榮時期。在經絡,腧穴,循經感傳,針刺手法等研究方面都有長足的發展;臨床實踐表明,針灸對內,外,婦,兒,五官,骨傷等科300多種病證有較好或很好的病證療效。
自1972年中美恢復邦交,以針灸為先導的中醫藥己遍及世界各地,這是歷史上最大的中醫藥文化輸出。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以中醫針灸為主的傳統醫學被世界衛生組織向各國政府和人民所推薦及普及。
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世界各種族及國家都有相似的經歷。考古研究發現,原始的針刺、放血、按摩、熱熨等傳統治療手段也同樣廣泛地應用于東西方其他諸國,中國傳統醫學之所以源遠流長,而其他許多國家傳統醫學被歷史進程所淘汰或埋沒[4],主要原因是具有獨特完整的理論體系。經絡的發現和經絡系統的建立,形成中醫針灸獨特完整的理論體系,指導臨床治療內、外、婦、兒、骨傷多種疾病。這才能解釋為什么原始的針刺技術唯獨在中國能夠得到發展,成為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獨特治療技術和學科。
[1]Roberta Bivins.The Needle and the Lancet:Acupuncture in Britain,1683 -1901.Acupuncture in Medicine 2001,19(1):2 -14.
[2]Bivens RE.Acupuncture,expertise and cross - cultural medicine.Manchester:Palgrave,2000.
[3]Baldry PE.Acupuncture,trigger points and musculoskeletal pain.Edinburgh:Churchill Livingstone,1993.
[4]L Dorfer,M Moser,F Bahr,et al.A medical report from the stone age?Lancet,1999,354(9183):1023.
[5]Sung J.Liao,Mathew H.M.Lee,Lorenz K.Y.Ng.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Acupuncture.Informa Health Care,1994.page 8.
[6]田從豁:針灸醫學繼承發展的新起點 憶五六十年代針灸醫學概況[J].中國針灸,2001,21(8).
[7]Barb Jensen,Review of Ear Acupuncture:Auriculotherapy,Alternative Medicine,June 20,2007.
[8]A.White,E.Ernst.A brief history of acupuncture.Rheumatology 2004,43:662-663.
[9]Kellgren JH.Observations on referred pain arising from muscle.Clin Sci.1938;3:175-190.
[10]Hsieh YL,Kao MJ,Kuan TS,et al.Dry needling to a key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may reduce the irritability of satellite MTrPs[J].Am J Phys Med Rehabil,2007,86(5):397 -403.
[11]Hong,Chang - Zern.Treatment of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Curr Pain Headache Rep.2006 Oct;10(5):345 -9.
[12]Hong,Chang - Zern.New trends in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Zhonghua Yi Xue Za Zhi(Taipei).2002 Nov;65(11):501 -12.
[13]Peter E Baldry.Acupuncture,Trigger Points and Musculoskeletal Pain.Elsevier Churchill Livingstone 2005.
[14]Travell JG & Simons DG.Myofascial pain and dysfunction:the trigger point manual.Baltimore,Williams & Wilkins,1999.
[15]Melzack R,Stillwell DM,Fox EJ.Trigger points and acupuncture points for pain:correlations and implications[J].Pain,1977,3(1):3 -23.
[16]Birch S.Trigger point:acupuncture point correlations revisited[J].J Altern Complement Med,2003,9(1):91 -103.
[17]Dung HC.Anatomical features contributing to the formation of acupuncture points.Am J of Acup.1984,12:139 -143.
[18]Lewit Karel Pain.The needle effect in the relief of myofascial pain1979 Feb;6(1):83-90.
[19]Chan Gunn,Gunn Approach to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ain:Intramuscular Stimulation for Myofascial Pain of Radiculopathic Origin,Churchill Livingstone,1996.
[20]董厚吉,馬云濤.科學性針刺療法[M].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0.
[21]加拿大針刺基金會研究院 http://www.afcinstitut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