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瞳 光
(雞西大學,黑龍江 雞西 158100)
近年來,社會對于會計專業畢業生的需求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畢業生所具備的知識能力結構與企業所要求的知識能力結構有一定差距,企業需求的是能有效貼近企業所在行業、企業自身崗位特點的經濟效率高、實際操作能力強的會計人才和有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會計人才。企業在招聘會計人才時也大多注明需要有兩年以上會計崗位實際工作經驗,也就是說要求能直接上崗或者經過簡單的培訓就能上崗的、符合企業會計職業能力需求的畢業生。但是現實的情況卻是,剛剛畢業的會計專業學生對企業和會計工作缺乏了解,與企業磨合期或適應期過長,工作中由于自身的不適應,產生很多逆反心理或對企業工作產生怨言。這些突出問題嚴重影響了企業對會計專業學生的認可度,嚴重影響到當前高職高專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造成這種狀況主要原因在于不合理的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和與之不配套的課程設置。
目前,社會環境的變化對會計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素養、職業技能等方面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而學校在課程設置時沒有有目的地針對會計環境的新變化進行課程內容、課程結構和課程作業順序的調整和整合,這樣勢必造成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和企業會計崗位的實際嚴重脫節或無法有效對接,其后果是學生崗位適應性差,抱怨畢業找不到工作;而企業不認同高職會計畢業生,但又找不到經濟實用型會計專業畢業生。可見,高職院校需要進行能力本位課程開發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合理地進行課程體系開發和評價。
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開發與評價體系研究的目的是在對企業會計崗位進行職業分析的基礎上,明確企業對會計崗位的職業素質、職業能力的要求,探究當前會計專業課程開發與企業崗位需求之間存在的差距,結合課程理論的研究文獻和成果,調整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優化專業課程開發方案和措施,構建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會計課程開發和評價體系,以使培養的會計專業畢業生適應市場的用人要求,提高其從業能力和就業比率。
高職會計課程開發與評價是雙向互動關系,會計專業課程建設開發是課程評價的前提和基礎,是強化課程開發,完善課程內容,深化會計課程教學改革、提高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措施和途徑。會計專業課程開發評價是對會計專業課程開發的一種循序漸進的評議、改進、提高相結合的動態評價,是加強會計專業建設和課程完善提升的有效途徑,是對專業課程開發的各環節、課程體系的整體設置、課程內容的有效開發以及專業課程的合理組織等方面做出的科學判斷,它按照崗位分析明確的知識、能力、素質所需求的課程內容對新開發的課程進行分析,發現課程建設開發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不足之處,加以改進和克服的過程。因此,課程評價能進一步明確和認知課程建設及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能有效地挖掘出更好、更適應專業發展需求的課程,使專業課程知識更加完備,其目的在于提升課程與專業的適應性,提升課程與崗位的匹配性。
當前,高職會計專業的課程開發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還是存在著一些誤區,主要是在課程開發上,沒有能夠有效地擺脫過去一直延續的本科課程設置的影響,在專業課程設置和開發中一直擺脫不了本科課程設置的影子或影響,卻忽視了高等職業教育有其自身的職業特點,其與普通高等教育無論是在人才的培養目標,還是在人才的培養方式、專業的學制特點及專業學生的素質、能力培養和鍛煉等多方面都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差別。高職層次會計專業的課程開發基本上都是在原本科層次會計專業課程設置的基礎上通過減少一些非必要的或者與專業能力培養和技能操作較遠的課程,增加一些實踐操作課程或崗位實習課程,同時對課程學時進行一定的調整而來的,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說,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改革取得了某種程度的進步,但整體上仍沒有有效地擺脫本科課程設置的影響,只是簡單地進行了課程調整,減少理論增加實踐,缺乏內在實質的改變。因此,這樣的課程設置缺少精神內涵,缺少自己的特色,與自身的辦學層次和培養特色不吻合,沒有擺脫本科課程設置開發的影響,甚至是過去傳統本科的縮影,課程在本質上并沒有變化。
目前,高職會計專業課程往往是依據教材進行授課和安排課時,在課程開發與評價時,只考慮課程的完整性和專業涉及的崗位,沒有有效考慮崗位工作內容、工作步驟以及職業的層級性。因此,按照以此種思路開發出來的課程組織授課,學生很難有效地理解具體的會計工作,很難與崗位具體工作進行對接,課程開發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
