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亮,吳思渝,冷奕光,張 松,王 江
(四川省畜牧食品市場信息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農村經濟、農業生產、農民增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農副產品憑票供應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當前,在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國養殖業在保障市場供給的同時,面臨著自身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如果說10年前我們仍在為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而大力發展數量型養殖業,現階段養殖業正在從傳統方式向現代方式、數量型向質量型開始起步,那么10年后養殖業將率先初步實現現代化。因此,“十二·五”和“十三·五”這十年期間,是挑戰和機遇并存的時期。
縱觀古今中外,伴隨著人口數量的增長和社會文明的進步,養殖業在生產方式和技術手段上歷經了狩獵到馴化、游牧到圈養、散養到規模、傳統到現代化的演變過程。
1.1 發達國家率先實現養殖業現代化 以丹麥、荷蘭、美國、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為代表的畜牧業發達國家,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不論其畜禽品種選育、還是養殖生產方式和技術手段,不論單產水平、勞動生產率,還是規模優勢、效益優勢,均遠優于亞非發展中國家。歸納畜牧業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有以下顯著的“五高”特點。
1.1.1 畜禽品種培育水平高。畜牧業發達的國家都十分重視農牧業科研工作。丹麥等國家培育了品系穩定、產能性高、抗病性強的生豬品種,窩平仔豬20頭以上、瘦肉率70%以上、料肉比2.5比1以內。澳大利亞等國不僅培育了體格碩大、產肉率高的肉牛品種,而且培育了牛奶單產量達5噸左右的高品質奶牛。
1.1.2 社會組織化程度高。畜牧業發達的國家,散養農戶已被高度集約化(規模化)養殖的農場業主所替代,所有養殖業主(企業)都加入了各類專門化組織(協會),飼養、防疫、銷售等技術和信息,都可以通過協會提供咨詢及培訓。同時,國家、協會對畜禽因疫情死亡等風險賠償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機制和辦法,在畜禽品種、肉蛋奶產品的出口方面,也發揮了有效的組織協調作用。
1.1.3 養殖方式智能化程度高。不論是家禽還是生豬,不僅環境良好、糞污處理無害化,而且圈舍全封閉,室內投料、除糞、溫濕調控等全部實現電腦智能化控制,畜禽福利飼養顯著提高。
1.1.4 畜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極高。養殖業主防疫意識、質量意識強,嚴格按照規程定量免疫,多次免疫或超劑量免疫,將被勒令宰殺后進行無害化處理。丹麥等國嚴禁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和促長素。美國等國嚴格執行抗生素休藥期,其養殖基地檢測和市場抽檢手段極為嚴格,所有產品溯源貫穿所有環節。
1.1.5 產業化和信息化水平高。從養殖上游的品種、飼料,到飼養過程中的防疫治療,再到下游的屠宰、加工、運輸、銷售的產業鏈中,環環相扣、上下呼應,監督檢測、市場信息貫穿始終。
1.2 我國養殖業處于發展方式轉型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養殖業為農業和國民經濟做出重要貢獻。2010年肉類產量7925萬噸,連續21年居世界第一;禽蛋產量2765萬噸,連續26年居世界第一;奶類產量3780萬噸,居世界第三位。但與發達的畜牧業國家尚有較大差距。一是生產方式差距大,散養戶占總數的60%以上,單打獨斗難有話語權。養殖新技術推廣應用較慢,人畜分舍起步晚,規模場戶智能設施鳳毛麟角。二是良種普及率仍然較低,單產量遠低于發達國家,豬肉人均產量低于丹麥50%以上,奶牛單產低于美國50%左右。三是組織化程度較低,協會、專合組織在產業鏈中的紐帶作用還處于初級階段;生產、加工、流通中的質量監管、追蹤溯源、市場信息等環節條塊分割、各自為政、執法不嚴。“十一·五”期間,免除農業稅、開設綠色通道、生豬保險及補貼政策力度加大、產品質量安全提到議事日程、適度規模和專合組織大量涌現、養殖方式不斷創新等,中國養殖業開始了發展方式的陣痛與轉型。
經過陣痛與轉型,十年后中國養殖業生產要素將發生深刻變化。
