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標
(江蘇省鹽城市大岡初級中學 江蘇鹽城 224043)
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通過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探究,讓其運用化學知識解釋一些生活現象,既擴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參照學生的綜合素質,作出教學的定向很重要,如何真正做到讓學生動起來,至關重要。
學生是否能自發、喜歡動腦筋,關鍵是教師在教學中是否有對他們思維能力方面的培養。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巧妙設計一些教學情境,讓學生擁有思考的空間。并多方面、多層次引導學生到教學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的腦筋動起來。啟發學生思維的途徑是多種的,例如課堂上提出啟發性問題,讓學生認真思考,必要時作一些點撥;也可運用生動、形象的教學典例,結合新的教學方法;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生動有趣的化學實驗電子演示稿,讓學習更為輕松,更有趣味性。
思維能力的提高,與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有很大的關聯,而問題情境的質量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思維是從問題的提出開始的,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后,讓學生提出問題假設,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對問題進行推理和驗證。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帶著問題鉆研教材,從而更好地融入到教材中去。另外,作為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到生活實際中來,例如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中涉及到的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實驗中,當熄滅蠟燭后,可以觀察到有白煙從燭芯飄出,而當點燃白煙,為什么蠟燭又可以重新點燃?通過這個探究實驗的現象,引發學生提出問題假設,繼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假設的內容。通過同學間相互探討,最后達成共識,之所以用火柴點燃白煙,蠟燭會重新燃燒,主要是因為蠟燭燃燒時是先由固態轉變成液態,再由液態轉化成氣態,而后燃燒,我們所點燃的白煙實質上是氣態下的蠟燭,因此火焰會順著白煙重新點燃蠟燭。
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假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經常處于被動狀態,那么要提高學生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學生如果能變被動為主動,一步步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從本質上真正學到知識。原先我們教學對實驗的要求只停留在識記方面,只是要求學生掌握實驗的步驟,操作規范,注意事項,實驗原理以及實驗現象的觀察、記錄。而現在徹底打破傳統模式,對探究性實驗要求學生必須自己設置探究問題的方向,通過必要構思,自己動手完成實驗,最后對實驗進行觀察和記錄,總結出結論。可見,從某一層次上來說,這對學生的要求確實上了另一臺階。一方面,探究性實驗更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同時很大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及習慣;另一方面,探究性實驗有利于學生發現規律,掌握規律,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除上述三點外,在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及直覺思維能力,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例如在計算題方面,發散思維可以通過針對一題多解,提高解題能力。而一些類型的計算題,有一定的規律,沒有必要花費大量時間做常規運算,只要抓住規律,往往能事半功倍,在考試中贏得時效。當然,前提是要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
新教材中總共設計了53個實驗,其中活動與探究共29個,53個實驗中淡化了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的界限,這樣大大增加了學生動手實驗的空間。而在53個實驗中,突出了實驗的簡單化、微型化、生活化、趣味化,很多實驗在教師的指導下,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完成。如對蠟燭及燃燒的探究中,這個實驗相對比較簡單,稍微得到教師的引導,每位學生都可以相對獨立完成。通過課本增設的探究實驗,不僅給學生創造了動手的機會,也讓學生親身體驗實驗操作過程,從而讓學生體會和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
著名化學家戴安邦認為“實驗室是培養全面化學人才的最好場所。”由此可見,化學的科研離不開實驗室。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挖掘和開發化學實驗在化學探究性學習中的功能,對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形成終生學習的意識有重要的意義。
《新課標》充分結合學科與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實際出發點,發揮學科的優勢,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理論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形成科學價值觀的過程。在前提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一些比較簡單、生活化及較富趣味性的實驗必須讓學生獨立進行科學探究,讓學生親身經歷,豐富探究活動經驗。而學生具備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是學習化學和進行探究活動的基礎和保證。通過探究活動可以進一步激發化學學習的興趣,增強對科學的情感,理解科學的本質。
化學的學科特征是“以實驗為基礎”。這就說明了科學探究可以作為學習化學的途徑,徹底改變傳統的講授型、灌輸型的教學模式。而科學探究必須切合實際,從實際出發。科學探究的思維過程可以概括為: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實驗—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真正的科學探究是建立在思維的邏輯性和科學性基礎上的有效探究。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發現問題,繼而提出問題,通過大膽猜想和假設,依據掌握的知識和經驗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合理猜想,經過認真討論和周密思考,對提出的問題作初步結論。繼而制訂科學探究計劃,設計合理實驗方案,選擇實驗用品,同時要注意考慮實驗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即必須有較周密的實驗計劃。一切實驗準備完畢后,便可以根據實驗計劃中的步驟進行。注意觀察實驗現象,認真記錄實驗數據,并注意認真思考,與實驗前的猜想作對比,從中認識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可以首先通過對同一實驗的成員進行討論,達成一致意見,其次可以與不同小組成員進行討論,存同求異,再進行分析,找出問題的所在,以便達成共識。還要注重反思,對實驗現象存在的不同之處,要認真聆聽別人的意見及具體建議,以便在今后的探究活動中有所促進,真正體驗到探究活動的樂趣。只有通過正確的探究途徑,才有利于化學教學的正常進行。
在傳統教學中,鑒于初中化學知識點比較多,需要掌握的內容也不少,而學生真正能體驗的實驗不多,因此,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還不是很高。導致學生在學習中不太喜歡提問題,即使有疑問,也缺乏代表性。而現在通過一系列科學探究實驗,增加了問題情境,這一改革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更要抓住時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做到讓學生勤問、多問、巧問。
對于學生的提問,要進行必要鼓勵,而在回答問題中,要方式、方法得當。防止打擊學生的好奇心、自尊心。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對學生多加提問。通過提供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產生質疑,從而讓學生更深刻掌握教學內容。在探究實驗中,也要讓學生發現問題。現在的實驗已不再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實驗現象,而是要求學生對實驗探究,發現問題,通過對實驗探究以解決問題,得出科學結論。另外,也可適當制造懸念。“逼使”學生產生疑問。懸念的設置將會引導學生發揮思維能力,對懸念作一番思考,繼而動口提出疑問,通過討論,最終達成共識。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喚起學生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望。
總之,我們要適應21世紀的教育方向,教學要進行徹底改革,拋開傳統教學理念,提出全新的教學理念。作為在教育中起主導作用的先驅者,教學應更深刻體會教材的特點,明確教學方向,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充分使學生掌握化學技能,更好為社會主義發展需要服務。
[1] 國家教育部制訂.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2] 胡美玲.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的設計思想和特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
[3] 朱慕菊主編.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
[4] 王祖浩.關于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的若干問題[J].化學教育,20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