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菁
(陜西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 陜西 西安 710001)
漢江陜西境內流域位于漢江上游,東西長400 k m,南北寬250 k m,流域面積5.47萬k m2(不包含丹江流域0.75萬k m2),占全流域的34.4%,干流長度652 k m,占全流域的41.3%。
流域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為895 m m,水資源豐富,干流多年平均出境水量273.6億m3。
陜西省境內漢江流域涉及漢中、安康、商洛、寶雞、西安5市。2010年流域內總人口666萬人,國內生產總值911億元。
流域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使該區域成為全省重要的糧油、水電以及礦產與生物資源開發、加工基地。作為國家南水北調中線調水工程和陜西省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漢江還擔負著保護和涵養水資源、保障受水區供水安全的重大歷史使命。
漢江流域作為國家重要的生態功能區、供京濟渭主要水源區,近年來,在該區域開展了“長治”、“丹治”和“坡耕地綜合治理”等水保生態工程。“長治”工程1989年啟動,截至2010年累計治理小流域280條,治理面積4496 k m2,投資7.48億元。“丹治”工程2007年啟動,截至2010年累計治理小流域211條,治理面積4303 k m2,投資11.39億元。坡耕地治理工程2010年開始在留壩縣試點,截止2011年累計治理8.51 k m2,投資2555萬元,成效顯著。
水保生態項目的實施,有效地保護了水源地水質。但由于流域內耕地資源相對匱缺,人地矛盾突出,毀林開荒,破壞植被,陡坡種植,濫采濫伐現象時有發生,地方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與水源安全矛盾日益突現;另外不合理的生產建設活動、農業化肥和農藥的施用,對生態環境造成人為破壞,導致流域內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嚴重,趨勢仍未得到遏制,新的水土流失仍在不斷產生,加重水質污染;再加之治理資金不足,水土流失治理投入15萬元/k m2左右,而實際需要30元/k m2~50萬元/k m2,使得治理程度偏低,速度緩慢;且監測體系和科技示范推廣力度不夠。目前,流域現有水土流失面積近1.8萬k m2,占總面積的32.90%,平均年土壤侵蝕量8103萬t,平均侵蝕模數為3466 t/k m2·a,治理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根據調查,漢江水質現狀總體良好,近年來維持穩定。2010年,漢江9個省控監測斷面中,1個為Ⅰ類水質,7個為Ⅱ類水質,1個為Ⅲ類水質,均符合水域功能區劃標準。
隨著漢江沿岸人口增長和工農業的迅速發展,城鎮生活污水、垃圾和工業“三廢”排放量增加。2010年流域廢污水排放量達到1.53億m3/a,同比增長6%;加上污水處理和垃圾填埋設施建設滯后,目前漢江沿岸城鎮污水處理率為10%,垃圾處理率為20%,每年約有6500萬m3城市污水未經處理排入漢江,造成C O D入河量達到2.31萬t/a,氨氮為0.35萬t/a。
另外,漢江面源污染物對水質影響較大。面源污染主要來自于水土流失、化肥流失、農村生活污水、固體廢棄物、畜禽養殖污水等方面。2010年,面源污染物入河量C O D 1.48萬t/a,氨氮0.25萬t/a,對流域C O D、氨氮貢獻率分別達到40%和42%,遠高于關中、陜北地區。因此,面源污染對水體的影響不容忽視,水污染治理應做到點面源兼顧。
漢江水生生物和濕地資源豐富,干流分布有魚類15科、103種,包括大鯢、水獺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漢水扁尾薄鰍、多鱗產頜魚等省級重點保護動物,干支流分布有魚類產卵場22余處。在漢江河道、河灘、洪泛區及兩岸一定范圍內,分布著較多天然濕地。濕地是朱鹮等珍稀水禽重要的棲息覓食地。隨著漢江沿岸城市化與工業化進程加快,河灘地過渡圍墾,各類建設項目擠占,使流域濕地面積較上世紀五十年代縮小近一半,加上漢江干支流水電站和引水工程的建設,改變了漢江天然徑流情勢,對魚類等水生生物的洄游造成影響,破壞了魚類“三場”。同時日益加重的城鎮和工業排污,對濕地水體造成污染,水生生物棲息環境變差,多樣性下降,濕地生態系統自我調控和凈化水質能力退化,嚴重影響水源地水質安全。
水保生態建設以控制面源污染、保護水質為核心,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秦嶺南麓及大巴山北麓以增強水源涵養能力為目標,以預防保護和自然修復措施為主;漢江干流沿岸、漢中盆地及其周邊地區以減蝕減沙為目標,通過人工治理和自然修復,大幅度削減入江泥沙,形成以石泉水庫、喜河水庫、安康水庫和蜀河水庫為依托的生態屏障。
漢江流域水保生態建設將依托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長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坡耕地綜合治理、易災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等國家重點水保項目開展,在漢江干流沿線及其上游布設生態緩沖、綜合治理和自然修復等措施。
3.2.1 節水型社會建設
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立良性的水價形成機制,通過加快推進工業、農業和城市生活節水措施,在漢江逐步建成制度完備、設施完善、用水高效、生態良好、科學的節水型社會,使漢江沿岸污水排放量日益上升的趨勢得到遏制,河流水體功能得到改善,萬元G D P用水量下降20%左右。
3.2.2 城市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
