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永芳
(山西省柳林縣林業工作站,山西 柳林 033300)
以柳林火車站為依托,新建柳林紅棗物流倉儲中心和紅棗批發市場,培育和引進新型紅棗加工企業,積極發展紅棗專業物流,使其成為集名棗、名牌、信息流為一體,融現代倉儲、多式聯運、市場批發、包裝配送于一身的多功能的紅棗交流中心。
柳林縣是中國紅棗之鄉。柳林紅棗已有1300多年栽培歷史,柳林紅棗以其個大、皮薄、核小、肉厚、色鮮,味甜而聞名全國,素有“天然維生素丸”的美稱,其成熟果含糖量70%左右,蛋白質1.2%,脂肪0.2%,鐵0.5%以及磷、硼、維生素B等人體所必須的多種微量元素。“十一五”期間,柳林縣一手抓基地建設、一手抓產業推進,雙管齊下,大力推進紅棗產業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
目前,該縣紅棗林總面積達1.87萬hm2,年產值7500多萬元。著眼當前、立足長遠、科學規劃、統籌兼顧是我縣發展經濟林工程遵循和堅持的原則。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在實施三北防護林建設的同時,明確要求三北防護林工程實施分區,各分區的規劃規模分別增加以紅棗、核桃為主的經濟林種植面積。全縣共建立了三個大規模的紅棗集貿市場,目前擁有紅棗營銷專業戶378戶。政府專門成立了紅棗開發領導組,設立了紅棗中心,建立了紅棗協會,全縣各鄉鎮、村共成立紅棗專業協會48個,全縣90%的紅棗產品通過農民經紀人和協會實現流通。第三是重視科技對紅棗產業發展的牽動作用,用科技助推紅棗產業化發展。該縣共投資50萬元進行紅棗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先后建起了石西棗博園、小河溝高接換優示范園等一批科學管理示范點,引進推廣新品種31個,以各個示范點為培訓基地,每年培訓棗農達8000人次,為推進紅棗產業化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技術力量。
柳林縣在全縣總體規劃的基礎上,組織以林業局為主的規劃隊伍,深入鄉村地塊,逐段規劃設計,盡量做到適地適樹。根據各鄉鎮的實際情況和經濟條件,年初由各鄉鎮進行摸底調查,在積極宣傳、農民自愿的基礎上,統籌地塊分布、統計苗木數量,造表成冊,由縣政府統一調運苗木,統一組織工隊栽植。在苗木調運的時候,我們根據實際條件,在地塊條件好的區域種植嫁接苗,一步到位,在地塊條件差的區域種植實生苗,成活之后集中改良嫁接。發展紅棗經濟林,既可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給農民帶來經濟效益,又可以整合農村土地和人力資源,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是一件非常具有現實效應、惠民利民的大好事,要使這種積極意義充分落到實處,發揮長久效應,必須保證經濟林的管護與質量到位。為此,縣委、縣政府先后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積極推行“誰造誰有、誰管理誰受益”的管護機制,政府扶持引導,土地承包戶和農戶進行管理,享受利益,并按國家政策規定,嚴格按照權屬關系發放林權證,實行30年不變的政策,使農民吃上“定心丸”,使柳林縣經濟林發展步入了正規化、規范化、人性化的發展軌道,真正建立起經濟林管理、經營的長效機制。
做健康品牌是我們的宗旨。“政府決策、全民參與、財政補貼、以獎代補”的強勁動力機制和規范的運行機制形成了發展紅棗產業的強大合力。柳林縣三交鎮被列為產棗第一鎮。本縣紅棗品種主要有木棗、梨棗、駿棗、帥棗、油棗,近年來還引進了贊皇大棗、金絲小棗等優良品種,其中梨棗、駿棗、木棗被列為全國十大名棗之列。
以科技為先導,使紅棗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多年的種植管理經驗,培養和造就了一支紅棗科技隊伍,當地林業技術員與棗農在實踐中摸索總結出炮震松土、擴穴施肥等多項增產技術,紅棗氣象信息預報系統有效地預報紅棗成熟期的災害天氣,達到避害防災的目的。三交、石西、高家溝等示范區利用核光燈誘殺害蟲,避免了棗樹化學殺蟲,達到紅棗生態防蟲的目的,簡易、科學,行之有效。為應對紅棗受陰雨裂果的問題,選擇出“雨樂一號”、“雨樂二號”兩個抗裂果品種,已通過省林業廳的審定和認定,目前正在進行擴大試驗。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培訓活動。通過各種活動,把先進的技術傳授給農民,切實提高農民的管護技術,調動生產積極性。
柳林紅棗“成功注冊”中國地理標志商標,為我縣紅棗打入國際市場注入了活力,為做大做強柳林紅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華母棗源柳林,三交紅棗甲天下”。伴隨著棗鄉“王者風范”的歷史文化,全縣專門扶持2000名紅棗經紀人,常年從事紅棗的營銷,建立紅棗批發市場,推動了紅棗產業規模化、市場化發展,形成了“生產有基地,加工有龍頭,銷售有網絡”的產業化發展格局。我們充分挖掘棗文化,開展了紅棗文化體系建設,成立紅棗協會,搭建了柳林紅棗與市場連接平臺,宣傳柳林紅棗的優勢,展示柳林的紅棗產品。
加快培育龍頭企業,帶動壯大基地規模。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有規模才有市場,沒有規模,就沒有市場,也就沒有競爭力,龍頭企業是農業和農民進入市場的紐帶,也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環節。要重點發展和壯大加工企業,依靠龍頭企業的內聯外拓功能,實現千家萬戶分散生產紅棗與統一市場的對接,把基地、農戶、企業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有效解決生產與流通、生產與市場的矛盾,加快推行“加工企業+基地+農戶模式”,推動紅棗產業做大做強。充分利用新聞媒體、招商引資等形式大力做好紅棗產業的宣傳工作,將柳林紅棗宣傳出去,創名牌,創品牌,使其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利用紅棗協會和林業局技術人員,組合科研力量,不斷研究開發新技術,組裝配套實用技術,解決制約紅棗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關鍵技術難題,為培育地方優勢特色品牌和紅棗產業化發展提供技術保障。同時,在重點三交鎮、高家溝等紅棗產區加強示范園區建設,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培訓活動,通過各種形式,把先進技術傳授給農民,切實提高農民栽植技術水平和經營效益,調動生產積極性,擴大生產規模。
全面推行無公害紅棗標準化有機生產技術,用有機肥取代化肥、激素,擴大有機紅棗生產基地。推行紅棗園標準化生產掛牌制度,通過檢測對達到無公害標準的紅棗園統一掛牌;健全紅棗質量檢測體系,按國際標準建立紅棗質量檢查中心,配備各種檢測設備,規范紅棗質量檢測手段和規程;實行無公害市場準入制度,縣內建立無公害紅棗批發市場,達不到無公害標準的,不能打無公害的牌子,達不到有機紅棗標準的,不準冒充有機紅棗銷售。柳林縣在積極發展紅棗林方面做了一些有效有益的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不足。還需要進行深入科學的探索,提高綠色林果產品的品位,提升科技含量,打造品牌效應。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和自然災害的頻發,柳林紅棗產業正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抓好紅棗產業的發展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農民增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