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
(寶雞市馮家山水庫管理局 陜西 寶雞 721300)
馮家山水庫是陜西關中地區最大的人工湖,是一座以農業灌溉和城市、工業供水為主,兼作防洪、發電、養殖、旅游等綜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利工程。工程主要分為樞紐和灌區兩個部分,樞紐由攔河大壩、輸水洞、泄洪洞、溢洪洞、非常溢洪道、壩后電站、魚場和寶雞二電廠取水口等工程設施組成。大壩為碾壓式均質土質,一期建成時高度73 m,設計庫容3.89億m3。2003年加高培厚后,高度達75 m,壩頂長300 m,壩頂寬10 m,水庫總庫容達到4.27億m3。水庫控制流域面積3232 k m2,有效庫容2.86億m3,水域面積17.75 k m2,回水長度18.5 k m,有效養殖水面2萬畝。
灌區西起金陵河東岸,東至漆水河西畔,南接寶雞峽灌區,北到喬山腳下,東西長約80 k m,南北寬約18 k m。以千河為界分東西兩部分,有總干渠、北干渠、南干渠、西干渠四條干渠,總長度119.8 k m;支渠100條,總長542.8 k m;斗渠1568條,總長1421 k m,基本上為砼防滲襯砌。干支渠上有各類建筑物6837座。其中抽水灌區共建電灌抽水站35處,65站,總裝機163臺,容量33904 k W,抽水量27.868 m3/s。設施面積5000畝以上的大中型抽水站22處52站,全灌區涉及寶雞市陳倉、金臺、鳳翔、岐山、扶風、眉縣及咸陽市乾縣、永壽八縣區的136萬畝農田得到灌溉,到2003年底,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24萬畝,使渭北臺塬區80多萬農業人口、寶雞市區40多萬居民受益。三十多年來,馮家山水庫為寶雞乃至陜西的糧食增產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馮家山水庫抽水灌區面積71萬畝,其管理體制是馮家山水庫管理局負責供水,各縣區水利局負責各抽水站的人事管理、灌溉引水和機電設備運行。由于多種原因,自1990年后,抽灌引水量逐年減少,最典型的2008年冬灌,抽灌引水量僅22.894萬m3,占灌區總引水量的2.8%,抽水灌溉面積僅556畝,占灌區總灌溉面積的2%。抽灌面積的連年銳減,占馮家山水庫灌區半壁河山的抽水灌區,目前實際面積達不到其設施面積的5%。
馮家山水庫自流灌區面積65萬畝,水庫建成初期農民盼水上塬,澆灌積極性高,通過政府投資與群眾投勞相結合的方式,逐步完善了田間配套工程,灌區方田建設快速發展,田間畦埂整齊美觀,農民由澆救命水提高到澆增產水,灌區林茂糧豐,五業興旺,群眾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馮家山水庫工程在寶雞市糧食生產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00年以來,通過世界銀行貸款改造和大型灌區節水續建配套,到2008年水庫各種設施的現代化程度和灌區渠道的防滲及輸水能力顯著提高。
但近幾年灌區農民灌溉積極性不高。據統計,從2000年至2007年,自流灌區引水量呈下降趨勢,即使2008年冬春百日大旱,小麥田間土壤含水率已經到了非灌不可的程度,仍有部分農民不愿引水澆地。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須引起各方的重視。
從我國農村的現狀看,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是自給自足式的小農經濟,人均土地在1畝~2畝之間。那些經濟條件較好,灌溉條件具備的地區,人均土地不足1畝的占相當大的比例。農村家庭當中,家庭成員一般在3人~5人之間,這些家庭從集體承包經營的土地最多不超過10畝,少的只有2畝~3畝。近幾年風調雨順,糧食生產比較穩定,農民小富即安的思想顯露了出來,水荒、糧荒等危機意識淡薄,特別是年輕一代。所以,從政府官員到普遍百姓,思想麻痹,本應在小麥主產區,無論降雨如何,都需應冬灌保墑,以促進增產,但由于思想不夠重視,致冬灌引水不足,這是農灌委縮的一個主要成因。
近幾年,農資產品價格一路攀升,特別是化肥種子等價格一提再提,而農產品價格漲幅不大,農民從糧食生產中獲取的利潤太少,產生了收多少算多少的想法,不到萬不得已,農民是不大愿意再投入澆地這部分費用的。
水費價格一直是農灌中比較敏感的問題,盡管水利部門明碼標價,嚴格實行按量收費,但基層管水組織的人員工資、末級渠道的維修費用,田間輸水損失等都要從最終結算中收取。所以,農民澆地后,每畝的實際費用還是比較高的,這部分費用里面也不排除個別不正之風和亂加價的現象。澆地增產這是農民普遍認識了的道理,但澆地增產的糧食收入與澆地的費用支出基本持平,甚至有時還得不償失,這就嚴重影響了農民澆地的積極性。