盡快編制重點集鎮區生活污染處理設施建設規劃,要求向漢江及支流河道排污的建制鎮、大的住宅小區等,配套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達到污水處理率不小于60%,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率達到90%,污水廠及垃圾場建成后應落實運行費用,并由環保部門監測其運行情況。污水處理廠排水水質達到一級A標準;對黃姜皂素加工項目嚴格按照新的排放標準執行,污染排放不達標的應限期整改,整改不達標的應強制停產或關閉。
3.2.3 工業污染控制措施
優化產業結構,突出區域產業特色。根據漢江流域現狀及發展要求,漢江產業調整的布局是:優先向水力發電、電子產業和農副產品深加工方向發展。使流域第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更趨合理。堅決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產品,遷、停、并、轉漢江沿岸的嚴重污染企業,優先建立高效益、低耗能、低污染的科技先進企業,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技術,培育一批循環經濟型和生態工業型示范企業,從源頭上控制污染。加快工業污染源治理,工業廢水達標排放率達到95%。工業廢水回用率應達到70%以上。
3.2.4 農村污染控制措施
農村生活及畜禽養殖等排放的污染物,是導致漢江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來源。已建或規劃的水源保護區內的人口,應結合陜南地區移民搬遷安置工程一并考慮,并對水源保護區內的耕地實行退耕還林。積極發展生態農業、高效農業,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改進耕作方式,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提高作物對氮磷的吸收效率,對農田徑流污染通過坑、塘、池等工程措施進行控制,減少徑流沖刷,加強水土流失治理,減少土壤氮磷的流失率;對畜禽養殖場進行污水截流,集中處理,達標排放,有效控制污染物進入水源區。
為維持和改善漢江水質,使漢江水質全面達到水功能區水質標準,需要采取以下保護與管理措施。
3.3.1 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必須建立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項制度”,確立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使水資源要素在漢江經濟布局、產業發展、結構調整中成為重要的約束性、控制性、先導性指標。
3.3.2 實施入河污染物總量控制
漢江沿岸入河污染物排放量日益加重,對供水安全造成較大威脅,必須盡快實施入河污染物總量控制。漢江干支流各河段水質目標按《陜西省水功能區劃》確定的標準執行。結合陜西省水資源保護規劃成果,初步確定在漢江干流各控制斷面均達到低限生態基流量時,全段C O D納污能力為 3.04萬t,氨氮為0.31萬t。
3.3.3 設立飲用水源保護區
為進一步保護國家南水北調水源及引漢濟渭水源,根據有關法規盡快劃定黃金峽水庫、三河口水庫等漢江干支流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在水源保護區周邊設立標界、水源保護警示牌,設立護欄、圍網,營造防護林等隔離防護措施;保護區禁止新建污染水源的建設項目,禁止新建擴建排污口,應發展生態農業,減少面源污染。
為維護濕地功能及生物多樣性,確保濕地凈化水質、改善環境的生態功能的發揮,應對受影響的漢江重要魚類采取人工增殖放流措施;保護重要濕地,采取措施增加濕地面積,恢復和改善濕地功能;保護漢江水源地水質,維護生態平衡,保障漢江干流整體的環境健康,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保護漢江河流生態環境,首先要將河道最小生態需水量作為河道管理的一項目標。根據《陜西省漢江流域綜合規劃》,確定漢江干流各斷面的生態基流量分別為:武侯 鎮 4.61 m3/s,洋 縣 38.01 m3/s,石泉73.33 m3/s, 安 康 105.84m3/s, 白 河121.54 m3/s。
為減輕對漢江重要魚類的影響,漢江重大水利樞紐工程運行調度中,應保護重要魚類生存和發展,預留水生生物及魚類通道,保護和恢復水生生物的多樣性。
通過對漢江流域陜西境內水環境現狀和問題的分析,提出了加強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加強節水治污型社會建設等水資源保護和管理措施。只有長期不懈地進行生態環境治理和水污染防治,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水資源,嚴格按照國家和陜西省水功能區劃標準控制排污總量,減輕水土流失面源污染,才能保障一江清流供京濟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陜西水利
[1]《陜西省水資源綜合規劃》(修改稿).陜西省水利廳.2011年12月.
[2]《陜西省易災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專項規劃(水利部分)》.陜西省水利廳.2010年11月.
[3]《全國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規劃》.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2011年.
[4]《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修訂本(2011~2015年)》.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修訂本)編制組.2011年1月.
[5]《陜西省漢江流域綜合規劃報告》.陜西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2011年11月.
[6]《陜西省水功能區劃》.陜西省水利廳.200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