會計專業的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此,該專業的課程開發與評價需要既懂得教學、能有效把握學生心理和專業發展趨勢,又需要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操作能力、能有效地把握崗位需求和社會需求發展趨勢的綜合型人才為主導的團隊進行相應課程的開發和建設。然而,目前課程開發與評價很多時候恰恰相反,課程開發與評價中授課人員與具體會計工作者之間往往是分離的,這樣在對專業理解、崗位認知以及對課程的理解和溝通等方面就存在很多致命的問題和障礙,課程開發難以有效。
在進行會計專業課程開發和評價前,首先進行的是會計職業崗位分析,明確會計專業培養的學生所面臨哪些工作崗位選擇或者說哪些工作崗位需要會計專業人才,通過職業崗位的探究和巡查,確定會計專業從事的崗位。一般而言,會計專業所對應的主要就業崗位(群)有以下幾個崗位群組成:一是主要就業崗位群,由財務會計崗位群和財務管理崗位群兩部分組成,財務會計崗位群包括出納崗位、會計核算崗位、總賬會計崗位、會計主管崗位。而財務管理崗位群則包括資金管理崗位、資產管理崗位、成本管理崗位、投資籌資管理崗位、財務分析崗位、理財規劃崗位、財務咨詢、稅務代理與籌劃崗位。第二是次要就業崗位群,主要是指各單位內部審計崗位、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事務所、會計咨詢服務公司等中介機構的審計助理員崗位。第三是其他就業崗位群,主要是指企業經營管理崗位、企事業單位、金融機構經濟信息統計員、分析員、公司財經文秘崗位。
在崗位分析的基礎上,可以有效地分析和辨明專業人才所需的素質能力結構。整體而言,企業會計崗位對會計人員的要求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是基本素質。作為一名會計人員必須具備忠誠一致、誠實守信、愛崗敬業、認真負責的職業道德品質,懂得經濟法,熟悉會計法規等相關法律知識,能自覺遵守企業財務制度和國家法律;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具有服務意識,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第二是會計專業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能力,一是能夠科學、合理建賬,熟練運用會計知識和方法取得或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財務會計報告,進行成本核算,組織企業財產清查,正確進行納稅申報的企業會計核算能力;二是能夠進行單位會計制度設計,合理編制單位財務預算和計劃,進行財務分析,具有參與企業籌資、投資的企業財務管理能力;三是具有對企業財務進行預測和參與企業財務分析決策的能力;四是掌握企業通用會計軟件和財務軟件的基礎知識,具備熟練操作企業會計軟件和財務管理軟件的電算化能力。
高職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熟悉會計相關法律和法規、具備會計和財務管理崗位工作所需的基本理論和較強實際操作會計業務的能力,掌握基本的會計確認與計量知識,熟練運用會計記錄及報告技能,能勝任制證、記賬、編表、財務分析等基礎會計核算和會計管理崗位工作的初、中級應用型專門人才。因此,高職會計專業的課程開發和評價應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
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自身在課程認知、學習能力、自我掌控及所處的年齡段等都有不同于本科院校學生的自身特點。因此,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立足于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行業發展趨勢、企業崗位對所需會計人才的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目標的確定既要適應社會長遠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高職教育規律、高職教育特點和高職學生的自身特點。按照所培養學生畢業后在企業所任職的會計崗位,通過大量詳實的社會調研,來確定工作崗位應具備的專業能力和相應的專業知識結構。特別是要把服務地方經濟作為辦學目標,本著理論知識合理夠用、專業基礎扎實、實踐動手能力強的原則,緊密結合社會的要求,重新建立高職高專會計專業的課程開發和評價體系。
會計職業能力和職業崗位需求是會計專業課程開發和評價的根本,會計專業課程開發與評價應緊緊圍繞企業對高職會計專業學生需求的動手能力強、上手快的特點進行。為此,課程開發和評價就需要在對會計職業崗位分析、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專業發展方向和專業能力進行系統化分析的基礎上,從職業能力分析入手,將會計的專業能力進行延伸,明確會計職業能力,并將綜合職業能力分解成若干專門能力,根據企業會計崗位任務工作的流程或項目化操作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對會計專業進行相應課程的開發和評價。
在過去傳統的學科型課程體系下,專業往往要求按專業知識的內在邏輯結構組織課程,力求知識的完備性和學科體系的系統性,這種課程體系無法滿足基于崗位工作過程的實際要求,畢業生畢業后往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工作適應期和心里的磨合承受期才能將所學的學科知識逐步轉化為實踐操作,整合為崗位綜合知識,這對剛剛畢業的學生而言是一種壓力,對學生崗位適應性而言更是一種壓力。
高職會計專業課程必須將“教、學、做”一體化,以企業會計崗位任務為切入點,以崗位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培養為核心,開發以會計工作崗位為導向的學習領域課程,實現以實踐能力強、上手快的崗位任務模塊化課程替代理論豐富的知識學科型課程。同時課程的評價也應緊緊圍繞職業能力和職業崗位需求進行,評價課程開發是否達到課程開發的目的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