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磊
(新鄉市職業教育中心,河南 新鄉 453000)
我校開設鉗工專業已有近三十年的歷史,雖然經過了多年的教學實踐與研究,提出了很多教學改革方案,但是在鉗工教學實踐中還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的現象:如學生輕視手工操作,認為鉗工必將被數控技術替代,學習熱情低落,有的甚至是帶著抵觸情緒走進實訓室。學生被動學習,技能訓練流于形式,僅用分數評價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這都是長期以來運用傳統教學方法所帶來的弊端,也是從事鉗工技能教學的教師所面臨的困惑。要想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把學會技術變為會學技術,增強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必然的趨勢。筆者通過多年來的教學探索與實踐,尤其是對現代教育技術的學習、理解、運用,嘗試了探究式課堂教學方法。
具體操作程序和要求結合鉗工教學實際,分五個步驟進行:
(1)正確引導,轉變觀念。在大多數學生看來,鉗工與其它學科相比,最大的劣勢就是手工操作,并且又臟又累。為了讓學生轉變這種錯誤的觀念,從第一堂鉗工課開始,老師就要向學生介紹鉗工的特點,引導學生進入鉗工的大門,看到鉗工的面貌,逐步加深對鉗工的認識和理解,了解鉗工的勞動價值,讓學生知道優秀的鉗工能完成機械難以完成的工作,產品制造中最精細的金屬加工是由鉗工來完成的,人的雙手是世間最完美的工具。
對中專學生來說,教師還可以不失時機地告訴學生:目前中國每年培養數百萬計的本科以上學歷人才,但國家急需的高級鉗工僅僅數萬人,懂理論、會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嚴重缺乏。讓學生感悟學習鉗工對以后個人生活、國家建設的用處,有效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到鉗工的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習興趣。
(2)激趣引題、自學探究。教師的課堂導入必須要能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情緒,激起探究欲望。比如可以通過展示歷屆學生所完成的精制手錘、卡鉗、配合件等作品,使學生看后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就會考慮它們是怎樣加工出來的,產生動手一試的念頭,促使學生自己去接觸、觀察、探索以至獲取它。這時教師告訴學生要完成一件手工制品,必須掌握劃線、鋸削、銼削、螺紋加工的等鉗工技能,由此激發學生學習鉗工的熱情。激趣引題,是調動學生的情緒,打動學生的心靈,形成良好課堂氣氛的切入口。而良好的課堂氣氛會讓學生們心情放松,思路開闊,各抒己見,能激發學生自學探究的興趣。
(3)解疑導撥、合作探究。教師在教學中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發現疑問,即使是無疑也要尋疑,通過在小組活動中想、說、做,從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習鉗工技能的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學生自學探究中會出現許多困惑,在這一階段教師不再是個知識的灌輸者,而應該是學習的設計者和組織者,而在教師引導下,使學生成為探索者。比如在攻絲技能學習中,在45鋼件上加工M8×1的內螺紋需要鉆削多大直徑的底孔?教師可以介紹兩種不同的方法:一種是計算法,即被加工材料為鋼和塑性較大的材料時,底孔直徑=螺紋大徑-螺距;當為鑄鐵和塑性較小的材料時,底孔直徑=螺紋大徑-(1.05~1.1)螺距。另一種是查表法(表略)。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可以簡單分組,每組以四人為宜,一方計算,另一方查
表,得到相同結果的底孔直徑為Φ7mm。再交換形式,鞏固知識,得到加工M10×1.5的內螺紋底孔直徑應為Φ8.5mm。這樣通過小組討論、互動學習,使得組內成員人人參與,獲取知識,體會學習的快樂。
(4)授之以漁、實踐探究。此環節是對探究成績與效果的實踐和檢驗,重在幫助學生掌握方法。探究什么問題,可由學生自己提出,也可由教師誘導學生提出,甚至是教師或教材直接提出,筆者認為最后一種提出問題的方法最為合理,這樣更有利于緊扣教學重點、要點。如在鋸削技能學習中,老師預設問題:用什么工具分割45鋼板料?選取什么鋸條?要求尺寸基本到位,鋸縫平直。學生一般對鋸削操作并不陌生,老師就可以讓學生放開手腳,積極動腦,大膽實踐。在這個操作過程中,許多學生可能會憑著一股沖勁,一口氣鋸下去,不一會兒就累得手酸、胳膊疼,還會暴露出鋸條反向裝夾、鋸條折斷、鋸縫歪斜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正當學生懊惱不已的時候,老師要對學生進行鼓勵、引導,并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分析問題。經過教師詳細講解演示后,使學生明白正確的鋸割操作與工件裝夾、鋸條安裝、起鋸方法、鋸弓握法、鋸割姿勢、速度與大小、眼睛的注視部位都密切相關。再通過學生反復練習,逐步加強動作協調性,逐漸提高鋸割的精度,為下道工序銼削減少加工所留的余量。
在教學過程中,要避免在出現問題后簡單講解,草草收場,讓探究成為一頂花帽子當作擺設。學生在操作中失敗的越多,反思也就越多,練習鞏固的自主性也就越強烈,對技能掌握的程度反而會越好。因此教師必須要重視引導,精心設計,認真研究,使探究式課堂教學成為師生共同的課堂行動。
(5)激勵評價、引深探究。這一階段既要總結前四步探究活動的基本收獲,對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給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結論,為學生今后解決類似或相關問題導向指路。這是探究式課堂教學活動繼往開來的一步,其作用在于進一步讓學生牢記探究的方法,養成自主探究的習慣,把學習探究變成自己生活的第一樂趣。這一步激勵評價可由教師進行,也可以讓學生自評、互評,大家總結,教師補充。
另外,教師不要局限于課堂的時間與空間,應把探究學習擴大到課堂之外,引導學生到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到社會生活中去探究,給學生更多讀書、動腦、動手、實踐、探究的機會,在課堂教學以外進行拓展性思考,培養出更多有思維有能力的創造型人才。比如,在完成螺紋加工并裝配成型后,對學生提問:在用螺栓和螺母進行連接緊固時,常會發現使用一段時間以后,螺母出現松動甚至脫落,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應當如何改進或采取什么防范措施呢?學生們在回答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就能了解螺紋連接的裝配工藝和實際裝配中的注意事項。
教師要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想學、樂學、主動學,不斷迸發出創造的火花;要以學生發展為本,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