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娟 李志軍 張 玲 邱愛軍 楊趙平
(塔里木大學 植物科學學院,新疆 阿拉爾 843300)
《植物學》是高等院校生物類和農學類等一切以植物為生產和研究對象的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學好《植物學》對于后續專業課的學習及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相關的實踐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雖然植物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但實踐性再強,仍離不開課堂教學,因此作為植物學教學工作者,如何有效地進行植物學的課堂教學,達到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能夠活學活用,把學到的植物學知識真正應用于生產和生活實踐,是每個人都必須要認真思考的問題。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植物學》教學經驗,并查閱相關文獻[1~5]后形成此文,在此與所有植物學教學工作者交流、探討。
對于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首先都應該理清整體教學思路,即對于整門課程采取何種思路和方法來教。筆者的植物學整體教學思路和方法可以簡單概括為9個字,即“三一二”、“ 二一一”和“三步走”,這是在分析植物學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基礎之上形成的。
“三一二”針對植物形態解剖學的課程內容而言。“三”意為三個組織層次,即從細胞,到組織,再到器官,組織水平由低到高,層層上升;“一”指一條主線,即被子植物生活史(個體生長發育),在器官這個層次內容的學習中,以一條被子植物生活史過程為主線,從生活史起點——種子開始,到發育過程中依次出現的根、莖、葉、花、果實六大器官形成的先后順序逐漸來展開學習;“二”指兩個中心環節,即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針對每個器官內容的學習,均先講解雙子葉植物該器官的形態、結構特點及發育規律,然后與單子葉植物進行比較講述。
“二一一”針對植物分類學而言。“二”指植物界的兩大類群,即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一”指一條植物類群系統發育史;“一”指一個分類系統,即最高等類群被子植物學的分類系統。
“三步走”針對整個教學過程而言。第一步,在開始第一節課的教學時就詳細將“三一二”和“二一一”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思路對學生進行詳細描述和講解分析,讓學生在學習課程之前就有個整體印象,知道自己本門課程將要學些什么?該怎樣學?第二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將 “三一二”和“二一一”的教學內容按順序逐漸展開學習,并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驗證該課程內容和教學思路;第三步,課程結束后再將“三一二”和“二一一”的內容進行總結歸納,加深學生印象。通過這樣的方式,課程完成后,學生即使不能清晰記得某個細小知識點,但至少對本門課程學了些什么,會有非常系統、整體和深刻的把握。
要成功教好一門課程,就要注重對每個教學環節和教學細節的把握, “細節決定成敗”,只有不輕看任何一個小的教學細節,事無巨細,方能真正教好一門課。
備課是教學諸多環節中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備課充分、認真與否,既是教學態度的問題,也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只有認真備課,積極鉆研教材和相關教學刊物,并精心制作課件,準備教學用具等,才能在課堂上把自己最精彩的課堂風采展現出來。
成功的教學最關鍵是要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課程產生興趣才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也才能真正學好一門課程。培養學習興趣,學生主動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在于教師的引導。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會在如下方面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2.2.1 課程教學內容盡可能生動、活潑、有趣
教學內容是課程的主體,要想做到整堂課的教學內容都生動有趣顯然是無法實現的,畢竟植物解剖學的內容非常微觀、抽象,能把此部分內容講解清晰、透徹足矣,而關于形態和發育的內容卻很直觀、生動,所以可以從植物外部形態及生長發育入手來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
如在講某個器官形態時,可以各處搜羅一些有趣的植物實例,比如植物界中的各種世界之最(種子最大的植物——復椰子,葉片最大的水生有花植物——王蓮,壽命最長的植物——龍血樹等等)講給學生,定能吸引學生興趣。
在講植物分類學中植物的特點和資源利用方式時,可以自編或查找一些與之相關且便于理解和記憶的小故事,并適當引入。如筆者在給學生講車前屬(Plantago L.)植物時就曾引入一個題為《車前草名字由來》的小故事:東漢時期,一位名叫馬武的將軍曾率大軍在黃淮平原一帶作戰,被圍困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時值干季,所有士兵和馬匹皆因缺水斷糧而出現腹脹、尿痛、尿血癥狀,且多日不見好轉。一日馬夫告之:所有馬匹均尿液澄清,不藥而愈。馬武命馬夫觀察馬的活動,發現馬取食了大量馬車周圍葉形若豬耳的雜草。便下令收集此草,煮成湯汁給士兵服用,果然,士兵也很快痊愈。馬武大喜,笑道:馬車前的雜草竟有如此功效,真是好個“車前草”啊! 從此,人們便叫這不知名的草為“車前草”。通過這樣一個小故事,學生可以輕松記住植物的名稱“車前草”,知道它的形態特征“形若豬耳”,而且也了解了它具有利水通淋的作用,可以治療尿道澀痛、小便不利等癥。舉一反三,在講其他知識點時,教師也可以查閱或編寫一些小故事,應用在教學過程中,寓教于樂,必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植物分類學中科屬的識別要點一直是學生學習和記憶的一大重點和難點,筆者試著將從網上或文獻中查閱到的記憶歌、訣、順口溜等教給學生,使學生能夠快速記憶。如在講十字花科植物的可以“十字花科,四瓣四萼,四強雄蕊,只結角果”[6]的十六字口訣來記憶,有時甚至可以配上流行音樂的曲調,讓學生反復吟唱,很快便能準確并深刻記憶。
