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波
(南京市第五十四中學 江蘇 南京 210000)
教師隊伍建設是學校的根本建設,“引領教師專業成長,打造高素質的教師團隊”,是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和形成辦學特色的關鍵之一。 把“校本研修”作為學校發展的基石和突破口是我校教師一致的共識。 幾年來,學校的教研組建設也隨著校本研修的深入展開而快速發展,化學教研組借助小班校本研修而迅速成長為優秀的教師團隊。
思想建設是隊伍建設的根本,理念更新是校本研修的核心。 我校開展小班校本研修,首先著力于提升對小班化教育思想、理念的認識并使之校本化,這也為教研組和教師開展小班校本研修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礎。
通過培訓、學習,老師們充分認識到小班化實驗的實質是“關注每一位學生,促進每一位學生個性發展”,小班化實驗是實施素質教育、 推進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它的生命力在于與學校辦學特色的有機結合,在于小班化教育理念的校本化。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提出“把每個孩子當作寶,助每個孩子成為寶”的口號,并逐步形成以“助”為核心的小班化校本教育理念。 該理念的核心思想是學校教育的本質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其核心就是“幫助”:幫助學生發展天性、激發潛能、克服弱點、培養良好習慣,最終目標是幫助學生成為自律、自主、自信的學習者,同時幫助教師成長,促進學校發展。
在以“助”為核心的小班化校本教育理念的基礎上,我們逐步建構起“H-E-L-P”助學教育框架。 該教育框架以“助”為核心的小班化教育理念為統領,以養成教育課程體系、教育教學管理體系、載體與策略體系和發展評價體系為支撐,構建起涵蓋學校德育、教學、管理等方面的一個教育系統,將小班“助學”理念化為具體的教育行動。 這一框架的建構,既是學校開展小班校本研修最大的背景,也為學校小班校本研修提供了最重要的研修主題和內容。
當代是合作與競爭的時代,依靠傳統的“單兵作戰”方式,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要求。 從本源來看,不論教研組還是備課組,都強調了“組”的內涵,意味著要處理好關系,要在相互競爭與協作中包容個性的差異,要能夠有學科領導(組長)的引領與跟進。 進一步說就是用團隊的智慧和技能,以學習、研討的形態從事專業的研修活動。 教研組是學校教育科研的基層組織和重要基地。一個組的成長,能夠帶動一批教師的專業成長。
圍繞著學校“H-E-L-P”小班助學要求,化學組開展了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校本研修活動。2010 年,我校成為南京市初中小班化化學教學實驗基地學校后,在市教研室特級教師楊劍春老師等專家的指導下,化學組更進一步推進了校本研修, 提升了化學教師團隊的專業素質,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化學組老師將教學的關注點更多落在后進生身上,課堂上提問、巡批,課后的輔導等,都向后進生傾斜。 課后在化學老師辦公桌旁或放學后留在教室享受老師提供“小灶”待遇的,往往是班級成績的后十名學生。 在別的學科,課代表一般都是由優秀學生當任,但我校的化學課代表則是由一名優等生和一名后進生共同擔當。 用后進生當課代表,首先是對他們的一種尊重,一種激勵,同時拉近了教師與后進生的距離,這有利于教師更多的了解他們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現狀, 便于分析具體原因,拿出指導對策。 通過不斷的教育和督促,促進他們的進步,再利用他們進步的事實,在后進生中樹立一面旗幟,激勵更多的后進生進步。 化學組多年來教學成績一直比較突出,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的教師始終偏愛后進生,不放棄一個后進生。 事實證明,只要有耐心、細心,對每個學生的感情和精力投入會為學生打開一扇緊閉的大門,進步后的學生感受的自信和喜悅會讓他們把這份自豪傳遞給周圍的伙伴,為班級良好的學習氛圍形成帶來新的活力。
教育家布魯姆說過“有效的教學,始于期望達到的目標。 學生開始時就知道教師期望他們做什么,那么他們便能更好地組織學習”。 他強調了教學目標的準確性和具體性。 在這一教育理念指導下,我們制定了“雙定”備課的教學原則。 “以學定教”,就是根據我校學生學習力確定教學內容、策略和方法。 強調面向中差生,將教學難度降低,將教學節奏放慢,打基礎,做小題,積“小勝”為“大勝”;“以標定教”,就是教師緊扣課標,根據學情,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對各個教學環節精心的設計。 雙定備課其實要求每個教研組要注重集體備課,注重專題研修。
例如,化學組依據“以學定教”原則,針對“導入”教學環節,教研組教師各開了一節課并相互觀摩,在此基礎上開專題教研組會,每位教師談對課堂“導入”的理解,都側重從不同層次學生角度分析“導入”設計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等。 這次研修組織了全校教師觀摩,大家共同感受到了不同課型不同老師不同班級不同時間采用不同“導入”的重要性,懂得了如何因課因人因時等而采用不同“導入”的方式等。
在實踐中,我們不斷探索,形成了校本作業的“三化”策略,即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整為零。 也就是把復雜的難解的需要整塊時間完成的作業轉化成簡單的零散的容易完成的作業, 讓學生有信心有能力自行解決,其實質就是使有限的作業高效化。
