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宣剛
(貴州省鳳岡縣進化鎮農技站,貴州 鳳岡 564200)
所謂環境,就是生物生存活動范圍內的一切影響它們的因素,如溫度、濕度、光照、土壤、空氣等對植物的生長發育產生重要的生態作用,因此,研究環境中各元素與植物的關系是植物造景的理論基礎。不同環境中生長著不同的植物種類,棕擱科中絕大部分種類都要求生長在溫度較高的熱帶和亞熱帶南部地區的氣候條件下。
高溫會影響植物的質量。如一些果實的果形變小,成熟不一,著色不艷。在園林實踐中,常通過調節溫度而控制花期,滿足造景需要,如桂花屬于亞熱植物,在北京桶裁,通常于9月份開花。為了滿足國慶用花需要,通過調節溫度,推遲到“十二”盛開,因桂花花芽在北京常于6月、8月初在小會端或者千上形成,當高溫的盛夏轉入秋原之后,花芽就開始活動臌大,夜間最低溫度在17℃以下時,就要開放,通過提高溫度,就可控制花芽的活動和膨大。具體辦法是在見到第一個花芽鱗片開裂活動時,就將桂花移入玻璃溫室,利用白天室內吸收的陽光熱和晚上緊閉門窗,就能自然提高溫度5~7℃,從而使夜間溫度控制在17℃以上,這樣花蕾生長受抑,顯得比室外小,到國慶節前二周,搬出室外,由于室外氣溫低,花蕾迅速長大,經過二周的生長,正好于國慶開放。
植物景觀依季節不同而異,季節以溫度作為劃分標準,如以環境氣侯平均溫度10~22℃為春、秋季,22℃以上為夏季,10℃以下為冬季的。春季:南北溫差大,當北方氣溫還較低時,南方已春暖花開。秋季:北方氣溫先涼。當南方還烈日炎炎,而北方印已秋高氣爽了,那些需要冷涼氣溫才能于秋季開花的樹木及花卉,則比南方要開得早。如菊花雖為短日照植物,但14~17℃才是始花的適宜溫度。南北相差一個月。此外,秋葉變色也是由北向南延遲。如桑葉在呼和浩特于9月25日變黃,北京則于10月15日變黃,兩地相差20天。
水分是植物生長的重要元素之一。一般植物都含有60%-80%,甚至有的高達90%以上的水分。植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和運輸,以及光合、呼吸、蒸騰等生理作用,都必須在有水分的參與下才能進行。水是植物生存的主要物質條件之一,也是影響植物形態結構、生長發育,繁殖及種子傳播等重要的生態基礎。
空氣溫度對植物生長起很大作用。在云霧繚繞、高海拔的山上,有著千姿百態、萬紫千紅的觀賞植物,他們長在巖壁上、石縫中、貧瘠的土壤母質上,或附生于其他植物上。這類植物沒有堅實的土壤基礎,他們的生存與較高的空氣溫度是休戚相關。如在高溫高濕的熱帶雨林中,高大的喬木上常附生有大型的蕨類,如鳥巢、巖姜癲、書帶蕨、星蕨等,植物體呈懸掛、下垂姿態,抬頭觀望,猶如空中花園,這些藤類都發展為自己特有的貯水組織。海南島尖峰嶺上,由于樹干、樹叉以及地面上長滿苔蘚,地生蘭。天目山、黃山的云霧草必須在高海拔處達到具有足夠的空氣溫度才能附生在樹上,花朵艷麗的獨蔬蘭和吸水性很強的苔蘚。一起生長在高海拔的巖壁上;黃山鰲魚背的土壤母質上空長著繡線菊等耐瘠薄的觀賞植物景觀,只要創造相對空氣溫度不低于80%時,我們就可以在展覽溫室中進行人工的植物景觀創造,一段朽木上就可以附生很多開花艷麗的氣生蘭、美麗的鳳梨科植物以及各種厥類植物。