由于農業比較效益的下降,農村精壯勞力在家經營幾畝土地所得到的收入,難以應付不斷增長的消費支出,他(她)們大多選擇了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或從事其他經營,在家留守的家庭成員基本是60歲以上的老人,50歲以上的婦女和兒童,他們已無能力去澆地增產,每到收種季節只有等強壯勞力回鄉。因此,在灌區出現了大片不澆水的現象,這是當前農村出現的較為普遍的現象。但不論出外打工,或經商做生意,甚至承包工程或創辦企業的包工頭們已在外置買了產業地皮,也仍不愿意或絕不會放棄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所以,“澆地花”現象將在今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不會消失,這也是農業灌溉萎縮的一個原因。
近幾年國家對水利基礎設施投資加大,馮家山水庫灌區干渠進行了維修,10%的支渠得到了改造。但屬村組管理的斗、分、引等末級渠道運行幾十年,已經普遍老化。由于管理維修不到位,加上水毀、人為損壞比較嚴重,灌溉水暢通到田間在個別地方確有困難,田間水的有效利用率低已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特別是抽水灌區,有些渠道多年不行水,已被農民侵占耕種,有的抽水設施銹蝕,泵站廢棄、泵房倒塌;有的渠道、跌水成了垃圾坑、排污場,渠堤成了取土場。因此,加強教育,嚴格水利執法,恢復田間工程設施,亦是當務之急。
水乃萬物之基,發展之基,農業之命。盡管我國目前已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但是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比較低,灌區實際能夠灌溉的耕地與無灌溉設施和條件的非灌區耕地的懸殊比較大,糧食安全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在豐水年間,水利在人們的心目中不太重要,但在枯水年間或大旱之年,水利就成了農業生產的最終依賴。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災害的慘景至今猶有記憶,因此保護好現有水利工程設施,不斷擴大灌溉面積,是百年大計,千年大計,萬年大計,是保證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70年代人們響應黨的號召,自帶干糧靠人拉肩扛興建水利的情景仍歷歷在目。所以,就馮家山水庫而言,迅速恢復抽水灌溉,保證設施灌溉面積不削減是當務之急。目前,國家在這方面已有大的動作,抽水灌區的政府和群眾應該盡快行動起來,修復設施,恢復灌溉面積。自流灌區的農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水利建設成果。政府要鼓勵群眾多引水灌溉,多增產糧食,做到有備無患。
馮家山水庫灌區運行幾十年來,曾經進行了多次灌溉技術改革試驗,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經驗,但只在點上,還沒有全面推開,這與灌區的各項技術條件有直接關系。面對當今農灌形勢的發展變化,積極推廣以節水灌溉為主的灌水技術改革是增加農民收入的好手段。筆者認為,抽灌水成本高,能否在恢復抽灌引水的同時,選擇灌水積極性高,灌溉條件好的村組,率先建成一批噴灌、滴灌試驗區,以帶動整個灌區灌水技術革新,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
大型灌區灌水的聯動性、集中性決定了農村大農業的整體性特點。筆者建議村鎮兩級政府,依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和農民技術習慣,有計劃地建設一批特色農業基地,如大棚西瓜基地、大棚菜基地、辣椒基地等,依賴馮家山水庫清新的水資源,實現一村一品或一鎮一品的大農業格局,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科學合理調整。馮家山水庫則可依據特色農業的布局,合理調整供水方式,為特色農業提供用水服務,以增加農民收入。
4.4成立農民用水協會
農民用水協會是新形勢下出現的新生事物,可以引導這一組織進一步發揮管水、用水、協調等多種功能,探索進一步發揮其作用,幫助無主要勞力的農戶家庭按時足量澆地,就像扶風農村出現的幫助外出打工家庭互助收種一樣,促進農灌穩定發展,保證農民增收。在水費管理上,實行新辦法,開票到戶,增加透明度,盡最大努力減輕農民的水費支出,調動農民用水積極性。陜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