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平
摘要:新農村建設是農村的發展方向,是改善農村居住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措施,是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本文分析了新農村建設規劃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新農村; 建設; 規劃
Abstract: The new rural development is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i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rove rural living conditions,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community-wide issues of concer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and put forward a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Key words: rural; building; planning
中圖分類號:TU982.2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近年來,新農村建設成為全國的社會熱點,中央高度重視,地方積極參與。但是,不少地區的新農村建設規劃似乎只是單純地為了實現城市化,把有著濃郁風土人情的鄉村瞬間變得“城不像城、村不像村”,這一狀況亟需加以引導和解決。
1 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1 私建亂建,農民意識差
近年來,農民收入普遍提高,而居住條件和生活質量仍處于較低水平。因此,農民迫切需要改善居住條件。但農村宅基地的調整從規劃到審批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手續比較復雜。急需新建住宅的村民缺乏節約耕地、合理規劃建設的意識,只是根據自己的喜好私建亂建,工業、商業、住宅等各種功能分區混亂分布,新建住宅不斷向村莊外部延伸,大多集中在自留地、承包地和交通便利的公路兩側,隨意性大。這造成了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村外新建住宅林立,村內破爛不堪,廢棄地、空閑地、空置房屋不斷增多。加大了將來農村外圍道路擴寬的難度,拆遷成本增高。
1.2 環境污染嚴重,無明顯的地域特色
目前,小村鎮對住宅的建設規劃投入比較大,但卻忽視了與居住區配套綠化和戶外環境的改善,污水處理、垃圾收運等基礎設施不能滿足村民的生活需求,居住環境遭到了嚴重的污染。再加上居住區沒有進行整體建設規劃,技術含量薄弱,設計水平低,材料技術、設備技術、施工技術趨同,這就造成小村鎮多層、小高層居住千篇一律,地域建筑文化特色嚴重缺失。
1.3 配套設施不完善
農村居住點經歷了漫長的形成、發展過程,在此過程中,由于缺乏科學的規劃指導,居住點一般比較分散,規模偏小,布局凌亂,各個年代的房屋并存。村莊道路、供水供電、生活能源,數字電視,網絡廣播等基礎設施投入渠道不穩定,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配套設施不完善,共享性差,給農村居民生活、生產帶來諸多不便。
1.4 農村小產權房問題
所謂小產權房,是指建設在農村集體土地上的商品性住宅,未經規劃、未繳納土地出讓金等費用,向本集體經濟組織之外的居民銷售的房屋,實際上就是沒有產權。由于無法自由流轉,遇到國家征收或村集體收回土地,購房者的利益將難以維護。此外,小產權房的開發建設程序違法,工程質量難以保證。農民雖然從小產權房的建設中能夠獲得收益,但是卻是一時的利益。小產權房的開發侵害了國土資源,導致大量耕地的流失,也破壞了國家對商品房和經濟適用房的整體規劃,必將對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研究、執行效果產生不良的影響。
2 新農村建設的具體改進措施
2.1 先規劃后行動
新農村建設要求加強規劃管理,杜絕違規建設。只有進行合理的農村建設規劃,才能較好的控制農村的規模和發展方向,保證農村整潔、文明,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如果農村不進行合理科學的建設規劃,會導致重復建設、違規建設,造成資源的大量浪費。所以,政府必須把規劃問題放在戰略的高度,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充分聽取廣大農民的意見和建議,制定出符合當地特點的詳細、科學的建設規劃。
2.2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從實際情況出發,有的地方自然條件好,有的地方工業基礎好,有的地方交通便利,有的地方文化底蘊深,有的地方經濟比較發達,因此,要因地制宜,結合自身的發展優勢,積極探索,確定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進行分類指導,動態管理。
2.3 利用自然人文資源,突出地域特色
根據村莊的整體風格、農民的生活習慣、傳統文化、地形、地貌特點,確定具體的布局形式和建筑風格。利用能夠反映地域特色的地方材料,保存并維護村莊中具有一定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的傳統建筑。從而進一步突出當地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此外,城市建設規劃部門應該制定出反映當地文化特色的民宅設計方案,供村民選擇使用。
2.4 改善村莊環境,完善配套設施
農村基礎設施的類型、規模、經營模式,要適應農村人口規模、結構和生活方式,基礎設施的選址、布局要科學、集中,既要充分利用本地資源,達到改善條件的目的,又要節約資金,減輕農民的負擔。
2.5發展經濟,促進農村規劃建設
農村應該結合自身的經濟特點,廣泛吸引外來資金,解決本地農民就近就業的問題。大膽對土地產業結構進行改革,把外出務工人員閑置的土地分給種田能手。利用當地自然資源開展旅游業。這些措施既能增加農民的收入,改善生活條件,又能促進新農村規劃的建設。
2.6農村小產權房問題的解決
對于因歷史原因已經形成的小產權房,本著“尊重事實、既往不咎”的原則,在完備法律手續的基礎上加以認可,將其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上。對于規模比較大、符合土地利用規劃、還沒有銷售出去的小產權房,可以由政府進行建筑質量驗收,符合標準的劃為社會保障性住房,從一定程度上解決社會保障性住房供應不足的問題,減少國家對社會保障性住房的土地和資金的投入。對于非城市規劃違法占用耕地,甚至是利用基本農田開發建設的小產權房,應該依據法律予以嚴肅查處,強行拆除,還耕于民,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使用土地,切實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2.7發展教育事業,提高農民素質
社會的進步首先是人的進步,而人的進步取決于教育的發展,根據農村的現實情況,必須多層次發展教育:完善九年義務教育,提高適齡兒童的入學率,有效地解決偏僻地區適齡青少年的失學、輟學問題,提高初中普及率;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培養實用型人才,全方位推進農村勞動力掃盲和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講法律的新型農民。
3總結
新農村建設是我國農村發展的新階段,是實現我國城鄉一體化的必由之路。新農村建設要實現既定目標,就必須發動多方面的力量,采取綜合措施,從農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科學的規劃,整體的協調,有步驟、有計劃、有重點地推進。
參考文獻
[1]曹立軍. 新農村規劃與建設管理中的難點與對策[J]. 小城鎮建設. 2007,(03):100-101
[2]萬小艷. 鄉村治理與新農村建設[M]. 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1
[3]程唯. 我國農村規劃建設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 現代商貿工業. 2008,20(10):79-80
[4]王珍子. 現階段新農村建設規劃困境及建議[J]. 廣東農業科學. 2009,(07):338-340
[5]張曉玲,元新娣. 新農村建設規劃中的問題與建設[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08,29(03):46-49