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明
(四川省達縣畜牧食品局,四川 達縣 635006)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達縣曾引進國外的長白豬、約克夏豬改良本地黑豬,具體辦法是先用一個國外品種的公豬與本地黑豬交配,生產內外二元雜交商品豬,其瘦肉率由原來的38%提高到49%,再用內外二雜母豬與另一個國外品種的公豬交配生產內外三元雜交商品豬,其瘦肉率達55%左右。但還沒有等到內外二雜母豬充分發揮其雜交優勢的時候,國家又于上世紀末成批大量引進國外種豬,強力推廣DLY組合,即杜洛克、長白、約克夏三品種雜交組合,其雜交商品豬瘦肉率高達64%左右。我們把純粹引進國外種豬生產外三元雜交豬的方式稱為生豬革命,因為它與本地豬沒有發生任何血緣關系,那么,達縣生豬生產到底是要改良,還是要革命呢?
1.1 從國外大量引進種豬開展外三元雜交,投資太大 雖然生豬瘦肉率一步到達64%,比內外三元豬高約10個百分點,促進了生豬外銷,而這高出的10個百分點非常來之不易!國家不僅要用大量的外匯、長期引進種豬,而且省、市、縣還要分別建立原種豬場、純種豬場、擴繁場等,同時生產出來的仔豬價格特別高,飼養管理條件要求苛刻,一般只適宜大戶用高蛋白、高能量的配合飼料喂養。生產內外二雜、三雜豬成本很低,主要利用國外種公豬與本地母豬或內外二雜母豬配種即可,其種豬的數量僅為推行外三元雜交組合的三分之一。
1.2 外三元雜交豬的肉質較差 外三元雜交豬與內外三元雜交豬比較,瘦肉率雖然提高了,但肉的含水量重,肌纖維特別粗糙,主要是瘦肉與瘦肉之間缺乏脂肪顆粒,吃起來不滋潤,消費者普遍反映如同嚼臘。在烹飪加工方面,高瘦肉率豬肉尤其不宜燉、炒和制作干臘制品。這里,也許有人要問:既然外三元雜交豬肉質差,為什么還會出口呢?道理很簡單,按照經濟學常識可知,只要有需求,就可以組織生產,以滿足不同消費層次和不同消費習慣人群的需要。一般來說,高瘦肉率商品豬適宜消費量小的外國人和我國北方人,對于南方人特別是四川人最不適宜。
1.3 飼養外三元雜交商品豬并非達縣的優勢 從全國幾大養豬基地看,達縣既無東北及中原片區這些玉米和糧食主產區的資源優勢,又無沿海片區靠進港澳的地域優勢,按照國家的要求,西南片區(含云、貴、川、廣西、重慶)養殖要確保本地消費,努力拓寬市場渠道,這正是基于飼料資源和地域差異的考慮。過去四川的“糧豬安天下”,現在看來,糧食的優勢已由平原地區取代,廉價的勞動力已成為歷史,唯一的優勢是優質廉價的青綠飼料尚存。然而,養殖大戶所飼養的外三元豬并沒有利用青綠飼料豐富這一資源優勢。
達縣本地黑豬具有適應性強、易于管理、繁殖力高、母性強、耐粗飼、肉質風味獨特等優點。它與國外豬交配所生產的內外二雜、內外三雜豬,除了繼承母豬的上述優點外,還具有瘦肉率高、生產快等優勢,并且克服了外三元雜交豬肌纖維粗糙、易于產生PSE肉的缺陷。據此,我們可以大膽地預測:人們消費內外二雜、內外三雜豬肉必將成為豬肉消費的主流,正像雞鴨的消費已經回歸到本地雞本地鴨的消費一樣。
綜上所述,達縣生豬生產,只能因地制宜走以本地黑豬為母本、以國外高瘦肉率豬為父本生產內外二雜和內外三雜豬的雜交改良之路。這樣既可以充分利用本地資源,降低養豬成本,又能生產人們樂于接受的優質豬肉。因此,那種忽視本地豬種存在,長期依賴國外進口,不顧養殖成本的所謂生豬革命是不可取的。
3.1 堅持兩條腿走路的養豬方針
3.1.1 鼓勵適度規模戶養豬。一方面生產外三元雜交商品豬,另一方面選擇部分專業戶飼養內外二雜母豬,繁殖內外三元雜交仔豬,既為自己育肥又為農戶提供商品仔豬。
3.1.2 積極支持農戶養豬。我們堅信,只要以戶營為主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存在,農民養豬將如影隨行。目前農戶養豬,主要受到大戶養豬效益擠壓的影響,同時還受養殖與打工的比較效益的驅使,農民只好少養或不養。其實,農民利用其殘羹剩飯、農副產物和青綠飼料養豬,一年出欄2~3頭肥豬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況且農民養豬對環境的污染是非常低的。但剩留勞動者的科學養豬水平很低,需要加強技術培訓。
3.2 建立以碑廟鎮為中心的本地黑豬繁殖基地 經調查,上世紀五十年代所說的“碑廟黑豬”已不復存在了,現存黑豬均為內江豬與本地豬的雜交后代,其生產性能優于“碑廟黑豬”。繁殖基地建設由縣成立領導小組,具體加強項目領導和規劃布局。縣財政要加強投入,以便繁殖工作順利開展。由縣畜牧局派強有力的技術力量加強本品種的選育工作,逐步為全縣提供豬源,為生豬改良打好基礎。
3.3 充分利用青綠飼料養豬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糧豬安天下”的四川逐漸失去了夕日的輝煌,養豬只剩下了青綠飼料豐富這個優勢了。青綠飼料不僅能提供部分營養,降低養豬成本,還能增加對混配飼料的適口性。由于達縣光熱水資源豐富,而且氣候適宜,一年四季均能生產,為此,一方面要加強對現有青綠飼料的利用,另一方面要大量種植優質飼草,諸如聚合草、串葉松香草等產量高、富含蛋白質的飼草,既能緩解蛋白質飼料缺乏的問題,又能提高養豬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