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敏
(華南理工大學 思想政治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確實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綜合國力也得到了極大提升,但是,還必須清醒地看到,在發展過程中我們也面臨著一系列相當嚴重的問題,比如環境污染、食品安全問題、社會危機(動車事故、校車翻車等等),我們在實現著進步的同時也背負了巨大的代價,建設與破壞同在,進步與代價并存。當前,我國發展代價的付出情況相當復雜,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特點:
(1)代價付出的過度性。“要想不付出代價來求得社會發展與進步,這只能是幻想。”社會發展一定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但環顧我國的發展現實,可以發現,我國在建設中所付出的代價過于沉重,甚至為自然與人所不能承受,如進行經濟建設肯定會對生態環境造成這樣那樣的破壞,但現實中我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已遠超出了生態系統自身所能承受的界限,結果造成了生態系統的失衡和生態災害的頻發,從而也把自己逼入了發展的困境;又如,合理的市場競爭是有利于經濟的活躍與發展的,但是,目前市場上的不正當競爭造成的一系列問題給人類自身以及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帶來了災難,比如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嬰幼兒奶粉事件等等。
(2)代價產生原因的多樣性。當前我國發展代價大量涌現,并且種類繁多,其產生的原因也紛繁多樣:有必然性原因,也有偶發原因;有歷史生成原因,也有現實原因;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同時,不同代價交織聯系,而且,舊的發展代價尚未消解,新的代價和問題又不斷滋生,新舊代價相互疊加、推波助瀾,里外呼應。另外,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下,代價還會發生變異,使其性質和影響發生變化,從而使得代價現象異常復雜,既難以認識和把握,又難以克服和消除。
(3)受益主體和受損主體背離性的存在。由于社會社會分工的復雜性和發展主體的多樣性,就出現了這樣一種狀況:此主體的受益往往是建立在彼主體利益受損的基礎上的,比如,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人類的發展進步許多是以生態的破壞為代價的;當代人的受益往往是以子孫后代的利益受損為代價的;某一群體或個人的受益往往是以別人的利益受損為代價的,等等,這些例子的受益主體和受損主體就發生了背離。很典型的一個實例便是,當今我國頻頻發生的礦難事故,在這些事故背后,往往存在著一個共同之處,即“老板賺錢,礦工賣命”。
代價貫串了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馬克思認為:“沒有對抗就沒有進步,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規律。”由此可見,無代價的發展是不可能的,那只是一種邏輯上的假想。低代價發展,是指所付出的發展成本和所導致的消極后果最小或最少,而發展收益最大或最顯著,而在“低代價發展”這一范疇中,其實包含著具有內在聯系的兩個方面的要素:低代價以及發展。低代價發展的實質是在發展的同時兼顧后果,盡可能降低代價的付出。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一方面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總體上進入了小康社會階段,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迄今為止,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基本上走的還是一條高代價發展的道路。我們取得的成就巨大,但我們面臨的問題和矛盾也非常復雜和尖銳,發展的代價十分沉重。面對發展困境,擺在我們面前的發展模式有三種:一是繼續走高代價發展之路;二是停止或減緩發展;三是走低代價發展之路。事實已經證明,高代價發展是一條不可持續發展之路。而停止發展是不可能的,因為“發展是硬道理”,實際上,停止或減緩發展非但不能克服和抑制“高代價”,反而可能會導致更大的惡果。
結合我國的發展實際來看,實施低代價發展意義重大:首先,實施低代價發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假如說,高代價發展對應的是舊的事物為本的發展的話,那么,低代價的發展道路就應當是與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相對應的。可見,走低代價發展之路,在某種意義上為我們落實科學發展觀找到了一條理想的路徑;此外,目前我們正在討論并積極實施構建的“和諧社會”,其實是一種低代價發展的社會。其二,走低代價發展之路,是化解當前我國社會矛盾、使我國順利渡過“高風險期”的必然選擇。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發展一樣,迄今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仍然走的是一條高增長、高代價的發展道路。目前我國的人均國民收入為一千美元,已進入了社會發展的高風險期。為了順利渡過發展的高危階段,走低代價發展之路,將發展的至上性和代價的抑制性有機統一起來,將是我們必然選擇。