實施“三化”策略,化學組經過研修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 比如,基礎較差的學生,遇到難度大點的題目就不愿意做,化學老師們就鼓勵學生做小題,即為難題鋪臺階, 把一道難題拆分為有梯度的幾道小題,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完成。 新課標實施以后,各學科都非常重視聯系生活,很多聯系生活實踐的表述題應運而生,這類題目題干較長,學生需要有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 不少學生理解能力較差,往往題目都沒有耐心看下去,想要完成作業更是難上加難,于是化學組的老師們便分解題干,把復雜的題目簡單化,讓學生能找到解題的抓手。 我校一位老師在他的“小班作業體現三化”中寫到:“三化”作業難易程度貼近學生的實際,作業又兼顧個體差異,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鍛煉有收獲,讓作業,這個曾經為眾多學生畏懼的“餐后苦點”變成了“我能做,我會做,我要做”的“餐后甜點”。 實踐證明,廓清層次性,尊重學生的差異;提高應用性,化整為零,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就明顯提高,有利于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總之,作業這個載體,是學生最直觀的學習材料,也是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關鍵所在,作業設計中運用好“三化”,有助于真正實現有效。
如果說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那么以生為本就應該是科學發展觀在教育問題上的集中體現。 我校以生為本優化教學過程的策略強調“四度”:教師對學生的高關注度,師生間的高互動度,反饋的高訓練度,目標的高達成度。
(1)著眼發展,突出互動探究能力培養
美國教育家羅威(Rowe)調查發現,在那些把理答等待時間延長了1-5 秒的教師的課堂上,發生了令人可喜的變化:學生回答的平均時間延長、主動性和正確度提高、答不出問題的可能性減小、學生的疑惑也隨之增加……“學起于思,思起于疑”。 疑問是思維的火種,思維以疑問為起點,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我校的化學課堂鼓勵給學生一定的自學時間,對于學生在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讓他們前后桌討論,老師一邊巡視一邊適當、及時給予點撥。實踐證明, 大多數學生自己看書確實能掌握課標內容,少部分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也能解決課標內容。 這樣生生合作探究、師生教學互動,讓所有學生在課堂都有事做,再通過口頭訓練、筆頭訓練,提高了課堂訓練的達成度。在小班的課堂上,這種高互動性就讓學生始終保持對學習的積極主動狀態。 這樣不但能順利地實現教學目標,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建構知識體系的過程中學會學習。
作為小班化化學基地學校,一年多來,我校承接了5節市公開課,五節公開課各有特色,都體現了小班化學教學的要求和特色:探究實驗、小組合作、師生互動、反饋評價等。 以我校崔老師的 《黑色固體科學探究課》為例,這節課主線是讓學生通過實驗和討論,熟練掌握初中黑色固體成分的檢驗和鑒別方法。 本課設計上多搭臺階,由淺入深,利用生活中可見的物品拉近生活和化學的聯系,通過小組的合作創設研究的學習氛圍。 課堂上學生的情緒高漲,由于問題的階梯搭建較合理,幾乎沒有學生出現對這部分內容的抵觸情緒,學生互動探究的氣氛很熱烈。 再如,新教材中增加了許多學生實驗,這為培養學生互動探究能力提供了又一個廣闊的天地。 我校化學教師把分組實驗材料準備好帶入課堂,讓學生分組自己動手實驗,讓學生在做實驗中體驗互助合作探究的樂趣。 很多學生由此愛上了做實驗,甚至自己在家也置辦一些實驗設備。 或許多年以后,他們中絕大多數人未必在化學領域有大的成就,但在實驗中習得的嚴謹的設計、積極的動手操作、大膽的想象等探索創新精神將會深深影響他們的一生。
(2)細化分層,致力發展“每一個”
①教學目標和要求的分層
為了更好地貫徹“四度”策略,我們非常重視目標的明確與細化,以更好地做到分層次要求,讓教師的教學目標成為學生的學習目標。 明確的教學目標可以讓學生學習前就明確要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教師則依據教學目標的各個層級,對不同層次學生提出相應的教學目標及要求, 從而使得教學的針對性更明確,使得小班教育的“適切性”要求從目標制定上就開始得到落實。
②訓練檢測的分層
“考什么”、“練什么”是我校化學組備課研修的一個重點。 每節課的習題、每份試卷都依據課標,根據學生的層次分層布置, 盡可能使各層次學生每次訓練都有收獲。 每節課上完后,組內老師都會交流習題訓練是否到位是否有效,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以便今后教學中注意。 在練習的選擇上,我們考慮難度要求的細化,每道題目既要回應知識點,難度設置也有A、B、C 三個層次的分層要求。 不同類別的學生能夠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最大限度地完成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提高。
③矯正輔導的分層
我們在化學課堂上每節課都留五到十分鐘時間進行反饋練習,以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課后根據達成度,教師積極進行反思,及時修改教案使之更加適合不同類型的學生。 根據反饋結果,對于學生中的模糊認識重新講解,鞏固加深,對于個別能力弱的學生課后再找機會輔導或安排好學生負責教會他們。 正如哲學家詹姆士所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肯定”。 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漠視乃至歧視那些弱勢群體,同樣對班級中部分學習基礎相對差一些的學生我們教師應百般呵護,精心哺育,唯有如此,才能促成他們健康成長。
小班校本研修活動的深入開展, 促進了我校化學教學在更科學、更高效平臺上運行。 累累的研修成果,化作了提高教學質量的強大力量, 小班化實驗開展以來, 我校化學教學成績在同類學校中始終處于領先位置。 不僅如此小班校本研修還為化學教研組這支年輕的團隊注入了強勁的學習之力、研究之力,為化學組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小班校本研修有力促進了教師的發展,圍繞著研修專題每位化學教師都開了市、區研究課, 都參加了課題研究, 都有研究文章發表或獲獎, 化學教師的教科研能力和教學能力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提高。
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學習型教研組建設,進一步提高校本研修的水平,打造更高素質的教師團隊,為學校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