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偉 劉夢婷 程琪慶 潘國鳳 王秀娟
(1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北京豐臺區右安門西頭條10號,100069;2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中醫科)
關于雷公藤的首載有兩種說法。一是首載于《本草綱目拾遺》[1],名莽草。言其“坐陰山腳下,立夏時發苗,獨莖蔓生,莖穿葉心,莖上又發葉,葉下圓上尖如犁耙,又類三角風,枝梗有刺……一名方勝板、倒金鉤、烙鐵草、倒掛紫金鉤、河白草、犁尖草、括耙草、龍仙草、魚尾花、三木棉……出江西者力大,土人采之毒魚,凡蚌螺之屬亦死,其性最烈”。又引用汪連仕的方子:“蒸龍草即震龍根,山人呼為雷公藤,蒸酒服,治風氣,合巴山虎為龍虎丹,入水藥魚,人多服即昏。”并且在第三卷《救生苦海》中的經方里,如白火丹,雷公藤作為其中的一味藥出現。但雷公藤植物圖與《本草綱目拾遺》中雷公藤的植物形態描述并不相符,其所載的莽草,應為蓼科植物杠板歸以及衛矛科植物雷公藤兩種,所列舉的方勝板等別名,為杠板歸的別名。二是首載于《神農本草經》[2],名莽草。味辛溫。……殺蟲魚。生山谷。吳普曰:莽草一名春草,神農辛,雷公桐君苦有毒,生上谷山谷中,或冤句,五月采,治風(御覽)。案中山經云:朝歌之山有草焉,名曰莽草,可以毒魚,又山有木焉,其狀如棠而赤,葉可以毒魚……周禮云,翦氏掌除蠹物,以薰草莽之。《神農本草經》中描述莽草植物形態的句子寥寥無幾,因此無從考證,但根據葉三多對莽草的品名考證[3]《神農本草經》中所載莽草為雷公藤屬的一種植物。《本草綱目拾遺》和《神農本草經》中均有不準確的地方,在《植物名實圖考》[4]中記載:“莽草……江西、湖南極多,呼水莽子,根尤毒,長至尺余。俗曰水莽兜,亦曰黃藤,浸水如雄黃色,氣極臭。園圃中漬以殺蟲,用之頗及。其葉亦毒。南贛呼為大茶葉,與斷腸草無異。……江右產者,其葉如茶,故俗云大茶葉。湘中用其根以毒蟲,根長數尺,故謂之黃藤,而水莽則通呼也。”對照特征描述與雷公藤植物圖可以確定《植物名實圖考》中所記載的莽草為衛矛科雷公藤屬植物雷公藤。
雷公藤別名眾多,以及在古籍中將其記載為莽草,是造成混淆的原因之一。黃藤根、水莽草、黃藥、斷腸草(長沙)、水腦子根、黃蠟藤、萊蟲藥、南蛇根(新化)、三棱花(鳳凰)、早禾花(敘浦)、蠟心門(苗語)、王藤、紅花斷腸草(《湖南藥物志》[5])、水莽(江西《香屯草藥手冊》[6])、水莽草(青水)(《三明畬族民間醫藥》[7])、紅藥、紅紫根、蝗蟲藥、橫蟲藥、爛腸草、八步倒、菜仔草、茅子草(《毒藥本草》[8])菜蟲藥、山砒霜(《福建藥物志》[9])。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鉤吻、昆明山海棠在民間均有斷腸草的別稱,易與雷公藤混淆。而由于古籍中對莽草的敘述有誤,可能引起誤用,實際上,莽草為木蘭科八角屬植物,果實類似八角茴香,同樣有毒。應將雷公藤與木蘭科八角屬莽草、防己科植物黃藤、薯蕷科植物黃獨(黃藥)、馬錢科胡蔓屬植物鉤吻(斷腸草)相區別,不可誤用。在表1對三種易混植物進行比較。
蒲松林的《聊齋志異》云:“水莽,毒草也。蔓似生葛,花紫類扁豆,誤事之立死,即為水莽鬼。……以故楚中桃花江一帶(現為湖南益陽),此鬼尤多云。”再由《植物名實圖考》[4]以后的本草記載,雷公藤的產地為長江以南一帶陰濕的山谷中。
《三明畬族民間醫藥》[7]:“全年可采,除凈根皮,取木質部切片,曬干。”《湖南藥物志》[5]:“秋季采挖。去外皮……原藥材在產地切片者,整理清潔。未切片者,除去雜質,洗凈,浸泡4-6小時,悶潤至透,切片,干燥。雷公藤多以根入藥,花、葉、果實也可入藥,全年可采。根入藥時,口服需嚴格去凈根皮,用木質部入藥;花、葉入藥只可外敷不可內服。”
雷公藤味苦,性寒,有大毒,歸肝、心、腎、胃四經。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除濕,舒筋活血通絡,消腫止痛,殺蟲止癢。
表1 雷公藤與其他易混藥物區別
表2 典籍中的組方和應用
在古籍中對雷公藤的應用記錄甚少,僅在近代有相應的組方應用,在表2對湖南,福建,江西各地方對雷公藤的使用進行概述。隨著對雷公藤研究的不斷擴大,臨床用藥也趨于多樣化。使用雷公藤去皮煎劑治療麻風病效果顯著;在原發性腎小球腎炎中,微小病變、IgM腎病以及表現為單純蛋白尿伴少量血尿的IgA腎病,某些內皮細胞增生性腎炎均能對雷公藤治療有效;從組織學判斷,除微小病變外表現為彌漫增生性病變,包括系膜及內皮系膜性病變等均有可能見效,但以膜性病變及局灶節段性硬化為特征者律往效果不佳;對于繼發性腎小球疾病,雷公藤對紫癜性腎炎的效果明顯。與激素相比較,雖然不如后者效果迅速,但減少血尿的作用更為明顯;狼瘡性腎炎:并用雷公藤的病例,遠比單用激素及環磷酰胺沖擊療法者為優。這主要是由于應用雷公藤之后減少了維持治療階段激素及環磷酰胺的應用量,減少了這些藥物的嚴重副作用,死于藥物副作用的患者明顯減少[13]。在表2舉了典籍和地方本草中與雷公藤有關的組方。
7.1 炮制減毒 《三明畬族民間醫藥》[7]:“嚴格去凈二層根皮,藥用木質部分,煎劑需煎熬3個小時以上。”