植物是依靠葉綠素吸收太陽光能,并利用光能進行物質生產,把二氧化碳和水加工成糖和定粉,放出氧氣供植物生長發育,這就是光合作用,這是植物與光最本質的聯系。光的強度、光質以及日照時間的長短都是影響著植物的生長和發育。植物對光強的要求,通常通過光補償點和光飽和點來表示。光補償點又叫收支平衡點,就是光合作用所產生的碳水化合物與呼吸作用的消耗使碳水化合達到動態平衡時的光照強度。在這種情況下,植物不會積累于物質,即光強降低到一定限度時,植物的凈光合作用等于零。能測試出每種植物的光補償點,就可以了解其生長發育的需光度從而預測植物的生長發育狀況及觀賞效果,在補償點上,隨著光照的增強,光合強度的逐漸提高,這時光合強度就超過呼吸強度,開始在植物體內積累于物質,但是到一定值后,再增加光照強度,則光合強度卻不再增加,這種現象叫光飽和現象,這時的光照強度就叫光飽和點。
空氣中二氧化碳和氧都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和物質條件。空氣中還常含有植物分泌的揮發性物質,其中有些能影響其他植物的生長。如鈴蘭花朵的芳香能使丁香萎蔫。洋艾分泌物能抑制圓葉當歸、石竹、大麗菊、亞麻生長。還有的具有殺菌驅蟲作用。風是空氣流動形成,對植物有利的生態作用青天現在幫助授粉和傳播種子。蘭科和杜鵑花科的種子細小,重量不超過0.002mg。楊柳科、菊科、蘿摩科、鐵線蓮屬、柳葉菜屬植物有的種子帶毛、榆、械、屬,白蠟屬、楓楊、松屬某些植物的種子或果實帶翅。鐵木屬(os-trya)的種子帶氣囊。都借助于風來傳播。此外,銀杏、松、云杉等的花粉也都靠風傳播。
植物生長離不開土壤,土壤是植物生長的基質。土壤對植物最明顯的作用之一就是提供植物根系生長的場所。沒有土壤,植物就不能站立,更談不上生長發育。根系在土壤中生長,土壤提供植物需要的水分、養分。
據我國土壤酸堿性情況,可把土壤堿度分成五級:pH<5為強酸性;pH5~6.5為酸性;pH6.5~7.5為中性;pH7.5~8.5為減性;pH>8.5為強堿性。酸性土壤植物在堿性土或鈣質土上不能生長或生長不良。他們分布在高溫多雨地區,土壤中鹽質如鉀、鈉、鈣、鎂被淋溶,而鋁的濃度增加,土壤呈酸性。另外,在高海拔地區,由于氣侯冷涼、潮濕,在針葉樹為主的森林區,土壤中形成富里酸含灰分較少,因此土壤也呈酸性。這類植物如柑桔類、茶、山茶。白蘭、含笑、珠蘭、芙莉、繼木、構骨、八仙花、肉桂。高山杜鵑等。土壤中含有碳酸鈉、碳酸氫鈉時,則pH可達8.5以上,稱為堿性土。如土壤中所含鹽類為氯化鈉、硫酸鈉、pH呈中性。能在鹽堿土上生長的植物叫耐鹽堿土植物,如新疆楊、合次、丈冠果、黃櫨木槿、檉柳油橄欖、木麻黃等。土壤中含有游離的碳酸鈣質土,有些植物在鈣質土上生長良好,這稱為“質土植物”(喜鈣植韌),如南夭竺、柏木、青檀、臭椿等。
總之,雖然環境對植物的影響如此重要,但是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仍相繼出現,這無一不是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活動違反了生態規律造成的,在沉痛的教訓面前,人們應該要逐漸意識到用生態學的原理約束自己的行為的重要性。堅持走可持續性發展的道路,才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正確方法,淘汰那些能源消耗高,資源浪費大,污染嚴重的工業產品。加強環境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環保意識,特別是提高決策層的環境意識和綜合決策能力,才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