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軍
(1安徽師范大學化材學院 安徽 蕪湖 241000;2安徽蕪湖縣橫崗中學 安徽 蕪湖 241100)
筆者在一次調研時發現這樣一道選擇題令許多學生頗感棘手。原題是這樣的:
請在下列四個選項中選擇一個屬于化學變化的實例( )
A.夏天室外自行車輪胎爆炸
B.手榴彈的爆炸
C.熱水瓶的爆炸
D.原子彈的爆炸
這是一道典型的概念運用題,主要考察的是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掌握及運用情況。根據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中化學變化的定義: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叫化學變化,學生能很容易的排除AC兩個選項。問題的焦點在選項D,學生根據化學變化的定義知道,原子彈爆炸時會產生大量的煙、蘑菇云等,也即會有新物質生成,進而認為D也是化學變化,而實則不然,原子彈的爆炸不屬化學變化。由此筆者就考慮到化學教師在進行化學概念教學時要注意些什么?下面筆者就自己的教研教學經歷談一談在化學概念教學中如何進行概念的構建與引入,以及如何將概念進行深入剖析,使之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并得到鞏固,從而能靈活運用化學概念解題。
概念是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特征,概念學習意味著掌握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特征。按概念的抽象水平可將概念分為具體概念和定義性概念,具體概念的教學相對較易,在這里我們主要討論定義性概念的教學。概念既然是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特征,大多比較枯燥,如果直接呈現給學生,則學生不感興趣,不易理解,也不易接受。
首先,要分析學生現狀,從學生原有知識結構出發進行概念的構建。
案例一:溶液質量分數的引入
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來進行概念的構建和引入:教師提問:現有兩杯白開水(水的體積相等),一杯加入一勺白糖,另一杯加入兩勺白糖,哪杯更甜?學生:加兩勺糖的水更甜。教師:為什么?學生:…(交流、討論),進而引出溶液質量分數的概念。通過學生熟知的生活經驗,利用認知的矛盾,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與記憶。
其次,利用實驗,從對實驗現象和結論的分析與解讀中對概念進行構建。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有趣的化學實驗可以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同時化學實驗也是學生獲取化學知識、培養科學態度、提高科學素養的基本途徑。所以從實驗出發來引出和構建化學概念,有利于學生對概念的記憶與理解。
案例二:化學變化、物理變化的引入
教師可設計如下實驗:①將食鹽溶于水中,②將雞蛋殼溶于稀鹽酸中。教師:請大家觀察上述兩個實驗的實驗現象;學生:①無明顯現象,②有氣泡產生,試管溫度升高。教師:很好!同學們觀察的很仔細,但你們知道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現象呢?從而引出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概念,如①沒有新物質生成;②有新物質生成。通過實驗可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更加深刻。
再次,利用實例、模型,從對生活中實例、模型的分析比較處理,進行概念的引入和構建。
案例三:過濾概念的引入
教師在教授粗鹽提純實驗時會涉及到過濾這個概念,教師在演示實驗的同時會引出和講解過濾的概念,此時教師可從生活中篩子的原理出發進行類比,或從炸油條用的工具——笊籬的功能出發。從模型與實例出發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概念的記憶與理解,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素養。
化學中的概念一般都是用言簡意賅的文字進行表達的。教師在教學時首先要對概念中的關鍵的字、詞進行深入的解讀,對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進行深入的剖析。
案例四:固體溶解度的概念
教材上是這樣表述固體溶解度的: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g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對此概念教師可作如下分析:①溫度一定;②溶劑的量一定(100g);③狀態一定(飽和狀態);④單位:克(g)。這樣一分析學生便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固體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便于學生對概念的記憶和理解。
案例五:催化劑的概念
在化學反應里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都沒有發生變化的物質叫催化劑。這樣的表述不利學生記憶與理解,教師可作如下分析:“一變”:化學反應的速率改變(加快或減緩);“二不變”:①自身質量,②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均未改變;“一強調”:是反應前后,而非整個反應過程,在反應過程中可能改變。
新獲得的知識或概念若不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進行整合,內化成學生自己知識的一部分,則不易理解而且很容易遺忘,只有將新獲得的概念進行內化才能記得牢、理解的透、運用的活。如何將概念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
案例六:物質的量的濃度
在講解剖析這個概念時,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回憶溶質質量分數的定義,然后在引導學生將兩個概念進行類比,使新知識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整合內化。
案例七:氧化物
氧化物是含氧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是否為氧化物呢?通過正反兩面比較,將氧化物的概念進行內化。
案例八:原子、分子、離子、單質、化合物和元素等概念
在學生學完上述概念之后,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對上述概念進行分析歸納,以元素為橋梁和紐帶,把其他概念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系統的知識鏈,進行概念的內化。
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的化學概念還要以適當的習題進行訓練,使新學的知識概念得以鞏固。熟能生巧,才能使概念的應用更加靈活。
中學教材中有些概念具有階段性特征,往往不是一步闡述到位的。如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剛開始是這樣呈現的:物質與氧氣發生的反應,這是描述性的定義,雖然后文又重新給予了闡述,但教師在教學時不進行必要的補充,則學生很難對此概念進行準確把握。再如化學變化的概念: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而后續講到化學反應的實質時則明確說明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分子的分裂、原子的重組。從這段敘述中可以看出化學反應時原子核或者說元素本身沒有改變,如果原子核或者元素本身改變了則不屬化學變化的范疇。所以教師在進行概念教學時一定要進行必要的補充,這樣學生對知識把握才能更加準確,對知識的運用更加靈活。
概念尤其是化學概念在教材中的呈現一般都是以言簡意賅的文字出現的,化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運用適當的方法加以分析,引導學生對概念進行理解、內化、運用和拓展,這有利于學生科學態度、科學素養的養成,對教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 楊少波.化學教學中概念教學策略初探[J].南昌高專學報,2011,(2)
[2] 杜玲.化學概念教學的點滴體會[J].化工職業技術教育,2005,(1)
[3] 王春.新課程視角下的中學化學概念教學策略研究[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9,(7)
[4] 王天軍.初中化學概念教學的幾點做法[J].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6)
[5] 張曉明.例說初中化學概念教學的階段性特征[J].化學教與學,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