2.2.2 教學手段豐富多樣
植物學的特點決定了沒有多媒體的課堂教學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可能成功的,因為需要對太多形象而直觀的植物形態、解剖或發育的圖片、視頻等內容進行示范,因此必須采取多媒體授課,但是多媒體授課不是簡單把文字和圖片拼湊后照本宣科,尤其忌諱在課件中出現大篇輻和大段的文字,因此在課件制作過程中必須要做到文字簡潔,而圖片、Flash和視頻等資料豐富多樣,且畫面要美觀,有一定藝術感染力,并能符合視覺心理。除了課件外,教學過程中必要的教具和實物標本也是不可少的,如新鮮的植物標本、植物解剖結構模具等。
2.2.3 教學方式方法靈活多變
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應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方式。引導式和啟發式教學是較為傳統卻也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常設計一些難度適中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并引導和啟發學生作出回答,這樣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也加強了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重要的是對于能夠正確回答問題的學生也是一種肯定、鼓勵和提升自信心的過程。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在設計問題時難易程度的把握非常重要,過于簡單的問題會讓學生覺得幼稚、不屑回答;而太難的問題學生回答不出會挫傷自信心和積極性;只有難度適中且恰到好處的問題才能真正起到吸引學生注意力和開拓學生思維的作用。
2.2.4 注重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
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大,為了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學生培養自己實踐能力的意識和愿望逐漸在增強,同時與生產和生活實踐密切相關的理論知識也是能夠有效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要素之一。針對這一點,我們的作法是在講授某一知識點時,結合不同的專業講解其在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中的作用,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懂得學以致用。
2.2.5 教會學生辯證思維,挖掘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植物學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知識點繁而雜,但眾多的知識點間又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著密切的聯系。作為教師,一方面必須要在授課過程中注意告訴學生眾多知識點間的聯系,另一方面更要引導學生去主動思考,去挖掘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要把植物學課程當作是一個由眾多知識點構成的有序整體,而不是一個個孤立、松散知識點的隨意堆砌。
2.2.6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一種好的教學效果,往往都有和諧的師生關系與之相伴。因此,教師首先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樂于接受教育。首先,要尊重信任學生,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師生關系;其次要以師愛為橋,建立情理相融的師生關系;再次,平等交流,建立朋友式的師生關系[7]。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真正有效開展教學。
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就是要及時進行總結和反思,針對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簡單地說,教學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學;別人如何教、如何學;如何在教中學、學中教的問題。教師要反思的內容很多,既要反思自己的成功得意和失誤之處,也要反思學生提出問題、見解和建議。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方式,每一位優秀教師的成長都離不開教學反思。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模式。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教學反思可以激活教師的教學智慧,探索教材內容的嶄新呈現方式,構建師生互動機制及學生學習新方式。
總之,教學是良心活,用心最關鍵,只要把教學工作當作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來做,并積極探索、鉆研,就一定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學工作者。
參考文獻:
[1]孔紅.種子植物分類學教學改革探索[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07,23(6):76~77.
[2]廖亮.植物分類學教學改革及實踐中的幾點做法[J].生物學通報,1996,31(12):33.
[3]李家美,劉全軍.提高植物分類學教學質量的嘗試與體會[J].教研教改,2009,12(中旬刊):39.
[4]沐建華.利用校園植物開展種子植物分類學教學的思考[J].北京農業,2011,4(下旬刊):216.
[5]姜傳明,路芳,彭一良.結合植物生態特點 強化植物分類學教學[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6,19(5):71.
[6]侯小改.植物分類學教學方法的探討[J].河南科學,1996,14(增):143~145.
[7]曾思琴.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J].廣東教育,200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