7.2 配伍減毒 《毒藥本草》[8]:“禁服嫩葉,芽尖,采食雷公藤花釀制的蜂蜜……一般認為服用嫩葉2~3片即可中毒,芽尖7個或根皮30~60克即可致死。……聯合使用維生素B、肝太樂、中藥陳皮、雞血藤、何首烏等,用文火久煎2~3小時及以上。”曹志明[14]:“生用雷公藤有大毒,用火久熬則能降低毒性……用崗梅同等用量配伍,既可降低雷公藤毒性,又不影響療效。”以上均使用傳統方法對雷公藤進行減毒,現代藥理藥效機制為雷公藤的減毒研究拓寬了思路。其中有1)劑型改革:如雷公藤微囊片、緩釋片、滴丸,從而增加了藥物施展性、溶解度、生物利用度;通過固體脂質納米粒技術改變雷公藤的劑型;穴位貼敷劑改變雷公藤的給藥途徑。2)艾灸減毒:李守棟等用艾灸刺激能減少雷公藤甲素對消化系統的副作用。3)雙向固體發酵減毒:用現代生物技術將藥用真菌發酵菌種與具有一定活性成分的中藥材作為藥性基質構成發酵組合,在特定條件下進行發酵,基質在提供真菌生長所需營養的同時又能被真菌的酶改變組織、成分,從而產生新的性味功能的藥性菌質。莊毅首次應用藥用真菌雙向固體發酵對雷公藤(帶皮的根)進行減毒持效研究,篩選出有效發酵菌種靈芝,得到了減毒持效的雷公藤藥性菌質[15]。4)聯合激素治療:雷公藤多苷聯合潑尼松治療成人紫癜性腎炎,雷公藤多苷聯合激素治療后尿蛋白下降,且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緩解率逐步提高。治療12周,與單用潑尼松組相比較,雷公藤多聯合潑尼松組治療成人紫癜性腎炎能取得更高的緩解率[16]。
江西《香屯中草藥手冊》[6]記載:“連錢草可解雷公藤中毒。”(連錢草為唇形科植物活血丹的地上部分);《三明畬族民間醫藥》[7]:“民間常服羊血 200~300毫升,或鮮楊梅果汁每次100~200毫升,每隔1~2小時灌服一次,逐漸減量,或用楊梅樹根每次60~250 克,每日2 ~3 次,水煎服。”《毒藥本草》[8]:“①楓楊嫩枝一握,洗凈搗碎,濾汁,每次口服50毫升。②鮮鳳尾草250~500克煎水頻服,連服3~5天,或配伍金錢草、烏柏、田三七等。③鮮廣金錢草250~500克,洗凈,搗爛,絞取汁,兌入一只母鴨的血及120~250克白糖,每次灌服400毫升,如毒素攻心,用黃連或犀角1.5~3克。④新鮮羊血或白鵝血200~300毫升,口服1~2次,對急性中毒12小時內尤為適合。⑤三黃甘草湯。⑥三豆銀花湯。⑦鮮蘿卜汁125克或萊菔子250克燉服。⑧蛇莓(去果實)、綠豆各60克,冷開水浸泡絞汁服。⑨先服雞蛋清一個,再用烏蕨60克水煎服。”
雷公藤是一味矛盾的中藥,兼具出色的藥理活性和巨大的毒性。如何揚長避短,使雷公藤的藥理活性大幅度增加同時又抑制其毒性是今后對雷公藤進行深入研究的方向。
[1](清)趙學敏輯.本草綱目拾遺[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4,7.
[2](梁)陶弘景編.尚志軍、尚元勝輯校.本草經集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5:325.
[3]葉三多.莽草的品名考證[J].南京藥學院學報,1962.
[4](清)吳其浚著.植物名實圖考[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24:613.
[5]湖南中醫藥研究所編.湖南藥物志[M].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62,1:711 -712.
[6]北京醫療隊江西德興隊、江西省德興縣香屯公社編.香屯中草藥手冊[M].江西,1977:260-261.
[7]宋偉文,許志福主編.三明畬族民間醫藥[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152-153.
[8]楊倉良主編.毒藥本草[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3:388-397.
[9]福建省醫藥研究所編.福建藥物志[M].第1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292 -293.
[10]江蘇新醫學院編.《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2360-2361.
[11]江蘇新醫學院編.《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1799-1800.
[12]江蘇新醫學院編.《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1666.
[13]黎磊石,劉志紅.應用雷公藤治療腎炎二十五載的體會[J].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2003,12(3):246 -247.
[14]曹志明.湖南中醫藥雜志[J],1986,2:44.
[15]李春慶,孫偉,邵家德,等.雷公藤減毒研究述評[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10):263 -265.
[16]李振明,楊雄.雷公藤多苷聯合潑尼松治療成人紫癜性腎炎30例療效觀察[J].陜西醫學雜志,2010,39(11):1542 -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