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薇
(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海軍中學 江蘇 泰州 225300)
2010年11月在海陵區舉行了區化學優質課評比活動,其中有兩位老師比賽的內容是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這與我參加江蘇省級實驗優質課評比活動中,所授內容一致,聽取兩位選手的課,收獲頗多,最大的體會是同課異構,重在設計。下面淺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兩位老師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導課,可謂精彩紛呈。如,罡陽中學的陳老師采用謎語的方式進行導課:農民伯伯說我是“植物糧食”;消防官兵贊美我是“滅火先鋒”;環境學家卻指責我是造成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請你猜一猜我是誰?通過謎語引入新課,該設計較為新穎,謎面描述出了二氧化碳的功和過,直觀性較強,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中。沈毅中學的吳老師導課方式較為簡單,與學生一起作深呼吸,“吸氣——呼氣”,提問“感覺怎么樣?你們知道在剛才的呼吸過程中產生了什么氣體嗎?”學生回答二氧化碳,從而進入新課,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出來。
我的設計與他們不同,是按照從生活走向化學這一新課程理念去設計的。首先教師打開雪碧飲料的瓶蓋,讓學生觀察現象,大家會發現有大量的氣泡溢出液面,接著提出問題:“這些氣泡是什么氣體的氣泡呢?”學生猜測是二氧化碳?!霸鯓域炞C呢?讓我們一起來試一試?!比缓髱熒醚┍田嬃瞎餐瓿裳菔緦嶒?,大家觀察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了。由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這一現象,可以推出雪碧飲料中逸出的氣體的確是二氧化碳,從而導入新課。這樣的課堂導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拉近了化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學生感到既熟悉又奧妙無窮、感到化學就在身邊、在生活中,使學生的學習欲望高漲,學習的需要不斷內化,學習的動力源源不斷地產生,同時對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主動性也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化學教學區別于其他學科的主要標志是“以實驗為基礎”,實驗是科學探究的基礎,在化學實驗中引起學生認知興趣的是實驗中產生的現象,如顏色變化、氣體產生、沉淀生成等,這些現象能引起學生強烈興趣,能激發學生心靈深處強烈的探索欲望,準確地把握“以實驗為基礎”這一基本特點,做好每一個實驗,通過生動、新奇、鮮明的實驗現象對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思維等產生影響,這也是使化學課堂教學充滿創造性的關鍵。罡陽中學的陳老師和沈毅中學的吳老師在過程設計中非常注重實驗探究教學。罡陽中學的陳老師通過提問讓學生回憶哪些反應可以產生二氧化碳,并設計了三個實驗讓學生探究哪種最適合用來作為實驗室制備二氧化碳的原料。沈毅中學的吳老師,首先請學生回憶有關實驗室制取氧氣的知識,然后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同樣也是先詢問學生有哪些反應可以產生二氧化碳,后設計三個實驗讓學生進行探究,從中選擇合適的實驗方案。我在教學設計上與他們不同,首先讓學生回憶我們是從哪幾個方面對氧氣的實驗室制法進行學習的?利用PPT表格的形式展示出來,然后采用對比的方式進行教學,回顧實驗室制備氧氣所用藥品和反應原理,接著直接給出實驗室制備二氧化碳所用藥品和反應原理。我并不反對實驗探究,但覺得這個地方并不需要設計實驗探究,罡陽中學的陳老師和沈毅中學的吳老師均設計了稀鹽酸與石灰石、稀硫酸與石灰石和稀鹽酸與碳酸鈉粉末這三個探究實驗,他們的設計意圖是通過一組探究反應速率的對比實驗,幫助學生領悟確定二氧化碳制備原理時應考慮的因素,提高學生對二氧化碳制備原理的認識層次。但對于稀硫酸與石灰石的反應,學生幾乎看不到氣泡,所以好多學生就認為這兩種物質接觸后不發生反應,然后教師解釋稀硫酸與石灰石是反應的,只不過生成的硫酸鈣微溶于水,覆蓋在石灰石的表面,阻礙反應的進行,反應會逐漸停止。學生聽得比較牽強,因為他們還沒有學過有關物質溶解性的知識,不知道微溶于水是什么意思,只知道老師說什么就按老師的做,如果在學生學完物質的溶解性和酸堿鹽知識后,再設計這樣的比較實驗,學生可能更能理解,認識會更深。
