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小 燕
(福建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南平 353000)
現代生活節奏和社會變革的加快使人們的代際變化也明顯加快了,僅隔10年左右就產生新的代際特征。目前高校在讀大學生主要出生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我們把之統稱為“80、90后”大學生。而“70后”大學生主要指的是出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大學生,他們大多已參加社會工作10~20年,并在自己的崗位上取得一定成績。 “80、90后”當代大學生與70后相比,他們在思想行為上存在以下不同點。
“70后”大學生大多出生在多子女家庭,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強調培養社會責任感,重視整體利益,團隊意識強。他們謙虛、禮讓、懂禮貌,小到在家庭對兄弟姐妹的謙讓,對他人的寬容,大到在社會為集體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的精神,他們身上有著很強的奉獻意識和歷史使命感。“80、90后”大學生,生長于中國社會巨大變革的歷史進程中。市場經濟的發展,強化了人們的個體意識和對自身利益的重視及追求。大學生的維權意識過強造成個人責任感缺失,過于強調權利獲得而往往忽略義務履行,對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十分理性的思考,采取一切手段處處獲得自己的利益和好處,而無視社會責任。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自我主體意識增強,主要表現在對自我價值、自我祟尚、自身利益的追求,熱衷于自我設計、自我奮斗、自我實現,不在乎他人的看法,標榜“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他們對物質條件的要求越來越高,追求金錢享受,追求感官刺激,追求一夜成名;大學生中不愿下苦工夫,希望走捷徑取得成功的大有人在,圖虛榮、好享樂。相對于集體本位被無限強調的 “70后”大學生來說,“80、90后”比“70后”具有更加強烈的自我實現意識?!俺爆F象、大學生炒股、創業都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但是,有個別學生在處理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上偏離方向,社會責任感缺失,認為個人利益高于一切,先己后人,缺乏無私奉獻的精神?!洞髮W》開篇就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今天成為鏡中花、水中月,顧炎武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和平時期更像是一句空談?!?0、90后”大學生堅持不長大,看日本漫畫,玩PUPA或Hello Kitty,穿滿身口袋的闊腳褲,口號是“我喜歡,有什么不可以”……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濫,讓責任感處處失守。
“70后”大學生所處的年代相對于今天,是個信息渠道相對單一的年代,大學生要獲取新知識,大多通過電視、報紙、文獻資料等傳統途徑,信息面相對狹窄,接受的信息多是與國家政策相關的主旋律的宣傳、報道。與此相一致,“70后”大學生的視野不夠寬闊,知識面不廣,他們接受的大學教育,受到計劃經濟和前蘇聯模式的影響,現在很多知識都已經滯后于時代發展,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但“70后”大學生有一定政治敏感性,辨別能力強。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網絡生活已成為“80、90后”大學生課余生活的重要內容。“80、90后”大學生認為家里可以沒有電視機,但一定要有電腦,再大的電視也只是擺設,電腦才是生活之必需。網絡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蓋面廣的特點,成為大學生學習、交流的重要工具。相比“70后”大學生,“80、90后”當代大學生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不同的問題時,他們大多選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堅決信奉“有問題,百度一下”,而不再是請教長輩或查閱相關資料,對互聯網產生極大的依賴性。而且,大學生可以在網上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民主意識、參與意識大大增強。然而,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極大地促進社會的發展,又可能因使用不當或缺乏規范而損害社會公德、妨礙社會的發展。由于互聯網上的信息泥沙俱下,網絡上存在不少虛假、低級庸俗甚至反動、淫穢和暴力等內容?!?0、90后”大學生生活閱歷淺,與社會接觸相對較少,缺乏社會經驗和實踐鍛煉,辨別能力弱,對許多復雜問題的看法往往簡單化、片面化,很容易受他人蠱惑,常常被網絡上的一些錯誤觀點左右思想。
“70后”是中間一代,“60后”鬧學潮被關注,“80、90后”獨生子女被關注,而“70后”處于中間地帶,是介于傳統與前衛之間的一代,是少有信仰的一代,由于時代的原因,性格也比較乖巧。此外,“70后”大學生身處20世紀90年代教育模式的成長背景下,受“八九”政治動亂的影響,國家旨在培養整齊劃一的大學生隊伍,不主張個性過度自由發揮。因此,“70后”大學生個體特征弱,是謹慎的一代。同時,由于“70后”大學生大多出生在多子女家庭,他們并不是家庭的唯一重心,父母引導兄弟姐妹之間互相謙讓和友好相處,不過分關注個人需求,性格不是很霸道,比較實在,懂得感恩和回報。而“80、90后”當代大學生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個性特征增強,思維方式已從經驗型轉向理論型,而且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和創造性都在增強。表現為有主見,不盲目服從,不人云亦云。他們思考的觸角不再只是指向一些具體、眼前的事物,而幾乎是指向所有的問題。他們往往能對在實踐活動和日常生活的觀察中所發現的問題作一番認真的思索,并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主動設法解決。他們的思維具有較好的變通性和靈活性,對新事物容易理解和接受,對新環境也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當代大學生個體意識的增強,較之過去“70后”大學生個體意識淡薄、盲目從眾是一種進步。但是,過分強調個體意識容易滋生極端個人主義。不少“80、90后”大學生是在在“4+2”(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的包圍圈中長大的孩子,他們從小就是整個家庭的中心。由于這種成長環境的影響,以獨生子女為主體的這一代大學生群體注重自我,過于重視個體體驗。他們往往習慣凡事以個體為中心,過分強調個體感受而忽略他人感受,不懂得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的道理, 只知道索取, 而不懂感恩和回報。
