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林
(澧縣畜牧水產局,湖南 常德 415500)
澧縣地處洞庭湖濕地,境內河道密布,水庫、池塘星羅棋布,陸生水生物種呈現多樣性,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啟動我縣現代畜牧業試點,探索適宜縣域的現代畜牧業發展的道路,找準差距和不足,對于應對畜牧經濟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提高畜牧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現代畜牧經濟強縣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幾年來的試點,經過科學編制規劃,加強政策扶持,加大財政投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努力構建現代畜牧產業體系,我縣畜牧業發展主要指標及增幅遠高于全市水平,試點取得了顯著成效。
(1)生產總量大幅增長。2011年澧縣畜牧業產值分別比2010年增長7.3%、11.2%、20.3%,占全市畜牧業產值的25.6%,肉、蛋產量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16%,比全市高3個百分點。澧縣農民人均畜牧業純收入增長12%以上,比全市省平均水平高270元以上。
(2)生產方式明顯轉變。標準化規模養殖快速發展,畜禽標準化養殖點由2010年的81個,發展到125個。生豬適度規模養殖比重達50%,比全市高10.6%以上。豬、牛、羊良種面分別比全市高7.7%、2.5%、6.5%。
(3)產業化水平顯著提高。我縣新增銷售收入過千萬元的畜牧龍頭企業2家,形成年加工生豬200萬頭、肉牛20萬頭、家禽5000萬只的能力。肉類產品加工值73.7億元,增長189%。發展畜牧專業合作社90個,新增會員9000戶。飼料、獸藥等配套產業新增年銷售收入3.5億元,解決就業崗位6000多個。
(1)領導重視是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的重要前提。發展現代畜牧業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更是一項“政府工程”,各級黨委政府強力的組織推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縣統籌制定現代畜牧業發展規劃,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搭建支持畜牧產業發展的融資平臺,構建從生產發展,到利益調節、風險分擔各環節的運行新機制,尤其是加大地方財政對畜牧業的直接投入力度,為推進現代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2)培育龍頭企業是發展現代畜牧業的關鍵環節。試點堅持上產業先上龍頭,外引內聯,采取政府配套基礎設施、貸款貼息、出口退稅、優化服務環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引進發展龍頭企業,打造了鵬飛等一批規模大、實力強、輻射廣的畜牧產業化龍頭企業集群,形成了生豬、肉兔、魚蚌等主要畜禽產品養殖加工一條龍產業體系,為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提供了強大引擎。
(3)種養結合生態循環是發展現代畜牧業的必然選擇。試點堅持養殖規模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根據水環境容量和耕地消納畜禽糞污的能力,確定畜牧業發展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合理規劃布局區域載畜量;探索養殖基地建設與綠色種植業發展結合,推行“養殖小區(場)+沼氣+綠色種植”模式,始終把畜禽養殖布局、規模、結構建立在環境允許的承載能力之內,不僅初步實現了種養結合,良性循環,而且以畜禽糞污為原料發展有機肥等新興加工業成為當地新的經濟增長點。
(1)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生豬產值占畜牧業產值比重均在50%以上,總體上仍然沒有改變“一豬獨大”的狀況,肉牛、肉羊和禽兔養殖基地發展相對滯后。而且在生豬產業內部,外三元雜交豬比例只有40%~45%,雖比全省平均水平高,但與發達地區比仍有較大差距,生豬品種質量不能滿足市場瘦肉型消費需求和企業加工外銷原料整齊度高、出肉率高的需要。
(2)畜產品生產與加工不協調。畜產品加工企業快速發展,但標準化養殖基地發展滯后,實際加工量與加工能力存在較大差距。生豬實際加工量不到產能的1/2,牛羊禽兔不到1/3,特別是肉食品精深加工“短腿”現象突出。生豬年屠宰加工能力已達到200萬頭以上,主要以加工分割肉為主。2011年全縣生豬精深加工能力只有2萬t,實際加工1萬t,與生豬產業大縣的地位不相適應。
(3)養殖戶組織化程度低。我縣是全市畜牧產業化程度較高的地區,但與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總體上,養殖農戶組織化程度偏低,參與產業化經營深度、廣度不夠,專業合作組織發展不足,在維護養殖者利益、引導生產方向、組織產品銷售、抵御市場風險等方面作用發揮不夠充分。
(1)產業波動與農民穩定增收的矛盾。生豬生產和價格具有周期性波動的規律。尤其是近年來,生豬價格波動周期縮短、頻次增加,從以往的3~4年一個波動周期轉變為1~2年一個波動周期,生豬養殖成本在波動中不斷上升,養殖效益波動幅度大。生豬價格波動加劇,對產業穩定發展,特別是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帶來嚴峻挑戰。作為全市第一生豬大省,受到的沖擊更大,影響更深。
(2)規模化養殖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規模化養殖是畜牧業現代化的主要標志,也是我縣推進畜牧業現代化的努力方向。隨著國家對環保要求的提高,發展規模養殖與治污費用增加不可逆轉。目前,國家沼氣建設項目以戶為單位只安排10m3左右,不能滿足規模養殖糞污無害化處理的需要。國家出臺的《畜禽污染防治條例》,擬定對超過一定規模的畜禽養殖收取排污費的規定,增加規模養殖成本,擠壓養殖效益。
(3)養殖戶利益分享與風險分攤失衡的矛盾。在畜牧業產業鏈中,養殖環節處于弱勢地位,周期長,承擔的疫病和市場風險也大,但效益最低且極不穩定。據悉,在農民養殖生豬虧損的情況下,飼料企業每噸配合飼料仍有100元的利潤,豬販仍能賺取每頭20元左右的中間費,屠宰商能賺取每頭50元的利潤,肉販可賺取每頭100元以上利潤。這種失衡的矛盾不利于產業穩定發展,也制約了農民持續發展的積極性。
當然,種養結合、循環發展是當今畜牧業試點的趨勢。其主旨是發揮種植業和養殖業互補優勢,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堅持產業發展與新農村示范片建設相結合,既解決清潔能源問題,又解決環境保護問題,實現產業發展與村容村貌改善、鄉村環境整治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