無論是世界范圍內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循環經濟浪潮的興起,還是國內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踐進程的啟動、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都從不同側面向人們昭示著一種新質發展實踐形成的必要,即應當通過合理實踐來抑制發展過程中的代價,實現社會進步。
關于合理性,甘紹平先生則從一個更為廣闊的視角,以一種方法論的形式對其進行了定位,他指出:“合理性這一概念的基本內涵是:基于最大限度地實現人類幸福的原則,來選擇和調節人類行為的能力按照這一定義,合理性就不僅體現在人們對目的和手段之間關系的調節上,而且也體現在人們對這一目的的正確理解和把握上,體現在人們對行為的結果的預見和權衡上,體現在人們對自己信念的確定,對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理解和處理上”。合理性問題顯然不是一個脫離實踐的純理論問題,而是一個由實踐本身提出來并在實踐中才能得到解決的問題。所謂實踐的合理性即人從自身合理的需要和目的出發,根據對客觀世界所做的正確認識和合理評價,改造客觀世界以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需要的活動能力。
研究實踐合理性問題的根本目的在于克服、避免、減少實踐的不合理性即負效應,使實踐活動向著有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方向進行,使客體的變化適合人性,使人們“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物質交換。因此,研究實踐合理性的實現方法意義重大、勢在必行。
(1)大力提高實踐主體的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實踐主體是實踐構成要素中的重要因素,我國目前發展與高代價相伴的狀況不能不說與許多企業主體的道德水平以及科學文化素質密切相關,例如當下的許多食品安全問題從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一些企業在商業道德上的缺失;文盲、半文盲所進行的自發的、短視的實踐,對于人類發展,往往利少而弊多,合理程度低,主體的道德以及科學文化水平之所以對實踐效應產生影響,是因為它們在主體認識客觀世界及其規律,確定實踐目的,實踐方式的選擇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進行全社會的道德宣傳與教化,提高人們對環境以及資源利用狀況的認識,增強社會的環境危機意識勢在必行。
(2)實踐觀念的合理性。實踐觀念是實踐主體在現實的實踐活動展開之前就建構起來的關于未來實踐活動的觀念模型和理想藍圖,即對未來的或正在進行的實踐活動的目的、步驟、過程、結果及其價值等預先的觀念反映,是直接指導和支配實踐的意向性意識。實踐觀念的正確建構是實現實踐合理性的關鍵環節。相反,如果在活動之前不建構起科學合理的實踐理念并在活動過程中不斷修改、完善,人們的實踐活動就只能走向盲目、任意、沖動的深淵。
(3)建立健全實踐結果評價體系,規范人們的實踐活動。人們通過評價實踐,可以規范實踐,使實踐活動更趨科學、理性,例如可以利用道德和法律的力量來約束和規范人們的行為。主體的實踐活動只有在不危及整個自然系統,對人類的生存基礎不構成威脅時,實踐的目標和結果不危及他人乃至整個人類利益時,這種具體的實踐才是可行的、積極的,因而也是合理的。與此同時,這種評價體系也應該是歷史的,正如麥金太爾在談到正義與合理性的多樣性時指出:“合理性———無論是理論合理性還是實踐合理性——本身是帶有一種歷史的概念;的確,由于有著探究傳統的多樣性,由于它們都帶有歷史性,因而事實將證明,存在著多種合理性而不是一種合理性,正如事實也將證明,存在著多種正義而不是一種正義一樣。”
總之,面對發展過程中的困境和高代價付出,我們必須進行反思。科學發展觀的提倡以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的提出表明我們已經認識到了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并力圖改變這種惡性循環的發展模式,探究著低代價發展的路徑。只有扭轉不正確的實踐理念,實現實踐的合理化,低代價發展才有可能逐漸變成現實。
[1]豐子義.現代化進程的矛盾與探求[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邱耕田,張榮潔.實施低代價發展:當代發展實踐的重大轉向——兼論什么樣的發展才是硬道理[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1).
[3]邱耕田,張榮潔.簡論低代價發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甘紹平.啟蒙理性·傳統理性·非理性主義·當代合理性[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5]余曉菊.實踐的合理性:人類走出困境的現實途徑[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1).
[6]麥金太爾.誰之正義?何種合理性?[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