“70后”大學生出生在物質生活并不豐裕的年代,大部分家庭靠省吃儉用供子女上學,這就培養了“70后”大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意識,抗挫能力強。同時,“70后”大學生沒有經歷高考擴招帶來的陣痛,他們仍被社會認可為 “天之嬌子”,趕上了低費用時代的最后一批,每學期才500元,甚至有的學校還要少。畢業工作也基本上國家分配,人人有工作,這些因素導致“70后”大學生競爭意識相對較弱。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隨著市場經濟日益發展,各種社會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大學生的競爭意識是市場經濟體制下必然要求的思維理念。 “80、90后”大學生身上表現出來強烈的競爭意識,主要表現為兩種形態:一是潛在競爭,即“今天是為了明天”,他們自我調侃“今天學習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在校期間充實完善自己,提高競爭實力。二是現時競爭,即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展開的同學之間的競爭。各大高校對大學生的評價體系囊括了德、智、體、美等方面。因此,大學生在各方面都展開激烈競爭,他們不因為弱小而不敢與人競爭,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認為世上沒有弱者、失敗者,只有膽怯和懦弱者。具有強烈競爭意識的“80、90后”大學生,朝氣蓬勃、充滿活力、思維敏捷、敢為人先、最少陳舊觀念、最具創造活力,給整個社會帶來新的希望。但是,競爭也可能產生消極的影響,比如,在競爭中經常遭遇失敗就可能使人們產生自卑感和挫折感?!?0、90后”大學生的成長經歷決定了他們雖然喜歡競爭但卻害怕失敗,承受挫折能力差,思想情緒容易出現反復。父輩們對“80、90后”過分的關愛,“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給他們創造了溫室般的成長環境。順利的成長環境、缺乏艱苦生活鍛煉使一些“80、90后”大學生比較嬌嫩,發展順利時情緒高漲,不順利時則迅速跌落,缺少經歷過磨練的父輩的韌性和意志力,抗挫能力弱,心理健康問題嚴重。
“70后”大學生綜合素質整體較高,能力結構比較完善,是一支高素質的隊伍。他們政治立場堅定、專業素質較高、社會責任心強,社會實踐經驗豐富,踐行能力強。而“80、90后”當代大學生思想上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對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有認同感,但在具體行動上還有一定的距離,表現為認同感強,踐行能力弱。如在人生觀方面,當代大學生認同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人生價值觀,但在行動上卻缺乏為人民服務的自覺意識。在道德觀方面,絕大多數學生認同公民基本道德規范,認為個人應該提高自身修養,遵守社會公德,但在行動上又不能自覺按道德要求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在利益觀方面,認同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道德原則,但在實際行動中卻自覺不自覺地追求所謂“利己但不損人”、“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的合理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講求奉獻的集體主義觀念往往只停留于認識上或口頭上,在實際行為中卻表現出道德意識薄弱、自律性較差的弱點。例如,我們都聽過“孔融讓梨”的典故,孔融“先人后己”的精神曾經感動了幾代人,可現如今“80、90后”大學生對“孔融讓梨”之說卻有了新的見解,他們認為“孔融讓梨”是因為那個大的梨是爛的,又或者孔融根本不愛吃梨,沒有人會感激孔融。當“80、90后”大學生都開始認同“謙遜使人落后”這種工業文明的價值觀的時候,中國古人那種曾有過的溫潤如玉的人格魅力,就湮沒了。
如前所述,“70后”大學生所處的年代是個信息渠道相對單一的年代,大學生要獲取新知識,大多通過電視、報紙、文獻資料等傳統途徑。信息面相對狹窄,涉及的多是與國家政策相關的主旋律的宣傳、報道。因此,“70后”大學生政治立場堅定,愛國情感深厚,如果外國人來侵略,會為保衛祖國拼死一戰,黨性修養較強,人生觀、價值觀單一。而“80、90后”身處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社會存在的功利主義傾向,使這一代大學生政治觀趨向現實化,普遍存在功利主義的觀念,認為只要是有用的都是好的,只要是社會現實需要的都是對的。但這種觀念往往造成許多大學生忽略個人道德修養的培養,忽視人文素質的個性培養,成為“有用無德”的“劣材”。 經濟體制改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驅動機制,以及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環境背景,再加上生活選擇的自由度越來越大等這些因素,為大學生個性的展示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也使其人生觀的選擇趨向個體化。“80、90后”大學生價值觀趨向多元化。多數大學生能努力學習、追求新知、奮發進取、創業成才,崇尚奮斗,但也存在追求物質利益、享受、權力等多種選擇。一些社會現實讓他們很早就明白應該把價值取向關注于具體的事情,而非抽象的信仰。
參考文獻:
[1]廉思.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村實錄[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王芹.80、90后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9,(1).
[3]易錦.“9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征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改革[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