接下來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我首先請學生回憶并組裝出實驗室制取氧氣的發生裝置,并選擇一組裝置進行展示,讓學生對裝置進行評價,并提出問題 “確定制取氣體發生裝置時要考慮哪些因素?”“由此可以推知,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與哪個反應的發生裝置相似呢?”請學生試著組裝出制取二氧化碳最簡單的發生裝置,教師從中選擇一組有錯誤的裝置進行展示,并讓學生進行評價。本環節注重從學生學的角度去設計教學,通過知識的類比,達到鍛煉學生對知識舉一反三的能力,從而讓學生的思維得以發散,對知識之間的聯系、遷移把握得更游刃有余,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注重學生個性的張揚。由于學生設計裝置時所提供的都是實物,學生設計的感受和體驗都很真切。接下來讓學生試著對發生裝置進行變通,提出三個問題。問題1:如果要制取較多量的二氧化碳氣體,可以把試管換成哪些儀器?問題2:如果在制氣的過程中要補充酸液或控制酸液的加入量,可設計什么樣的裝置?問題3:如果還想控制反應的發生和停止,又可怎樣設計裝置呢?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制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并不是只有一種,根據不同的需要,裝置可以進行變換,學生回答前2個問題并不困難,但要提醒學生有關的注意事項,第3個問題在教師的提示和啟發下有些學生能夠回答出來,師生共同演示,加深學生的印象。通過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學習,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的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體驗成功的樂趣,不斷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意識,開拓了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化學實驗探究活動中,教師花費心思設計實驗,只要是適合學生的,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具有一定的邏輯關系、有利于學生發展的,能引發學生思考的,都是成功的、有效的實驗教學設計。各位老師的教學設計,讓我更深地體會到教師鉆研教材的重要性,同樣的教材,不同的教育對象、教學理念、教學風格會建構出完全不同的課堂,要努力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傳統的教學結尾是授完新課之后,教師出題讓學生練習,鞏固知識。長此以往,學生雖然掌握了一些知識,也做了一定的習題,但遇到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問題時,不會用所學的知識解答,應用能力較差。新課程要求化學教學要注重學生三維目標的達成,課堂結尾要引導學生用知識與技能去解決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重在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應用。
沈毅中學的吳老師采用了選擇題、填空題、實驗裝置改錯題,讓學生復習本節課的知識內容,選擇的題目有梯度。罡陽中學的陳老師設計了一道創新題,用學生在實驗中破損的試管(底部有小洞)以及教師提供的一些儀器,設計兩套具有使反應隨時發生和停止的二氧化碳發生裝置,讓學生通過設計裝置進一步復習鞏固課堂知識。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的思維越來越靈活,應變能力越來越強,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勢所束縛。
我采用了“幸運52”開心問答的方式,讓學生隨意選取要回答的問題,如裝置改錯題、實驗填空題、拓展應用題(你能利用一些生活用品再設計幾種制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嗎?你還能用生活中哪些物質來制取二氧化碳氣體呢?)在課堂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激勵性評語評價學生的練習結果,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提高了課堂教學有效性,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極大的提高。
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課堂練習設計,可展現化學的應用價值,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化學,化學就在自己身旁,從自己身邊的情景中可以看到化學問題,運用化學可以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覺得學習化學是有用的,使他們對學習化學更感興趣。
“同課異構”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師對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處理,不同的教學策略所產生的不同教學效果,并由此打開了教師的教學思路,彰顯教師的教學個性,我們從中發現了每個教師的亮點,對我們的教學理念、教學機智、教學手段等的提升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真正體現了“百花齊放”、優勢互補。讓我有了更高的目標“課堂應該更生動更快樂,讓我的學生體會到學習化學是一件快樂的事情?!?/p>
[1] 嚴宣申.化學實驗的啟示與科學思維的訓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2] 陸軍.重構教材內容:新課程教學設計的起點[J].化學教育,2010,(1):29
[3] 楊九俊.新課程三維目標理解與落實[J].教育研究,2008,(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