2.1 土地流轉加大 在農村土地承包制和承包量不變的前提下,十年后通過流轉,土地由分散型向相對集中型的態勢增強。種植業和養殖業呈現千畝(1畝=667平方米,下同)以上的農場式種養業,專合組織下的養殖小區層出不窮。
2.2 勞動力轉移轉型顯著 種養業勞動力將呈現多樣性,進城務工經商、就地雇用種養領薪、有知識有技術的新型勞動力加入種養業等方式將成為常態。
2.3 政策扶持和獎罰的力度加大 項目引進優惠、三通一平、畜禽保險補償、種養結合、專合組織、以獎代補、疫病風險調控、生產過程及產品質量安全、追蹤溯源、市場抽檢下架退市等政策和措施更加完善。
2.4 資金渠道多樣化 種養業將更多呈現業主投入、股份合作、國家項目支持、低息貸款補貼等融貸渠道。
2.5 生產方式不斷創新 一是養殖規模將由過去的千家萬戶少量養殖的數量集合,被專合社+農戶的養殖小區、公司+農戶的養殖小區、萬頭養豬(牛、羊)場、萬只家禽(肉蛋雞、鴨、鵝)場的集群規模養殖取而代之。二是傳統方式被生態循環和標準化、現代化封閉飼養所取代。三是環境友好、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的養殖方式將受到業主的廣泛應用。
2.6 新技術應用極大普及 一是產肉、產蛋、產奶率高,飼料報酬高、抗病力強的新品種(系)得到推廣和應用。二是智能化設施養殖程度顯著提高,并將逐步替代勞動強度大、人力密集型、環境污染重的傳統養殖。三是新技術、新知識將獲得業主和勞動者的極大關注和濃厚興趣,傳授、應用和普及先進技術將成為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
2.7 飼料獸藥更趨安全優質一是隨著標準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現有高殘留獸藥、低營養飼料,將被高效低毒的獸藥、營養全面的飼料所取代。二是業主產品的安全意識進一步提高,標準免疫、飼料投入品無抗生素和促長素、治療后嚴格休藥期,將逐步成為業主的自覺行動。三是市場上名副其實的“三品一標”占有率將超過60%以上。
2.8 產業化信息化顯著提高一是“信息不對稱”得到顯著改善,十年后畜牧業信息化建設將更加適應養殖產業鏈各環節對政策、科技和市場信息及時準確的需要。二是養殖業產、加、銷各環節的利益鏈接機制更加完善,以銷訂產、訂單生產將極大改善供求不平衡、價格劇烈波動的“過山車”狀況,同時,農市對接(直銷)、農校(企)對接(直供)也將顯著降低中間環節費用,消費者能夠更多地買到實惠、安全的畜產品。
2.9 消費需求更趨理性和擇優性 隨著消費者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對食品質量安全意識的增強,十年后,消費觀念、方式都將有所變化。集中體現在對畜產品“三品一標”的認同、識別上。無論是敞放式還是封閉式飼養、無論是全糧食還是全價飼料飼養,只要經權威檢測真實地顯示無污染、無促長素、無抗生素和無獸藥殘留的畜產品,都將會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圈舍標準、設施配套、品種優良、管理規范、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是現代畜牧業的基本要求。而養殖業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和市場化,依托千家萬戶的養殖者是難以實現的,這就需要實現養殖業現代化目標的引領者和組織者,而專業合作社和大中型養殖企業,就是其中的代表。
3.1 散養農戶只能減少不會消失 我國農民人口眾多、居住分散、地域遼闊、地形地貌豐富,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機械化耕作、智能化養殖程度有限的情況下,要大幅度減少散養農戶、甚至讓散養戶消失,是不現實的。如何組織和引導散養戶轉變生產發展方式,將成為這十年的重要任務。在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的過程中,因進城務工、土地流轉而轉變身份的農民將會不斷增加,散養農民將逐步轉換為職業農民,專合組織亦將成為散養戶可靠的組織者。
3.2 專合組織和養殖企業齊驅并駕 經過十年的努力,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化、產業化程度將顯著提高,養殖小區(園區)、養殖大中型企業將引領中國養殖業,其二者的生產總量將主導市場供給。
3.3 引領者綜合素質決定自身成敗 十年后的養殖業將呈現生產方式、管理水平、技術應用、品牌意識的競爭態勢,強強聯合、兼并重組將成常態。其成敗的關鍵,在于專業合作社和養殖大中型企業的引領組織者綜合素質的高低。一大批曉政策、通信息、攬新知、善管理、懂經營、搏市場的養殖帶頭人將不斷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